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谈意思,少说意义 | 哲思星

 海纳百川多积累 2018-11-24

多谈意思,少说意义
有位青年来信说,自读大学起,因为老想着做“最有意义”的事,所以总无法“把心好好搁在一事上”,满脑子都是各式各样的想法;而这些想法,彼此又相互抵触、相互辩驳。结果,就把自己搞得“心力交瘁,非常烦乱”。
回信给他时,我要他把“意义”这种词儿都先暂时放下。事实上,中国人不太谈“意义”,更常说的是“意思”。“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哪有什么意义不意义?但读着读着,自然可读出些意思来。
我想起了司马迁。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有神采。尤其他写的刘邦,那精气神简直力透纸背。《高祖本纪》有一小段落,我抄给大家看看:高祖为亭长,乃以竹皮为冠,令求盗之薛治之(派“求盗”去薛地找匠人又多做了几件),时时冠之。及贵,常冠;所谓刘氏冠,乃是也。
这个段落,与前后文无关,与刘邦的成就大事也很难看得出有干系。若换那些满脑子“治国、平天下”的读书人,读到这儿,大概直接就跳过去了吧!真让他们勉强读之,读完后多半要嘀咕:如此琐碎之事,有什么好记的呢?
是的,习惯“意义”的他们,确实与这等“琐碎之事”无甚缘分。因此,他们很难体会有种没来由地开心,也不清楚什么叫作无缘故的好玩。他们总是目标明确,也总是规划明晰;他们凡事按部就班、井井有条。这样条理分明,当然是好;不过,这就与“无所为而为”离得远了。“无所为而为”状似散漫,却最能在若有似无之间保存一份元气与志气。有此元气,人可以屡挫不折;有此志气,人就能云雷满蓄。因此,老子有句名言,“取天下以无事”。
取天下,够伟大了吧?但老子偏偏却说“取天下以无事”。同样是取天下,《史记》关于项羽刘邦二人,还记了一件“琐碎之事”。那时,他二人都还没起事,同样在人群中远远望着秦始皇出巡,项羽一看,就直接地说:“彼可取而代也!”至于刘邦,则是望了一望:“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的语气明确,既悍且戾,还满嘴霸气。霸道之人,平日所言所行,多半伟岸宏阔,其实说到底不过是股强大的欲念。至于刘邦,其言语、其神态,则是意兴扬扬,不胜欣羡。相较起来,近于志气,有些浑沌,又处处蕴含着生机。
有志气之人,必然不乖戾、不烦躁;他们面对当下,没那么多气愤;面对未来,也没那么多郁结。有志气之人,多能从容清朗;他们对人,常有种好意,对事,也常有种欢喜。因此,这等志气之人,多半眉目敞亮、神态清扬;单单看着他,我们就觉得这人有意思。于是,我劝这位困惑的青年,与其做“有意义”的事,不妨拿面镜子,照一照,就看看自己的眉目与精神吧!
公众号ID:geyanzazhi
格言就是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