分享

每天最少学一味中药——丁公藤!

 台湾伴手礼 2018-11-24

丁公藤


丁公藤,中药名。为旋花科植物丁公藤或光叶丁公藤的干燥藤茎。全年均可采收,切段或片,晒干。分布于中国大陆的沿海、广东等地。有祛风除湿,消肿止痛等功效。本品有强烈的发汗作用,虚弱者慎用,孕妇禁用。


丁公藤图片



丁公藤植物图片



丁公藤中药图片



丁公藤植物图片


丁公藤简介


药材名:丁公藤


拼音:Dīnɡ Gōnɡ Ténɡ


别名:麻辣子、包公藤


来源:本品为旋花科植物丁公藤或光叶丁公藤的干燥藤茎。全年均可采收,切段或片,晒干。


性状:本品为斜切的段或片,直径1~10cm。外皮灰黄色、灰褐色或浅棕褐色,稍粗糙,有浅沟槽及不规则纵裂纹或龟裂纹。皮孔点状或疣状,黄白色。老的栓皮呈薄片剥落。质坚硬,纤维较多,不易折断。切面椭圆形,黄褐色或浅黄棕色,异型维管束呈花朵状或块状,木质部的导管呈点状。无臭,味淡。


化学成分:含丁公藤甲素、东莨菪内酯。


性味:辛,温。有毒。


归经:肺;肝经


贮藏:置干燥处。


禁忌:本品有毒,本品有强烈的发汗作用,虚弱者慎用,孕妇禁用。


丁公藤的功效


祛风除湿,消肿止痛。用于风湿痹痛,半身不遂,跌扑肿痛。


丁公藤的作用


1、抗炎作用

丁公藤又称包公藤)粗提取物腹腔注射500mg/kg,能显着抑制蛋清所致的大鼠足肿胀。从丁公藤提取的有效成分东莨菪素腹腔注射25mg/kg,对蛋清和组胺诱发的大鼠足肿胀均呈明显的保护作用,持续作用4h以上。用甲醛诱发大鼠足肿胀后,腹腔注射东莨菪素25mg/kg·d),连续7d,呈明显的抗炎消肿作用。


2、对免疫功能的作用

丁公藤注射液皮下注射可提高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酸性α-醋酸菜酯酶(ANAE)阳性的淋巴细胞百分比,还可显着降低白细胞移行指数,提高特异性玫瑰花结形成细胞数和中性白细胞吞噬率,表明丁公藤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促进作用。


3、缩瞳作用

从丁公藤茎提取的缩瞳有效成分为包公藤甲素,临床用于治疗青光眼,现已人工合成,合成品系消旋体,作用强度则减半。另有合成的类似物6β-乙酸氧基去甲莨菪烷(6β-acetoxynortropanee,6β-AN),其缩瞳作用更强,可作为包公藤甲素和匹罗卡品的代用品。


4、对心血管作用

通过大鼠在位和离体心脏观察,包公藤甲素能显着减慢心率,增加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肌耗氧量,提示有改善心功能作用。


5、对中枢神经作用

采用慢性埋藏电极记录家兔的脑波方法,静脉注射6β-AN 12μg/kg,或毒扁豆碱 0.2ing/kg,均能在20-30min对抗东莨菪碱诱发的高幅漫波。小鼠腹腔注射包公藤甲素引起的中枢M胆碱震颤作用,与中枢M胆碱激动剂氧化震颤素和震颤素作用相似,强度介于二者之间。包公藤甲素与震颤素合用产生协同作用,与东莨菪碱合用呈括抗作用,提示包公藤甲素及其合成品可能成为复制帕金森氏症动物模型的工具药和中药麻醉催醒剂[6,11]。小鼠迷宫、跳台试验表明,腹腔注射6β-AN 0.08-0.12. 12mg/kg,具有促进学习记忆功能。


丁公藤的用法


内服:煎汤,1~2钱;或浸酒。--《中药大辞典》

外用:浸酒外擦。--《中药大辞典》


内服:煎汤,3-6g;或浸酒。--《中华本草》

外用:适量,浸酒外擦。--《中华本草》


内服:1~2钱,水酒各半煎服。可配制药酒内服或外擦。--《全国中草药汇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