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使还是魔鬼?这条心理学的神级假设,让你轻松读懂自己

 wzchen666 2018-11-24

公众号ID:FN-LouBao




1



想象在一个连续作战而又漫长的工作日,好不容易下班回到家,此刻收到手机提醒,去健身的时候到了。去还是不去?估计这时大多数人脑中都会闪现两个声音:一个声音劝你别去了,好不容易下班了,该好好犒劳一下自己,可乐炸鸡,看部电影,快活自在;另一个声音跟你说,赶紧去健身,已经坚持一个礼拜了,不能就此放弃。


以前传统的观念认为我们每个人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受一个大脑控制,我们的自我稳定而恒久不变,但这个理论无法很好地解释我们内心的挣扎。


现在国外的心理学家有个截然相反的观点,我们每个人都包含多重自我——每个自我拥有不同的需求和愿望,互相争夺控制权。


关于自我和自我之间的斗争,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学家托马斯·谢林———用一个简单故事表达了这一概念:

孩童时,我看了一部关于拜尔德将军南极考察的电影,让我深受震动的是,他在童年时就穿着短袖在户外,锻炼对寒冷的承受能力。


“那天晚上,我决定少盖床被子。那个决定少盖被子的男孩是个温暖的男孩;另一个男孩半夜被冻醒,决定从明天开始加回被子。第二天上床时,做决定的仍然是那个感觉温暖、梦想远征南极的男孩,因此他总是拒绝添加被子。”



在这个故事里,拜尔德将军的大脑里就存在两个互相斗争的自我,一个决定少盖被子,梦想远征南极;另一个决定加回被子,不要受冻。




2




多重自我的心理学的设定就好比我们的大脑里住着的是一个罗马的元老院,而不是单独的个体。这个元老院里是一个个在我们内心互相挣扎竞争的自我。某一刻你大脑的决策是谁说了算,取决于那个势力最强的元老。


如果这个观点成立的话,我们在认识自己的道路上就有了全新的思路。


比如解释我们内心的各种挣扎。你想坚持每天早起,懒惰的“自我”会劝你再多睡五分钟,勤劳积极向上的“自我”会跟你说赶紧起床,不然你的坚持就泡汤了。而你最终是否能够起床,取决于最后是哪个“自我”占了上风。


和元老院里的元老一样,如果一个“自我”在一段时期内占据上风,那么它的势力会愈加庞大,与他相对的“自我”会愈加弱小。这就可以解释:


  • 为何坚持一件事慢慢地就会成为习惯?


——这是因为我们大脑里勤劳、积极向上的自我变得足够强大,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打败那个懒惰的自我。


  • 为何年纪越大,一个人的想法和习惯越难改?


——这是因为那个坏习惯、懒惰的自我已经统治了你的大脑,它根本不会给他的敌对方任何获胜的机会。




3




在刘青云主演、杜琪峰导演的电影《神探》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形象地理解“多重自我”和“多重自我的竞争“这些概念。




在电影中,刘青云所扮演的“神探”具备的一个神奇能力,他能把他人身上的各种“自我”具象化。


“善”的自我,在刘青云眼里看到的就是好人的模样;“恶”的自我,在他的眼里就显露出恶人的模样。


除此之外,一个人身上理智的自我、冲动的自我、贪婪的自我、进取向上的自我等等都在刘青云眼里一览无余。


所以造成的结果是,路上随便一个行人,在我们普通人眼里,看到是一个人,而在刘青云的眼里,看到的是藏在这个人外表下的一群体现他各种人格特征的形象。


一个行人,在神探眼里显露出多个形态各异的形象。


这个人的藏着各种“形象”会不断争夺他大脑控制权。一个罪犯在经历一番思想斗争后,最终恶的形象占据了上风,夺取了控制权,于是他选择铤而走险,干一票。


电影里,各种形象在争夺控制权的画面


电影中的一个人多个形象的概念和多重“自我”的理念如出一辙。



3




“多重自我”的理论的提出,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精进自己的方法和思路。


比如,为什么人在公众场合下和独处的情况下表现出完全不同行为?


