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酸指口中自觉有酸味,甚者闻之有酸气。 口酸与“吞酸”不同,吞酸是胃中酸水上泛, 口酸侧仅自觉有酸味,而无酸水泛出。详可参见一“吞酸”条。 [鉴别] 常见证候 肝郁化火口酸:口酸口苦、胸胁满痛、性急易怒,或面赤眩晕、心中懊恼,大便干,小溲黄,舌苔薄黄,质偏红,脉弦稍数。 脾虚肝乘口酸:口中觉酸,或吐酸呕苦,或嗳气太息,纳谷不香,食后脘痞腹胀,倦怠乏力,大便溏薄,舌苔白,脉细弦或弦缓。 食积胃肠口酸:口中发酸,或嗳气酸腐,纳呆恶食,脘腹痞闷胀满,大便或结或溏而腐秽,或便下不爽,舌苔厚腻或黄,脉滑有力。
肝郁化火口酸与脾虚肝乘口酸:肝郁化火口酸,乃属肝有实热。或因情志抑郁化火生热,或因邪热蕴于肝胆,酸为木之味,肝热上蒸故作
酸。常觉口酸而苦。脾虚肝乘之口酸,则是脾虚在先,肝木乘之于后,病本在脾,属虚实夹杂之证。此即(医学正传>所谓“亦有脾胃气弱木乘
土位而口酸者”。故以脾胃虚弱之症为主,口中发酸而兼有呕吐酸苦,或嗳气反酸,并见纳食欠佳,食后脘痞腹胀便溏等;木乘土位,故两胁
胀痛喜太息。.脉细缓而兼弦等。而肝郁化火口酸为一派肝经实热之象,如胸胁满痛、性急易怒,心烦目赤、头痛眩晕、小便黄,大便干,脉
弦滑数,苔黄。前者治以疏肝清热为主,热除则酸味去,可予柴胡清肝饮,甚者用当归龙荟丸;
柴胡清肝饮 方剂来源 明.<症因脉治,。 组成与用法 柴胡4.5克 芍药9克 山栀9克 黄芩9克 丹 皮9克 当归9克 青皮4.5克 钩藤9克 甘草4。5克 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清泻肝火.主治内伤头痛,恼怒即发,痛引胁 下,烦躁易惊,睡眠不宁,目赤肿痛等。 .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偏头痛,肝炎,肝硬化,肝脓肿,腋下淋巴结 炎,又用于治疗胸壁结核,肋骨结核,外耳道乳头状瘤,眼病,小儿发热等病症。例如。 (工)偏头痛 本方加减,可治疗肝火头痛。症见巅顶及两颞侧疼痛 为主,每随恼怒及情绪激越而发作,舌红苔黄,脉弦带数。 (2)肝脓肿 本方加减,可治疗证属肝郁胆热而见寒热往来、胸闷 口苦、右胁微肿者。偏于痰湿者,去黄芩、山栀,加制茅术、陈皮、枳壳, 偏于瘀血者,加苏木屑、参三七末(《实用中医外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3)胸壁结核、肋骨结核 本方加减,治疗胁肋疽、渊疽,见肌肉深 处,胁肋骨间隐隐疼痛、漫肿色白不红。合二陈汤治疗可提高疗效(《实 用中医外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4)腋下淋巴结炎 治疗腋痈初起,症见淋巴结暴肿、皮色不变、 灼热疼痛,伴恶寒发热、纳呆、脉滑数者(《实用中医外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5)外耳道乳头状瘤 治疗耳痔耳痛、流出血水,伴听力减退、耳 鸣者(《实用中医外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6)眼病 本方加减,可治疗小儿发热、耳聋、虚鸣、眼睫连扎,花 翳白陷(《中医眼科历代方剂汇编}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肝胆火郁所致的内伤头痛。方用柴胡、芍 药疏肝解郁,山栀、黄芩、丹皮清热凉血泻火,清肝火与疏肝气并用,为 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头痛因恼怒即发、烦躁易惊、胁肋疼痛、目赤 肿痛、睡眠不宁等,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若见口苦胁痛,加龙胆草、川楝子清肝理气止痛,大便秘结,加 生大黄、芦荟泻热通便;睡眠不宁,加枣仁、五味子养心安神,目赤肿痛, 加决明子、夏枯草清肝明目。 柴胡清肝汤(<医宗金鉴}),由柴胡、生地、赤芍、牛蒡子、当归,连翘、 川芎、黄芩、山栀、天花粉、防风、甘草组成;功能清泻肝胆实火,主治耳 鸣、脓耳、眩晕、发热、头痛、急躁易怒、胁痛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等症。 历代方书中与本方同名者.尚有《症因脉治)柴胡清肝饮,另有两方, . (1)由柴胡、青皮、山栀、川芎,钩藤、香附,木通、枳壳、木香、独活、 乌药组成,功能疏肝理气止痛5主治因七情恼怒、忧思郁结所致内伤腰痛者。 (2)由柴胡、黄芩、山栀、白芍药、青皮、枳壳组成;功能清热疏肝止痛i主治内伤胁痛.
