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宁静淡泊修身立志之千古名文《诫子书》

 陳上師 2018-11-24

有诗云: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福移汉祚难恢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诫子书》

(诸葛亮 公元234年)

原文版本一: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原文版本二: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白话文:

君子的品德,靠宁静来修身,靠勤俭来养德,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做到宁静,就不能高瞻远瞩。学习必须要心情宁静平和,才能学有所成,人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有所成就。人如果享乐过度就不能磨练自己的意志,就不能培养出进取奋斗的精神,性格暴躁就不能陶冶自己的性情。如果年华和时光一同逝去了,意志和岁月一同消失了,人就象枯枝败叶一样凋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晚年守着破房子痛惜过去,还怎能来得及呢?

作者和文章创作的历史背景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在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诸葛亮,生于东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去世。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蜀汉开国第一功臣,蜀汉丞相。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时人称他为“卧龙”。

千百年后的人们,只要提起三国时代,都会首先想到一个光照千秋的名字--诸葛亮,在那个波澜壮阔、金戈铁马的风云年代,英才辈出,但只有诸葛亮被中国人世世代代所怀念、所铭记。在中国古代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中,诸葛亮是一个超越了他生活的时代,突破了阶级界限,从帝王将相到市井平民,从文人雅士到贩夫走卒,众口一辞,妇孺皆知,历代不衰、千古传颂的人物。

诸葛亮以其不可测度的智慧、卓越的政治军事才华、高尚的人格魅力,鞠躬尽瘁的精神,成就了一个“智慧的化身”,千古文人士大夫的典范,永远给人以无限的向往与敬慕。

《诫子书》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诫子书》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从《诫子书》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却是千百年来的至理名言,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诸葛亮自己对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诫子书》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诗云: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