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24.舌 痛

 学中医书馆 2018-11-25

124.舌 痛
  凡舌有灼痛、辣痛、麻痛、涩痛等感觉者,均称舌痛,可痛在舌尖、舌边、舌心、舌根或全舌等不同部位。
  舌痛初见于<灵枢.经脉>:“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后世因所见既广,所分亦细,遂泛称舌痛。
  舌痛若因痈肿疮毒等所致者,不属本条讨论范围,可参见“舌疮”条。
  常见证候 
  脏腑实热舌痛:舌痛较重,舌色红赤,起芒刺,苔薄黄或厚或燥,兼有口渴,口苦,心烦,易怒,不寐,尿短赤,便秘或干结,脉滑数等


  阴虚火旺舌痛:舌头灼痛或干痛,舌质光红,干燥少津,有横裂,无舌苔或有剥苔,兼有盗汗,焦躁,失眠,五心烦热,脉细数。
  脏腑实热舌痛:心、脾、肝、肾等多脏之经络均上连于舌,故各脏火热之邪均可上攻舌络而致舌痛,但在部位或症状上有所不同:舌尖红

刺灼痛,心烦不寐属心火;舌痛在两侧(舌边)而口苦易怒者,属肝火;痛在舌中心,舌苔黄厚或兼燥,喜凉而不欲食,便秘或干结者,属胃火

;舌头辣痛属肺火熏灼;麻痛头眩属痰火上攻,舌络阻痹;全舌色紫作痛为脏腑热毒。治疗时,心火舌痛宜导赤散加黄连;

导赤散
生地5克 竹叶5克 木通5克 甘草梢5克 
1.若心火较盛,可加黄连。
2.心热移于小肠,小便不通,可加车前子、赤茯苓。
 导  赤  散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异名]  导赤汤(《外科证治全书》卷5)。
    [组成]  生地黄  生甘草  木通各等分(各6g)
    [用法]  上药为末。每服三钱(9g),水一盏,人竹叶同煎至五分,食后温服。
    [功用]  清热,利水。
    [主治]  心经火热证。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饮冷,以及口舌生疮;或心热移
于小肠,症见小溲赤涩刺痛,舌质红,脉数。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为清心利水的常用方剂。临证以心胸烦热,口渴,口舌生疮或
小便赤涩,舌红脉数为证治要点。    。
  2.加减法  若心火较盛,可加黄连以清心泻火;心热移于小肠,小便不通,可加
车前子、赤茯苓以增清热利水之功。
  3.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口腔炎、鹅口疮、小儿夜啼等心经有热者;急性泌尿系感
染属心经之热移于小肠者,亦可加减应用。
  [使用注意]  本方中木通苦寒,生地阴柔寒凉,故脾胃虚弱者慎用。

肝火舌痛宜龙胆泻肝汤,不效,用当归龙荟丸;

龙胆泻肝汤

酒龙胆草6克 栀子9克 炒黄芩9克 泽泻12克 木通9克 车前子9克 当归3克 酒生地黄9克 柴胡6克 生甘草6克  
1.若肝胆实火较盛,可去木通、车前子,加黄连。
2.若湿盛热轻者,可去黄芩、生地黄,加滑石、薏苡仁。
3.若玉茎生疮,或便毒悬痈,以及阴囊肿痛红热者,可去柴胡,加连翘、黄连、大黄。
4.肝经湿热,带下色红者,可加莲须、赤芍。
5.肝火上炎致头痛眩晕,目赤多眵,口苦易怒,可加菊花、桑叶。
6.木火刑金,见咳血者,可加丹皮、侧柏叶。。
龙胆泻肝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录自《医方集解。泻火之剂》)
[异名]  泻肝汤(《类证治裁》卷4)。
    [组成]  龙胆草酒炒(6g)  栀子酒炒(9g)  黄芩炒(9g)  泽泻(12g)  木通(9g)  车
前子(9g)  当归酒洗(3g)  生地黄酒炒(9g)  柴胡(6g)  生甘草(6g)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
  [主治]
  1。肝胆实火上炎证  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等,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2.肝胆湿热下注证  阴肿,阴痒,阴汗,小便淋浊,或妇女带下黄臭等,舌红苔黄,脉眩数有力。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清肝胆,利湿热,凡属肝胆实火上炎或湿热下注所致的各种证
候,均可使用。但诸症不必悉具,以口苦溺赤,舌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肝胆实火较盛,可去木通、车前子,加黄连以助泻火之力;若湿盛热
轻者,可去黄芩、生地,加滑石、薏苡仁以增利湿之功;若玉茎生疮,或便毒悬痈,以
及阴囊肿痛红热者,可去柴胡,加连翘、黄连、大黄以泻火解毒;肝经湿热,带下色红
者,可加莲须、赤芍等以清热燥湿凉血;肝火上炎致头痛眩晕,目赤多眵,口苦易怒,
可加菊花、桑叶以清肝明目;木火刑金,见咳血者,可加丹皮、侧柏叶以凉血止血。
    3.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顽固性偏头痛、头部湿疹、高血压、急性结膜炎、虹膜睫
状体炎、外耳道疖肿、鼻炎、急性病毒性肝炎、急性胆囊炎,以及泌尿生殖系炎症、急
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外阴炎、睾丸炎、腹股沟淋巴腺炎、急性盆腔炎、带状疱疹
等病,属于肝经实火及湿热下注者。
    [使用注意]  本方药性苦寒,易伤脾胃,且以清泻肝胆实火为主,故不宜用于脾胃
虚寒和阴虚阳亢者。