当归龙荟丸 (原名龙脑丸,《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卷4) 当归 龙胆草 大 栀子 黄连 黄柏 黄芩各一两(各30g) 芦荟 青黛 大黄各半两(各15g) 木香一 分(4.5g) 麝香半钱(1.5g)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小豆大,小儿如麻子大。生姜汤 下,每服二十九。功用:清泻肝胆实火。主治:肝胆实火证。头晕目眩,神志不宁,谵 语发狂,或大便秘结,小便赤涩。 本方为肝胆实火证而设。方中龙胆草大苦大寒,专泻肝胆实火。栀子泻三焦而导热 从小便而解,大黄、芦荟通腑泻热,引热从大便而出,助龙胆草揭肝之力,使邪有出 路。黄芩、黄连、黄柏、青黛泻火解毒。更用木香行气散结,麝香开窍醒神。当归养血 补肝,以防诸苦寒性燥之药损伤阴血:诸药合用,共清肝胆之实火。 本方首见于《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卷4(千顷堂本),名龙脑丸,此书四库全书本 作“当归龙胆丸”。《丹溪心法》卷4始名当归龙荟丸,遂成通行方名。 泻青丸、当归龙荟丸同为泻肝胆实火之剂,其不同点在于:泻青丸泻肝火,兼能疏 散肝胆郁火,宜于肝火内郁证;当归龙荟丸的组成为大苦大寒之药为主,着重于泻实 火,使之从二便分消,乃攻滞降泻之剂,用于治疗肝经实火证,若非实火上盛之证,不 可孟浪用之。
后者则宜健脾和胃为主,兼以平肝,土旺则木不易乘,可用六君子汤合左金丸加减。
六君子汤 人参3克(焗服) 白术4.5克 茯苓3克 炙甘草3克 陈皮3克 半夏4.5克 生姜3片 红枣2枚 1.气虚较甚者,重用人参、白术; 2.痰多壅盛者,重用半夏、陈皮; 3.畏怕冷者,加炮姜、附子以温中祛寒; 4.痰多清稀者,加干姜、细辛以温肺化饮。 六君子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录自《医学正传》卷3) [组成] 陈皮一钱(3g) 半夏一钱五分(4。5g) 茯苓一钱(3g) 甘草一钱(3g) 人 参一钱(3g) 白术一钱五分(4.5g) [用法] 上切细,作一服。加大枣二个,生姜三片,新汲水煎服。 [功用] 益气健脾,燥湿化痰。 [主治] 脾胃气虚兼痰湿证。面色痿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咳嗽痰 多色白,恶心呕吐,胸脘痞闷,舌淡苔白腻,脉虚。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为治疗脾胃气虚兼痰湿证的常用方剂。临床以食少便溏,胸脘 痞闷,咳嗽痰多色白,舌淡苔白腻,脉虚为使用要点。 2。加减法 气虚较甚者,重用人参、白术;痰多壅盛者,重用半夏、陈皮;畏寒 怕冷者,加炮姜、附子以温中祛寒;痰多清稀者,加干姜、细辛以温肺化饮。 3.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以及慢性肠胃炎、妊娠呕吐等辨 证属脾胃气虚挟痰湿证者。 [使用注意] 本方性较温燥,真阴亏损者忌用。 [验案举例] 1.泻痢 《寿世保元。丙集》卷3:一人患痢,后重,自知医,用芍药汤,后重益 急,饮食少思,腹寒肢冷。予以为脾胃亏损,用六君子汤加木香、炮姜,2剂而愈。 2.吞酸 《寿世保元。丙集》卷3:一妇人吞酸嗳腐,呕吐痰涎,面色纯白。用二 陈、黄连、枳实之类,加发热作渴,肚腹胀满。予曰:此脾胃亏虚,末传寒中。不信, 仍作火治,肢体肿胀如蛊。余以六君加附子、木香治之,胃气渐醒,饮食渐进,虚火归 经,又以补中益气加炮姜、木香、茯苓、半夏兼服,痊愈。 3.眩晕痞闷 《张氏医通》卷3:缪某,偶因小愤,遂致眩晕痞闷,三月来服豁痰 利气药不应,反觉疲倦,饮食日减,下元乏力。至七月下浣,邀石顽诊之,六脉似觉有 余,指下略无冲和之气,气口独滞不调,时大时小,两尺俱濡大少力,此素多痰湿,渐 渍于水土二经,复加剥削之剂屡犯中气,疲倦少食,迨所必至。