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补”不一定“真补”!科学进补有何讲究?

 不见前年秋月朗 2018-11-25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工作压力增大,对健康的认识更加明确,很多人为了改善身体健康状态、预防疾病、提升精力体力而采用食物、药物、保健品等补益的手段,但又走进了过度、盲目进补的误区。对此,有必要进行一定的知识普及,掌握科学进补的手段,以免过度和不当进补造成新的问题。


中医治疗疾病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个方法,其中的补法适用于虚损性疾病,有一定的延缓衰老、提高脏腑机能、改善人体健康状况、纠正身体失衡状态的作用。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科学进补以改善健康呢?



01

了解自己,小心误区


很多人,一旦出现了任何症状,不问青红皂白,不管寒热虚实,都以为自己“虚”,一律用“补”法。



分清虚症和实症


从中医临床来看,属于“虚证”的疾病只占很少一部分,需要用补益的药物;相当多的病人属于“虚实夹杂证”,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进行疏泻消补。

还有一部分属于“实证”,即体内有热、湿、寒、瘀、积等,不适合进补。补法就是采用中药或药食同源的食品,利用其益气养血、健脾补肾、养阴补血等功能,改善或纠正人体的气血阴阳和脏腑的虚损或不足。


虚证要分阴阳气血的不同


比如气虚会气短乏力、容易外感、容易疲劳;血虚会心慌头晕、面色恍白或萎黄无华;阴虚会口干舌燥、皮肤干燥、大便干燥、五心烦热;阳虚有畏寒肢冷、大便溏泄、腹部冷痛、关节冷痛等。虚证要辨析脏腑病位,如心气虚则心悸、失眠;脾气虚则乏力、纳差、便溏;肾阳虚则水肿、怕冷等等。所以使用补法,要分病性和病位。



02

判断证候,虚者补之


按照中医理论,一个人发生了疾病,要分寒热、虚实、阴阳、表里的不同性质,还要判断疾病的脏腑经络病位。



有很多疾病,不一定单纯出现虚、寒、热、实证,有些病证会是夹杂证候,比如寒和湿邪,风和热邪,湿和瘀血,气滞和湿阻,瘀血和痰凝等交织在一起,这种证候叫兼夹证候。

比如有些人出现了乏力、畏寒肢冷、喜暖、容易感冒等一系列气虚或阳虚的症状,但是舌苔黄腻,脉弦滑,说明不仅有气虚或阳虚的虚损证候,还有痰湿或痰热的兼夹证候,这样就不能采取单纯的补益方法。

所以,想进补要先判断自己是不是“虚损”,要“虚则补之”,如果是虚实夹杂证,一味进补不仅不能改善虚损,还可能助湿生热,加重病情



03

科学进补,掌握原则


在身体机能减退时,适当增加一些具有补充能量、调节功能、预防疾病的食品和药品,对于改善身体机能,改善症状,有一定帮助。但是,中医进补讲究辨证施治


银耳粥
莲子百合糖水




中医进补讲究辨证施治


人体大致有9种体质,其中4种是虚性体质,包括阴虚、阳虚、气虚、血虚;4种是实性体质,包括气郁、痰湿、痰热、瘀血;还有一种是平和的。要根据个人体质不同来选择不同的养生方式,虚性体质可以进补,实性体质要忌补。所谓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切忌跟风进补,别人吃什么,自己也跟着吃。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中医认为,人体受自然影响,即“天人相应”。对应四季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春天:适合用升发的食物,像香菜、茴香、香椿等,促进人体宣发,气机宣畅,使脏腑逐渐复苏;

夏天:适合营养代谢快、清淡、祛湿的食物,如藿香、薄荷、荷叶、薏米、藕荷等;

秋天:适合收敛、养阴的食物,以养阴润肺,如百合、银耳、荸荠等;

冬天:应用补脾肺、益肝肾、助阳气等食物,如桂圆、山药、姜等。


桂圆
大枣



进补的三个原则



进补要掌握以下原则:

第一,先食品后用药品。选择药食同源、具有一些滋补功能的食品为主,即如银耳、山药、梨、萝卜、大枣、海参、百合、肉桂等。

第二,宁缓勿急在进补时要用和缓的、温和的方法,切勿急补,大补,峻补,以免适得其反。

第三,要中病即止。症状改善后要及时停止,切忌一味不断的进补,这样会助湿生热,反而造成新的失衡。



冬季来到天转凉,预防感冒添衣裳



来源: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主任医师  韦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