  当归龙荟丸
(原名龙脑丸,《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卷4)  当归  龙胆草  大
栀子  黄连  黄柏  黄芩各一两(各30g)  芦荟  青黛  大黄各半两(各15g)  木香一
分(4.5g)  麝香半钱(1.5g)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小豆大,小儿如麻子大。生姜汤
下,每服二十九。功用:清泻肝胆实火。主治:肝胆实火证。头晕目眩,神志不宁,谵
语发狂,或大便秘结,小便赤涩。
    本方为肝胆实火证而设。方中龙胆草大苦大寒,专泻肝胆实火。栀子泻三焦而导热
从小便而解,大黄、芦荟通腑泻热,引热从大便而出,助龙胆草揭肝之力,使邪有出
路。黄芩、黄连、黄柏、青黛泻火解毒。更用木香行气散结,麝香开窍醒神。当归养血
补肝,以防诸苦寒性燥之药损伤阴血:诸药合用,共清肝胆之实火。
    本方首见于《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卷4(千顷堂本),名龙脑丸,此书四库全书本
作“当归龙胆丸”。《丹溪心法》卷4始名当归龙荟丸,遂成通行方名。
    泻青丸、当归龙荟丸同为泻肝胆实火之剂,其不同点在于:泻青丸泻肝火,兼能疏
散肝胆郁火,宜于肝火内郁证;当归龙荟丸的组成为大苦大寒之药为主,着重于泻实
火,使之从二便分消,乃攻滞降泻之剂,用于治疗肝经实火证,若非实火上盛之证,不
可孟浪用之。

胃火舌痛宜泻黄散,

泻黄散
藿香叶21克 山栀子3克 石膏15克 甘草90克 防风120克 
1.小儿属脾胃积热者,去藿香,加赤茯苓、木通。
2.对脾胃郁热之口疮、弄舌,治以清热为主,无需要重用防风,应减防风。
3.若口疮、口疳兼有血热者,可加生地、赤芍。
4.口舌赤裂疼痛,可加黄连、黄柏。
5.舌下肿痛者,可加栝蒌、贝母。
  泻  黄  散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异名]  泻脾散(《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泻黄汤(《痘疹会通》卷4)。
    [组成]  藿香叶七钱(2.1g)  山栀子仁一钱(3g)  石膏五钱(15g)  甘草三两(90g)
防风四两(120g)去芦,切,焙    。
    [用法]  上药锉,同蜜、酒微炒香,为细末。每服一钱至二钱(3—6g),水一盏
(200 m1),煎至五分,温服清汁,无时。
    [功用]  泻脾胃伏火。    ,
    [主治]  脾胃伏火证。口疮口臭,烦渴易饥,口燥唇干,舌红脉数,以及脾热弄舌等。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为治脾热口疮之常用方,以口疮口臭,舌红脉数为辨证要点。
    2.加减法  小儿“滞颐”属脾胃积热者,去藿香,加赤茯苓、木通以清热利湿;
对脾胃郁热之口疮、弄舌,治以清热为主,无需重用防风;若口疮、口疳兼有血热者,
可加生地、赤芍;口舌赤裂疼痛,可加黄连、黄柏;舌下肿痛,可加栝蒌、贝母等。
  3.现代常用于治疗口腔溃疡、小儿鹅口疮等属心脾积热者。
  [使用注意]  阴虚火旺之口疮口臭,不宜使用本方。
  