法当先调中气,输运水 谷之精微,然后徐图温补下元。为疏六君子汤加当归兼调营血,庶无阳无以化之虞。 按语:三则验案均为医者误治生变而以六君子汤收功。案1痢疾服芍药汤后重益 急,可知其下痢后重原为脾胃虚弱,肠失传导而非湿热为患,误投苦寒清热解毒之剂更 损其阳,故旧疾未瘥,纳差、腹寒、肢冷等症又现。证属中焦虚寒,纳运失司,以六君 子汤益气健脾,再加木香行气、炮姜温里,使中焦阳气渐充,胃纳脾运复健,3剂而诸 证告痊。案2吞酸嗳腐,呕吐痰涎,实为脾胃亏虚,痰湿中阻,本当益气健脾,燥湿化 痰以治,医者却迭进黄连、枳实之类苦寒伤中,辛燥破气之剂,再戗脾胃,终致中阳亦 衰,虚火上浮,水湿泛溢,肢体肿满。遂以六君子汤益气健脾,燥湿化痰,加木香理气 醒脾,附子温煦中阳,俾脾胃阳气渐复,则饮食日增,虚火归原。再合补中益气汤益气 升阳而善后。案3之眩晕痞闷虽由痰湿中阻,清阳不升而起,然其病本乃脾胃之气虚 馁。医者不察其源,反而数投豁痰利气之剂屡伤中气,致使中虚痰滞益甚。结果仍予六 君子汤加味益气健脾,燥湿化痰而效。 . [临床报道] 1.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应用本方加延胡索、代赭石各15g,乌贼骨20g,白芷lOg 为基本方,痛剧者加乳香、没药,嘈杂者加黄连,口苦、泛酸者合左金丸,胁痛、嗳气 者合四逆散,心下痞者加枳实,大便隐血或便血者加白及、地榆等。水煎服,30天为1 疗程。共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1例,其中合并慢性浅表性胃炎者24例,合并胃下垂 者2例。结果:经治1个疗程后,痊愈(症状消失,胃镜检查溃疡愈合)9例,显效 (主要症状消失或显著改善,胃镜检查溃疡病变有明显改善)u例,好转(主要症状改 善,复查溃疡病变无明显改善)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3%ru。 2.化疗中消化道毒副反应 用党参、炒白术、茯苓、山药各15g,法夏、陈皮、神 曲各lOg,生甘草6g,川厚朴9g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水煎服,每日1剂,服至化疗完 成。治疗化疗中消化道毒副反应严重的患者74例,结果: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化疗顺利完成)49例;好转,(精神食欲改善,呕恶消失,化疗按计划完成)24例;无 效(临床症状无改善,化疗中止)1例;总有效率力98.6%lu。 3。肝炎 以本方加木香、砂仁,治疗黄疸型肝炎黄疸消退,转氨酶恢复正常,麝 浊等指标延迟未复的情况。作者认为此期证候往往属湿热渐消,脾胃功能未复,以本方 健脾益气以助运化而除余湿,临床效果甚佳L3j。 4.冠心病 用本方合生脉散加丹参、赤芍治疗冠心病30例,疗效满意。观察发现: 服用本方后,随着脾虚相关证候的明显改善,患者的心绞痛、心律失常以及心电图均有 明显好转。与此同时,原有的高血压、高血脂亦有所降低,从而减轻了冠心病的诱发因 素,故对冠心病的预防亦有一定意义L4j。 5.帕金森氏病 用人参2g,茯苓、白术各3g,甘草1g,陈皮、半夏各4g,生姜 1g,大枣2g,加水600rnl,、文火煮沸40分钟,制成300ml煎液温服,观察本方对7例 用L一多巴/C-多巴治疗效果不稳定的帕金森氏病患者的作用。结果表明,本方能改善不 规则的胃排空运动,稳定血浆L多巴浓度,延长其作用的有效时程。因此作者提出, 六君子汤与L.多巴/C-多巴合并应用治疗帕金森氏病有效,并能改善乙多巴/C-多巴治 疗时患者运动功能时好时坏的现象L5,。 6.妊娠呕吐 以本方加姜竹茹、苏梗治疗妊娠呕吐患者93例,其中经产妇67例, 初产妇26例,结果全部获效,服药2剂呕吐停止者50例;服药4剂止吐者24例,最 多服至14剂L6j。 7.慢性肾炎 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慢性肾炎氮质血症30例。服药6—24剂 后,恶心呕吐症状消失,其它自觉症状显著好转,血尿素氮降至正常范围26例,痊愈 者86.6%,其余4例好转L”。