按照这个理论,我们每个人都有多个互相竞争的“自我”,在公众场合,虚荣、积极向上的自我容易占上风,而独处的时候,那个贪婪,懒惰的自我就会试图霸占我们的大脑。


之前在Quora上看到一个很实用的窍门,如果你在家不想看书或学习,就去咖啡吧或者图书馆吧,这样你会自觉不自觉地更加投入到手头的书本中。


在微信朋友圈,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健身打卡,读书打卡,学英语打卡,这种行为背后的逻辑就是让自己曝光在自己的亲朋好友之下。这样虚荣、积极向上的自我便会击败那个懒惰、贪玩的自我,让自己坚持进步。




4




因为我们的大脑在同一时刻只能被一个自我控制,这就意味着,某个自我的幸福往往造成另一个自我的痛苦。


这一理论也许可以帮助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疑问。比如,为什么毒瘾或强迫性行为如此难以戒除,为什么我们会把大量时间耗费在并不存在的世界———比如电视节目、小说、电子游戏。


在拜尔德将军童年的经历中,我们看到,那个梦想远征南极的男孩得到了幸福,却造成了决定加回被子男孩的痛苦。




5




还要注意的一点是,大脑中的“元老院”并非一直固定不变。


拿起小时候的照片,你可能会感觉这仿佛是另一个人,那时的自己怎么这么傻。出现这个窘境,是因为你的大脑“自我”们已经更新换代了。换句话说,现在住在你大脑里的“你”和以前的那个“你”已经是截然不同的两拨人。


此外,我们的大脑可以随时创建一个元老加入其中并接管大脑的控制权。比如说读小说,我们会把自己化身为小说中的角色,体验角色当时的处境和行为。


当看到托尼·索普拉诺(美国电视剧《黑道家族》中的黑帮老大)杀害某人时,你的反应不同于对待真实的谋杀;你接受并适应索普拉诺的世界中的部分道德前提。你变成了托尼·索普拉诺,哪怕只有短短几秒钟。


同样地,角色扮演游戏,看电影等等,大脑都会做出一样的行为,创建一个符合虚拟世界情境中的“自我”,并享受其中。


角色扮演游戏让玩家化身为游戏角色


事实上,增加多个自我的能力是获得快乐的关键。毕竟,最普遍的娱乐方式并非性爱、吃东西、饮酒、吸毒、社交、运动或与我们所爱的人相处,而是参与我们明知道并不真实的体验———读小说、看电视、做白日梦,等等。


一位心理学家曾让他的助手尝试一款角色扮演游戏,并报告她的感受和游戏中其他人的行为。这位年轻女士一去不返,比起真实世界,她更喜欢虚拟的世界。




6




根据“多重自我”的理论,怎么让给自己带来长期利益“自我”更容易胜出?


首先是环境。


即使最蛮横的恶棍与同伙在一起时和与他的祖母在一起时的表现绝不相同。在干坏事时,我们对情境的依赖更加明显。


肮脏杂乱的环境容易让“坏的自我”盘踞于大脑,干净整洁的环境会迎来“积极的自我”。基于此,如果一个人想引导自己积极向上,不妨先改变自己周围的环境,改变自己的语言和措辞,这样不知不觉地,你就更容易战胜那个懒惰,龌龊的自我。


其次,微妙的暗示会对我们的行为也会产生惊人影响。美妙的气味,比如新鲜出炉面包的味道,让人们更善良、更愿意帮助陌生人;糟糕的气味,比如臭屁的味道,让人们变得更尖刻。


如果你让人们整理语句,假如语句中包含“荣誉”等正面词汇,几分钟后,这个人会变得更有礼貌。


所有这些试验说明,我们每个人都包含多个自我———有的暴力,有的顺从,有的谨慎———不同的情境可以把不同的自我推到最前方。


最后,你还可以用隐瞒信息的方式战胜另一个自我的暴动。


如果你害怕在某种情境中惊慌失措,你可能会刻意掩盖令你恐怖的信息———走钢丝时,你会避免往下看;如果害怕股票价格稍微下跌就会急于抛售,你可能故意不去关注行情。经常迟到?把你的手表调快10分钟。爱吃醋?避免和伴侣谈论哪位朋友最性感的话题。




7





如果所有住在同一个脑袋里的自我都像一个小组一样精诚合作,为共同目标奋斗,生活该多充实。但事实上,它们互相冲突,有时导致上瘾行为和强迫症。


所以,可以把一个人的人生历程看成不断斗争的过程,善与恶的斗争,理智和情感的斗争,意志和欲望的斗争,超我和本我的斗争。


在电影和卡通片中我们无数次看到这样的画面———一个人的左右肩膀上分别站着天使和魔鬼。而多重自我的理论让这个画面更进了一步,互相竞争的自我不在你的肩膀上,而在你的头脑中:


天使和魔鬼,想保持身材苗条的自我和想吃蛋糕的自我,全部都活在一个人的头脑里。


作者:喜欢自由和创新的80后,射手座,主业是给各大IT公司做技术咨询,写得了美国专利,下得了厨房,好奇心重于泰山,涉猎广泛,喜欢搬西方思想的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