便干结者,选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
    (《伤寒论》)
    [组成]  大黄四两酒洗(12g)'  厚朴八两去皮,炙(24g)  枳实五枚炙(12g)  芒硝
三合(9g)
    [用法]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
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现代用法:水煎,大黄后
下,芒硝溶服)。
、  [功用卜峻下热结。
    [主治]
    1.阳明腑实证。大便秘结,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甚或潮
热谵语,手足溅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象沉实。
  2.热结旁流证。下利清水,色纯青,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象
滑数。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
    [临床运用]    ,
    1.证治要点  本方主治证候,前人归纳为“痞、满、燥、实”‘四字。“痞”,即自
觉胸脘有闷塞重压感;“满”,是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燥”,是指肠中燥粪,干结不
下;“实”,即腹痛拒按,大便不通或下利清水而腹痛不减。但临床应用,不可拘泥于四
字全俱,应以大便秘结,腹胀满硬痛拒按,苔黄,脉实为证治要点。正如《温病条辨》
卷2所言:“承气非可轻尝之品,……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脉体沉实,的确系燥结痞满,方可用之”。    .
    2.加减法  腑实兼见口唇干燥,舌苔焦黄而干,脉细数者,为腑实兼阴津不足之
证,可加玄参、麦冬、生地等,以滋阴生津润燥;若腑实兼见至夜发热,舌质紫,脉沉
涩等瘀血证,宜加桃仁、赤芍、当归等,以活血化瘀,促进气血流通,消除积滞瘀血。
    3.本方现代常用于急性单纯型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蛔虫性肠梗阻、急性胆囊
炎、急性胰腺炎、急性阑尾炎等见便秘、苔黄、脉实者,以及某些热性病过程中出现高
热、神昏谵语、惊厥、发狂等而见阳明腑实证者。
    [使用注意]  本方为泻下峻剂,如气虚阴亏,六脉沉微,或胃肠无热结者,均不宜应用。

肺火舌痛宜泻白散加黄芩;

泻白散
地骨皮15克 炒桑白皮15克 炙甘草3克  粳米一撮
1.肺经热重,加黄芩、知母。
2.燥热咳嗽者,可加瓜蒌皮、川贝母
 泻  白  散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异名]  泻肺散(《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泻肺汤(《证治准绳。幼科》卷9)。
    [组成]  地骨皮  桑白皮炒  各一两(各15g)  甘草炙  一钱(3g)
    [用法]  上药锉散,人粳米一撮,水二小盏,煎七分,食前服。
    [功用]  清泻肺热,平喘止咳。
    [主治]  肺热喘咳证。气喘咳嗽,皮肤蒸热,日哺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为肺热喘咳证设。临床以喘咳气急,皮肤蒸热,舌红苔黄,脉细数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肺经热重,加黄芩、知母等以增强清泄肺热之效;燥热咳嗽者,可加瓜蒌皮、川贝母等润肺止咳。
    3.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小儿麻疹初期、肺炎或支气管炎等辨证属肺中伏火郁热者。
    [使用注意]  由外感风寒引起的喘咳,或虚寒性咳嗽,不宜使用本方。

痰火舌痛宜礞石滚痰丸;

滚  痰  丸
    (《泰定养生主论》,录自《玉机微义》卷4)
    [异名]  沉香滚痰丸(《墨宝斋集验方》卷上)、礞石滚痰丸(《痘疹金镜录》卷上)。    .    .
    [组成]  大黄酒蒸  片黄芩酒洗净各八两(各240g)  礞石一两捶碎,同焰硝一两,投
入小砂罐内盖之,铁线缚定,盐泥固济,晒干,火煅红,候冷取出(30g)  沉香半两(15g)
    [用法]  上为细末,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量虚实加减服,清茶、温水
送下,临卧食后服(现代用法:水泛小丸,每服8一lOg,日l一2次,温开水送下)。
    [功用]  泻火逐痰。
    [主治]  实热老痰证。癫狂惊悸,或怔忡昏迷,或咳喘痰稠,或胸脘痞闷,或眩晕
耳鸣,或绕项结核,或口眼蠕动,或不寐,或梦寐奇怪之状,或骨节卒痛难以名状,或
噎塞烦闷,大便秘结,舌苔黄厚,脉滑数有力。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专治实热老痰之证。以癫狂惊悸等证见大便干燥,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为证治要点。
    2.本方现代多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神经官能症,癫痫,慢性支气管炎,肺感染,
慢性结肠炎,病毒性脑炎等,辨证属实热老痰为病者。
    [使用注意]  本方药力峻猛,凡中气不足,脾肾阳虚,脾胃虚弱水泻者,以及孕
妇,禁用本方。对于形气壮实,痰火胶固者,宜用本方,然须病除即止,勿久服过用。
正如虞抟所言:“夫滚痰丸,止可投之于形气壮实,痰积胶固为病者;若气体虚弱之人,
决不可轻用也”(《医学正传》卷2)。