左 金 丸 (《丹溪心法》卷1) [异名] 回令丸(《丹溪心法》卷1)、萸连丸(《医学入门》卷7)、茱连丸(《医方集 解.泻火之剂》)、佐金丸(《张氏医通》卷16)、二味左金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 津方)。 ,[组成] 黄连六两(180g) 吴茱萸一两(30g) [用法] 上药为末。水丸或蒸饼为丸,白汤下五十丸(6g)。 [功用] 清泻肝火,降逆止呕。 [主治].肝火犯胃证。症见胁肋疼痛,嘈杂吞酸,呕吐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主治肝火犯胃,以呕吐吞酸,胁痛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吞酸重者,加乌贼骨、煅瓦楞以制酸止痛;胁肋疼甚者,可合金铃子散,以加强行气止痛之功。 3.本方现代常用于胃炎、食管炎、胃溃疡等属肝火犯胃证者。 [使用注意] 1.本方黄连与吴茱萸用量比例为6:1。 2.吐酸属胃虚寒者,本方忌用。 [验案举例] ,1.胃脘痛 《广西中医药》(1989,1:21):某男,36岁。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连及两 胁1月余,伴见恶心,吞酸,肠鸣,心烦易怒,口苦而干,舌红苔黄,脉弦数。西医诊 为胃肠神经官能症。服西药疗效不佳。中医诊为胃脘痛,证属肝郁化火,横逆犯胃,治 以清肝和胃,方以左金丸,1。5g,qk.,2次/H。经治后疼痛消失,恶心、吞酸缓解,肠 鸣减轻。 2。妊娠恶阻 《湖南中医杂志》(1990,3:14):某女,25岁。妊娠2月,呕吐较甚, 饮食难进,曾服香砂六君子汤2剂,呕吐反剧。刻下症见:频吐酸水或苦水,脘闷胁 胀,心烦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滑。证属胎元初结,肝火素旺,冲气上逆,胃失和降。 治宜清肝降逆,和胃止呕。方以左金丸加味:黄连4g,吴茱萸1g,苏梗6g,茯苓lOg, 竹茹30g,服2剂后,仅有时欲呕,能进食少量稀粥,胸闷,口苦,心烦,舌红,苔薄 黄,脉小弦而滑。原方加黄芩、当归身各6g以清热安胎,又进3剂,诸症悉除。 3.胁痛 《湖南中医杂志》(1990,3:14):某女,34岁。近3 Et来右侧脘胁隐胀, 时剧痛连及肩背,加重1天。经外科诊为急性胆囊炎(单纯型)。诊见身微热,体温 38.5"C,胸闷,纳呆,右脘胁胀痛,恶心呕吐,面赤口苦,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腻,脉 弦滑数。证属肝胆实热,阻遏胁络。治宜疏肝利胆,清热和胃,方以左金丸加味:黄连 5g,吴茱萸1g,蒲公英15g,郁金lOg,枳实lOg,连服3剂,胁痛明显减轻,热除呕 止,唯纳食欠佳,予原方加焦三仙各6g以健胃消食,连进4剂,诸症消失。 按语:案1之胃脘痛乃肝郁化火,横逆犯胃所致,故用左金丸清肝和胃,其痛自 止。案2恶阻,为胎元初结,加之肝火素旺,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而致,其治自当以清 泻肝火,和胃止呕为主,用左金丸加苏梗、竹茹、黄芩等安胎之品,使火清胎安,诸证 悉除。案3胁痛,为肝胆实热,气机不畅,胃气不和所致,治宜疏泄肝胆,清热和胃, 方以左金丸加蒲公英清热解毒,枳实、郁金疏肝理气而愈。 [临床报道] 胃炎 以本方随证加苏梗、佛手、竹茹、陈皮等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 27例,服药每日1剂,10日为1疗程,3个疗程后,显效10例,有效14例,无效3 例,总有效率88.9%川。另有以本方加味治疗胃炎吐酸112例,其中高酸性胃炎69 例,浅表性胃炎26例,胃溃疡17例。热证加竹茹、青蒿;气虚者加党参、白术;湿阻 中焦加苍术、厚朴。结果:治愈98例,显效1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2.2%tx。
