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冠心病心绞痛的辨证施治

 负鹏载舟 2018-11-24
作者: 商俊芳 周 杰

  摘 要:运用中医理论对冠心病心绞痛进行了辨证施治,探讨了其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   关键词:冠心病心绞痛;病因病机;辨证施治      冠心病心绞痛(AP)是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一种常见病,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的基础上,由于冠状动脉相对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短暂性缺血与缺氧,而引起各种症状、体征和并发症的临床综合征。中医虽无此病名,但根据其发病时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心悸、气短等症状,应属于中医的“胸痹心痛”范畴。《素问・藏气法时论》曰:“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
  
  1 病因病机�
  
  从中医学理论上讲,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逸过度、年老体衰均为胸痹心痛形成的病因。本病的基本病机为心脉痹阻、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虚则为阴阳气血亏虚、心脉失养,实则为寒凝、气滞、血瘀、痰浊阻滞心脉。本病病位虽然在心,但其病因病机与肺、脾、肝、肾的盛衰关系密切。如《血证论》中说:“水病则累血,血病则累气”,在五脏病变时所产生的瘀血、痰浊、气结、寒凝等病理产物,又可相互影响,成为诱发本病的内在因素,使心脉痹阻加重,表现为各种心绞痛症状。�
  
  2 辨证论治�
  
  本病有着复杂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而中医药治疗从整体出发,具有综合作用的优势。在辩证论治时,要将辩病与辩证相结合,进行辩证分析,以确定虚实,分清标本。标实应区别血瘀、气滞、寒凝、痰浊的不同,本虚又应区别脏腑阴阳的偏重。笔者依据病因病机及临床证候,将AP患者分为如下八证。�
  2.1 心气不足�
  因心气不足,血运不利,血滞心脉,故心胸隐痛阵阵、心悸、胸闷气短、神疲懒言、乏力自汗、面色少华、舌淡苔白、边有齿印、脉虚细弱。治宜益气养心。方用保元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2.2 肝肾阴虚�
  肾水不足,不能滋养肝木,肝阴不足,风阳上扰;肾水不足,心火失济,不能上济于心,故见胸闷心痛、心悸不宁、头晕耳鸣、心烦失眠、面部烘热、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治宜育阴宁心,调补肝肾。方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杞菊地黄丸加减。�
  2.3 心肾阳虚�
  因心肾阳虚,失于温煦,故胸闷心痛、心悸怔忡、痛时喜卧、形寒肢冷、自汗腰酸、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或结代。治宜温肾通阳。方用桂附八味丸、右归饮加减。�
  2.4 气阴两虚�
  气虚而滞,阴血不足,心失所养,故胸闷隐痛、心悸气短、神疲乏力、心烦口干、舌质偏红少苔、脉弦细无力或结代。治宜益气养阴。方用炙甘草汤合生脉散加减。�
  2.5 阴虚阳亢�
  本型多属于冠心病合并高血压者,肝阴不足,心阳亦虚,阴不友阳,浮阳上亢,瘀血阻于心脉,故胸闷心痛、急躁易怒、头晕肢麻、口干面赤、目涩失眠、手足心热、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治宜育阴潜阳。方用天麻钩藤饮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
  2.6 气滞血瘀�
  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气滞故血行不畅,心脉瘀阻,故见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或刺痛连及胁肋,善太息,遇情志加重。舌暗有瘀斑,苔白,脉弦。治宜疏调气机,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用柴胡舒肝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2.7 痰浊痹阻�
  脾虚生湿,痰浊内生,痹阻气机,故心胸闷痛、脘痞不饥、形体肥胖、身倦乏力、咳唾多痰、气短喘促、舌体胖大、苔浊腻、脉滑。治宜健脾燥湿,祛痰泄浊,理气宽胸。方用温胆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
  2.8 寒凝心脉�
  中阳虚寒,胸阳不振,心脉痹滞。症见气短心悸、胸背彻痛、形寒肢冷,甚则手足不温、冷汗出、便溏尿清、舌淡苔白、脉沉迟。治宜通阳宣痹。方用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3 治疗原则�
  
  针对本病病机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的特点,其治则应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本虚宜补,权衡心脏气血阴阳之不足,有无兼见肝、脾、肾脏之亏虚,调阴阳补气血,调整脏腑之偏衰,尤应重视补益心气之不足;标实当泻,主要针对气滞、血瘀、寒凝、痰浊而采用疏调气机、活血化瘀、通阳宣痹、祛痰通络等,尤重视活血通络之法。用药应灵活配伍,要把握不同时期的不同病情,针对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区分标本缓急。不可重剂猛投,只能轻剂缓图,在扶正固本的前提下,着眼于调整脏腑机能。既要重视心脏本身气血阴阳的病理改变及其本虚标实的发病特点,又要注意其它脏腑功能失调对AP的影响,审因施治,使气
  血阴阳逐渐趋于平衡。�
  
  4 结语�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本病的发病率在我国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因而,防治AP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年老体衰、情志、饮食、劳逸、寒邪等都是AP的病因,其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心脉痹阻。AP的发生,首先责之于脏器虚损,正气虚弱,特别是心气虚。心主血,血之运行赖气之所统,所谓“气为血之帅”,气虚无力推行营血,则血脉瘀滞,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故胸痹而痛,则AP发生。正气虚损,由轻而重,或久病不廖,相互影响。一旦病机形成,这种影响及其发展会使病情越来越重,出现气滞、血瘀、痰阻、寒凝等症状,即本虚标实。虚是胸痹之本,可以说无虚不成胸痹,正如《玉机微义・心痛》云:“然亦有病久气血虚损及素劳作羸弱之人患心痛者,皆虚痛也。”虚为本,气滞、血瘀、痰浊、寒凝为其标,标本虚实不容倒置,辨证当谨守病机。因此,就应明辨虚实,灵活运用扶正祛邪、通补并用之治法,至于补泻之多少,则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诚如张璐《张氏医通・诸血门》中所云:“但证有虚中挟实,治有补中寓泻,从少从多之治法,贵于临床处裁。”要审证求因,识标本,分主次,只有这样,临床施治才能得心应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