脏腑热毒上攻宜三黄汤。

三黄汤
《备急千金要方》卷八引仲景:三黄汤
别名《千金》三黄汤(《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篇·附方》)。
处方麻黄3.5克 黄耆1.5克 黄芩2.2克独活3克 细辛1.5克
制法上五味,嚼咀。
功能主治治中风,手足拘挛,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
用法用量以水500毫升,煮取200毫升为两次服。一服小汗,再服大汗。
心中热,加大黄1.5克;胀满,加枳实1克;气逆,加人参2.2克;心悸,加牡蛎2.2克;渴,加栝楼2.2克;先有寒,加八角附子2克。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八引仲景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三黄汤
处方大黄9克 黄芩6克 甘草3克 栀子27枚
制法上四味,嚼咀。
功能主治治下焦热结,不得大便。
用法用量以水1升,煮取360毫升,分三次服。
若大便秘甚,加芒消28克。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

  阴虚火旺舌痛:舌红灼痛,多夙兴夜寐,劳伤真阴,阴伤不甚者。<舌诊研究)说“舌色红润,舌尖有突起如小刺状,可疼痛,多见于失眠

及夜间劳作之人”。若阴伤较重或虚火上炎者,则如(辨舌指南)所说“燥涩为津液已耗”, “舌生横裂者,素体阴亏也”,“无苔无点而裂纹

者,阴虚火炎也”。多有口干欲饮,但只喜少量频饮而不喜大量骤饮;心神失养,夜难成眠;阴虚火炎,五心烦热。治疗可用竹叶汤,配服六

味地黄丸。

竹叶汤
《金匮要略》卷下:竹叶汤
处方竹叶20克 葛根9克 防风 桔梗 桂枝 人参 甘草各3克 附子6克 大枣5枚 生姜15克
功能主治温阳益气,疏风解表。治产后中风,发热面赤,喘而头痛。
用法用量上十味,以水1升,煮取300毫升,分二次温服。温覆使汗出。
备注本方所治之证,属阳气不足,复感风邪所致。方中人参、附子温阳益气,竹叶、葛根轻清宜泄;桂枝、桔梗疏风解肌;甘草、生姜、大枣

甘缓和中,调和营卫。配合同用,既可扶正,又可散邪。
摘录《金匮要略》卷下

《备怠千金要方》卷三:竹叶汤
处方竹叶15克 甘草 茯苓 人参各3克 小麦15克 生姜9克 大枣14枚 半夏9克 麦门冬15克
制法上九味,哎咀。
功能主治治产后虚渴,少气力。
用法用量用水900毫升,煮竹叶、小麦,取700毫升,去滓,纳诸药更煎,取300毫升,分二次温服。
摘录《备怠千金要方》卷三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竹叶汤
处方竹叶 小麦各15克 知母 石膏各9克 黄芩 麦门冬各6克 人参4.5克 生姜15克 甘草 栝楼根 半夏各3克 茯苓6克
制法上十二味,哎咀。
功能主治治五心热,手足烦,口干唇燥,胸中热。
用法用量用水1.2升,煮竹叶、小麦,取800毫升,去滓,纳余药,煮取300毫升,分二次服。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一:竹叶汤
处方竹叶(切)30克 地骨皮 生地黄(切)各15克 栝楼根 石膏各24克 茯神(一作茯苓)萎蕤 知母 生姜各12克 生麦门冬10克
制法上十味,哎咀。
功能主治治渴利虚热,引饮不止。
用法用量用水1.2升,下大枣10枚,煮取400毫升,分二次服。
备注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普济方》卷一八○补。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一

《圣济总录》卷一○二:竹叶汤
处方淡竹叶 犀角屑 木通(锉,炒)黄芩(去黑心)各30克 玄参 黄连(去须)车前子各33克芒消60克 大黄(微炒)细辛(去苗、叶)各3克
制法上十味,粗捣筛。
功能主治治肝脏实热,眼赤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23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食后温服,一日二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二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七:竹叶汤
处方防风(去叉)黄芩 麦门冬(去心)各30克 白茯苓40克
制法上药锉散。
功能主治治妊娠子烦,心惊胆怯,终日烦闷。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50毫升,加竹叶10余片,煎至170毫升,去滓温服。
摘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七

  [文献别录]
  <备急千金方.舌论):“多食甘则舌根痛而外发落。”
  <医学摘粹.杂证要法):“舌之疼痛热肿专责君火之升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