其治疗原则,应以消食导滞和胃降气为主,方选保和丸或木香槟榔丸治疗。
保和丸 山楂18克 神曲6克 半夏9克 茯苓9克 陈皮3克 连翘3克 莱菔子3克 1.如食积较重,胀满明显者,可加枳实、厚朴、木香、槟榔等以增强消食导滞之力; 2.食积化热较甚,而见苔黄、脉数者,酌加黄芩、黄连等清热之品; 3.大便秘结者,加大黄以泻下通便; 4.兼脾虚者,宜加白术、党参、甘草等健脾益气药物。 保 和 丸 (《丹溪心法》卷3) [组成] 山楂六两(180g) 神曲二两(60g) 半夏 茯苓各三两(各90g) 陈皮 连翘 莱菔子各一两(各30g) [用法] 上为末,炊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远白汤送下(现代用 法:共为末,水泛为丸,每服6—9g,食后温开水送下。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 消食和胃。 [主治] 食积证。胸脘痞满,腹胀时痛,嗳气吞酸,厌食呕恶,或大便泄泻,舌苔厚腻微黄,脉滑。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保和丸为消导平剂,是治疗一切食积轻证的常用方。临证时以脘腹 胀满,嗳腐吞酸,厌食吐泄,苔腻为证治要点。 . 2.加减法 如食积较重,胀满明显者,可加枳实、厚朴、木香、槟榔等以增强消 食导滞之力;食积化热较甚,而见苔黄、脉数者,酌加黄芩、黄连等清热之品;大便秘 结者,加大黄以泻下通便;兼脾虚者,宜加白术、党参、甘草等健脾益气药物。 3.本方现常用于消化不良,急慢性胃肠炎等消化系统疾患属于食积内停者。 [使用注意] 本方消导之力较缓,一般适宜于食积不甚、正气未虚而偏热者,若正 气已虚,或偏寒者,应适当加减。 [临床报道] 1.消化不良 治疗乳幼儿消化不良症189例,其中属食积型者69例。本型以保和 丸为主,久泻有虚象者加白术;呕泻止后,食欲不振者加鸡内金、荷叶。结果痊愈61 例,进步5例,无效3例。 2.小儿腹泄 治疗夏令小儿腹泻共531例,其中消化不良型313例,方选保和丸, 如大便恶臭加五谷虫、鸡内金;口渴去半夏,加花粉、麦冬;呕吐加砂仁、藿香。结果 治愈280例,未愈33例,治愈率达90%。作者认为,夏令小儿腹泻,消化不良型占多 数,必须采用行滞消导之法,不可过早使用收敛之剂,否则反贻后患。 3.胆道感染 将保和丸改为汤剂(连翘15g,山楂、神曲、麦芽、茯苓、莱菔子各 12g,半夏、陈皮各lOg),随证化裁,用于急性胆道感染20例,所有病例均经西医确 诊。结果显效14例,好转5例,无效1例。作者指出,本方不但能治胆道系统感染, 而且亦可用于急性胰腺炎等病证。 4.胃石症 介绍保和丸合小承气汤(焦三仙30—60g,鸡内金10--20g,半夏、陈 皮、厚朴、枳实各10—15g,生大黄6--20g后人。水煎成300--500ml,每日1剂),体 壮者加三棱、莪术、槟榔。用于胃结石33例,均经胃肠钡餐或胃镜检查确诊。经治疗 20--30天,其中治愈29例,有效3例,无效1例。 5.小儿便秘 用保和丸治疗小儿便秘35例,兼脾虚者,加党参、生白术;兼脾胃 阴虚者加扁豆、石斛;兼肠胃燥热者,加蒲公英、瓜蒌仁;兼气滞者加槟榔、桔梗。每 日1剂,5剂为1疗程,连服3个疗程。结果:35例中,治愈21例,有效9例,无效5 例,总有效率85.7%。
木香槟榔丸 木香3克 槟榔3克 青皮3克 陈皮3克 莪术3克 黄连3克 枳壳3克 黄柏9克 大黄9克 炒香附12克 牵牛子12克 1.纳差食欲不振者,宜加山楂、鸡内金、莱菔子等消食之品; 2.若舌苔厚者,宜加苍术等以燥湿化浊 木香槟榔丸 (《儒门事亲》卷12) [组成] 木香 槟榔 青皮 陈皮 广术烧 黄连 商枳壳麸,去瓤各一两(各30g) . 黄柏 大黄各三两(各90g) 香附子炒 牵牛各四两(各120g) [用法] 上为细末,水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后生姜汤送下(现代用 法:共为细末,水泛小丸,每服3—6g,食后生姜汤或温开水送下,日2次)。 [功用] 行气导滞,攻积泻热。 [主治] 湿热积滞证。脘腹痞满胀痛,或泄泻痢疾,里急后重,或大便秘结,舌苔 黄腻,脉沉实。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主治湿热积滞之重证,应用时以下痢后重或便秘,苔黄腻,脉 沉实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若食欲不振,可加神曲、山楂、莱菔子以消食和胃;若舌苔厚腻者, 宜加苍术等以燥湿化浊。 3.本方现常用于细菌性痢疾、急慢性胃肠炎、急慢性胆囊炎等属于湿热积滞者。 [使用注意] 本方行气破滞之力较强,对虚人、孕妇忌用。 [验案举例] 胃结石 《医学资料选编》 (1974,5:16):患儿某,因空腹吃黑枣 40--50枚,引起胃脘痛,经胃钡餐透视诊为胃结石症。开始用小承气汤加消导药,虽 有效但进展较慢,因患儿身体较好,正气未虚,同时结石形成不久,后改用木香槟榔丸 加减(木香、三棱、莪术、砂仁各6g,焦槟榔15g,青皮、陈皮、大黄、焦黑枣粉各 9g,焦三仙、枳实、生牡蛎各30g)以消导通便,推荡实积,服药13剂+大块结石开 始崩解,至19剂结石完全崩解,而患儿在服药间仅大便清稀,胃纳反比服药前增加, 其他无不良反应。 按语:胃结石属于肠胃积滞范围,但较为坚实难除。医者选本方去清热之品, 加软坚散坚消食药物,以突出其行气导滞攻积作用,利于结石的崩解消散,故而获 效。 :
食积胃肠口酸和脾虚肝乘口酸:因同在脾胃,故其症有相类之处,如食欲不振、脘腹胀满等。但前者因饮食过量,或过食肥甘厚味之品,
影响脾胃运化而致;病以实证为主。而后者则是脾胃素虚,或因久病失调,病以虚证为主,虚实相夹。食积胃肠者必有伤食病史,其症以停食
及胃失和降为主。如恶食不饥、口味酸,或口气酸腐,或嗳生食气,舌苔黄厚腻,脉滑而实等。同脾虚肝乘之以脾虚为主,兼有肝旺之症不同
。 总之,口酸一症,当辨明虚实分清脏腑。属虚者多因脾土不足,而属实者多在肝胃,或因肝热,或为胃实。
[文献别录] (血证论.口舌)“口酸是湿热,观炎天羹肉过夜则酸,便知酸是湿热所化。葛根黄芩黄连汤加防己、茵陈、木通、滑石、花粉、云苓治之
,或苍术、黄柏、黄连、吴茱萸亦治之。” 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12克(包) 炙甘草6克 黄芩9克 黄连9克 1.腹痛者,加炒白芍以缓急止痛; 2.里急后重者,加木香、槟榔以行气而除后重; 3.便血者,加白头翁、秦皮以凉血止痢; 4.兼呕吐者,加半夏、竹茹以降逆止呕; 5.兼食滞者,加焦山楂、焦神曲以消食。 葛根黄芩黄连汤 (《伤寒论》) [异名] 葛根汤(《神巧万全方》,录自《医方类聚》卷53)、黄连葛根汤(《普济方》 卷369)、葛根黄连黄芩汤(《金镜内台方议》卷3)、葛根黄芩汤(《伤寒全生集》卷3)。 [组成] 葛根半斤(15g) 甘草二两炙(6g) 黄芩三两(9g) 黄连三两(9g) [用法]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功用] 解表清里。 [主治] 表证未解,邪热人里证。身热,下利臭秽,胸脘烦热,口干作渴,喘而汗出,舌红苔黄,脉数或促。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临床使用本方,以身热下利、苔黄、脉数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腹痛者,加炒白芍以缓急止痛;里急后重者,加木香、槟榔以行气而 除后重;便脓血者,加白头翁、秦皮以凉血止痢;兼呕吐者,加半夏、竹茹以降逆止 呕;挟食滞者,加焦山楂、焦神曲以消食。 3.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肠伤寒、胃肠型感冒等属表证未解,里热又甚者,均 可采用本方加减治之。 [使用注意] 下利而不发热,脉沉迟或微弱,病属虚寒者,不宜应用本方。 [验案举例] 1.痢疾 《江西中医药》(1958,9:27):患儿1岁,夏秋之交,突患痢疾,赤白夹 杂,误认为脾虚,自投温补,迁延经旬,日重一日,目暗昏迷,舌绛,烦渴,指纹深红 粗大。《经》云: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此热邪内伏之候,予清热厚肠法,方用葛根芩 连汤加味(黄连3g,黄芩6g,葛根9g,白芍12g,青木香3g,白头翁6g,粉甘草3g)。 1剂有效,4剂痊愈。 ‘ 2.湿热泄泻(鼠伤寒) 《陕西中医》(1984,12:20):患儿某女,1岁半,因发热 半月,腹泻2天;于19以年5月8日住院。半月前开始发热,体温39℃以上,在某医 院给青霉素、庆大霉素、输液等治疗无效。人院前2天腹泻,一日十余次,为黄褐色粘 液便,腹胀,食少,精神差。体温39.3℃,营养差,心肺无异常,腹软,肠鸣音活跃。 血象:白细胞25500/mm3,中性87%,淋巴13%。大便镜检脓细胞18~-20个,5月9、 10、12日分别作大便培养有鼠伤寒杆菌生长。确诊:鼠伤寒。于5月9日报病重,给 氨苄青霉素0。5g肌注。每12小时一次,以及对症治疗。至5月14日仍发热39℃,腹 泻20余次。请中医会诊,脉象滑数,舌质红,苔黄腻,大便黄稀恶臭。诊为湿热泄泻。 处方:葛根6g,黄连5g,黄芩6g。每剂煎成lOOml,每次服20ml,17日体温下降,腹 泻减少至9次,18日出现寒热往来,体温40℃,但腹泻次数未增加。前方合4、柴胡汤, 药进3剂,20日热退身凉,大便每日2次,为黄色成形软便。施葛根芩连汤合竹叶石 膏汤以善其后。大便连续培养3次无菌生长。 . 3.痧疹 《陕西中医》(1988。12:76):某女,4岁。1984年4月20日就诊。7天前 开始发热,咳嗽流涕,喷嚏,眼泪汪汪,倦怠思睡,饮食不振,大便溏稀,口腔颊部见 麻疹粘膜斑,给以透疹中药2剂,肌注抗病毒液,服病毒灵,治疗3天,体温40℃, 疹仍未透,见舌红苔黄,脉象浮数,权其证情,为麻疹时邪侵犯肺卫,内传阳明,肺胃 热炽,蕴蒸内扰,气机阻碍,故疹毒逾期不透而显此证,治以宣散透疹,清里解毒。葛
根芩连汤化裁:葛根、升麻、蝉衣、桑叶、菊花、牛蒡子各6g,黄芩、黄连、淡竹叶、 甘草各4.5g,二花、连翘各9g,水煎频服,每日1剂。上方2剂后疹点外透遍及全身, 发热咳嗽均减,精神好转,继进2剂热退。疹渐隐没,但干咳,食欲不振,拟沙参麦冬 汤加麦芽、鸡内金调理康复。 . 按语:案1痢疾患者,初投温补之剂,病情日渐加重,改用葛根芩连汤加味,药证 相合,立即见效。案2鼠伤寒病例,中医辨证为湿热泄泻,用葛根芩连汤亦有良效。案 3麻疹病例,为邪犯肺卫,肺胃热炽,气机阻碍,故疹毒不透,用葛根芩连汤清里解 毒,加升麻、蝉衣、牛蒡子等宣散透疹,取得显效,证明前人所云:本方“不专为下利 而设”,可用于“阳明温病”及“痧疹”。 [临床报道] 1.痢疾 用葛根芩连汤治疗急性菌痢40例。40例中,痢下赤白者38例,里急后 重者39例,40例均有腹痛、发热者34例。方用葛根芩连汤:葛根9g,黄连4.5g,黄 芩4.5g,甘草4.5g。每日1剂,水煎服。疗程最短者2天,最长者12天。40例中36 例症状完全消失,平均退热时数27.76小时,急性症状控制平均3.44天,肉眼观脓血 便消失,平均2.83天,26例粪便培养阳性者,治疗后转阴者18例,转阴时间平均为3 天,阴转率69.3%C”。 2.肠伤寒 肠伤寒属温病湿温范畴,其发病原因乃外邪引动伏邪,多见表里同病 之证,故可以葛根黄芩黄连汤治疗。处方:葛根30g、黄芩15g、黄连末9g(不入煎), 甘草9g,水煎,将头煎和二煎混合,分3次服,每次冲黄连末3g。本方适用于肠伤寒 的初期、增进期和极期,其主要症状为恶寒壮热(体温在38—40℃以上),头痛肢楚, 腹痛泄泻,小便黄赤,脉象濡数或浮数等,再根据兼证随证加减。结果治疗60余例, 全部获愈cx。另有用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肠伤寒98例,24例由血培养确诊,其余病例 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作诊断。全部采用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基本方:葛根、黄 芩、黄连、茯苓、猪苓、泽泻、白术、冬瓜子、芦根、甘草,每日l剂,分2次服,病 重者加服l剂。结果:以体温恢复正常,自觉症状消失,白细胞和嗜酸粒细胞计数恢复 正常为痊愈标准。98例均获痊愈。1月后随访无复发。其中5天内痊愈者25例,占 25.5%;6—10天痊愈者68例,占69。3%;11—15天痊愈者5例,占5.1%L3j。还有 人用葛根芩连汤加减,配合常规西药,治疗伤寒40例,平均退热4.8天,较单纯西药 治疗8。6天,有明显差异l”。朱氏等用本方治疗伤寒及副伤寒200例。患者持续发热, 体温在37.5—39℃之间,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减少,血培养或肥达氏反应阳性,随机 分为治疗组20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用葛根芩连汤:葛根15g,黄连20g,黄芩 30g,甘草3g。1日服1剂,1剂煎3次,每次约250ml,饭后1小时服药,以免胃粘膜 受刺激。对照组:用氨苄青霉素及氟哌酸治疗,常用齐。量。用药后,治疗组:原实验室 检查血培养阳性143例,治疗后转阴时间6—22天,平均12.66天;原肥达氏反应阳性 128例,治疗后转阴11—25天,平均16。5天。对照组:原实验室检查血培养阳性38 例,转阴时间10~25天,平均16.82天,原肥达氏反应阳性35例,转阴时间14—27 天,平均20.12天。综上所见,伤寒及副伤寒杆菌对葛根芩连汤的治疗比较敏感,疗效 比对照组满意。作者认为,本方治伤寒及副伤寒,比一般抗生素敏感,疗效佳,未发现 耐药现象,并且远期疗效理想,治愈后一般很少有复发,有实用和推广价值L5j。 3.中毒性消化不良 用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小儿中毒性消化不良66例。方药组 成:葛根、黄芩、黄连、黄柏、滑石、栀子、犀角、川栋子、大青叶、甘草。治疗结 果:临床治愈(症状消失,热退呕止大便成形,大便常规正常)8例;显效(腹泻次数 明显减少,精神转佳,尿量增加,饮食改善)33例;有效(服药4天后临床症状逐日 好转)2工例;无效(病情无改变)4例。有效率为93.9%[63。 4。胃肠炎 用葛根芩连汤治疗嗜酸性胃肠炎30例。主要临床症状:腹泻,腹痛, 泻下急迫,大便稀薄,自觉午后或傍晚低热,出现湿疹,全身起风疹块。检查:体温多 在37。7—38.2℃之间,脉象濡数,苔黄或黄腻。化验:白细胞计数在11—13×10,/'L, 嗜酸性多核细胞占66%一80%。大便常规见脓细胞少许。以葛根芩连汤为基本方:葛 根、黄芩、黄连各lOg,甘草5g。全身有风疹块者加薄荷、蝉衣各7g,午后傍晚低热 者加银柴胡、青蒿各lOg,水煎服,1日1剂,分3次温服。结果:30例中临床治愈27 例(泄泻、腹痛止,大便成形,体温复常,血象及X线胃肠道表现均正常);显效2例 (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无效1例。病程最长者12天,最短者4天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