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颜面红肿 颜面红赤肿大,甚则连及耳颊者,称为颜面红肿。 颜面红肿与颜面浮肿有别,前者面肿赤色,多局限于颜面,常兼热痛;后者除颜面浮肿外,常累及下肢或全身。颜面红肿多主热证、实证
;颜面浮肿则有寒热、虚实之 分。两者自不难区别。 本节所论颜面红肿,不包括单纯“鼻肿”、“唇肿”、“眼胞水肿”等,这些症状另有专条论述。 常见证候要 温热时毒颜面红肿:颜面部红锨肿大,咽喉肿痛,初起憎寒发热,继则恶寒罢,热势加剧,甚则神昏谵语,耳聋,口渴饮冷,舌苔黄,脉
洪数。 风热上扰颜面红肿:面目红肿,或麻或痒,恶风头痛,咽痛,口微渴,舌苔薄黄,脉浮数。 误食中毒颜面红肿:面肿色赤,口干舌麻,恶心呕吐,大便秘结,或伴畏寒发热等。
1.温热时毒颜面红肿与风热上扰颜面红肿;两者同属热证、实证,然病因病机不同。 温热时毒颜面红肿,又名“大头伤寒”或“大头瘟”,好发于冬春两季。病因为感受温毒,上攻头目,而致颜面锨肿。余师愚(疫病篇):
“头为诸阳之首,头面肿大,此毒火上攻。”咽喉为肺胃之门户,毒火熏蒸于肺胃,故见咽喉肿痛。 风热上扰颜面红肿,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病因为风热入侵,卫气被郁,风热上扰颜面,造成面目红肿;亦有因偏嗜膏粱厚味,内有积热,
复感风邪,风热相搏,上犯头面而成。 温热时毒颜面红肿的辨证要点:颜面锨红肿大,同时伴有热毒充斥肺胃(咽喉肿痛、壮热、口渴、苔黄)等症状。治宜泻火解毒,方选普济
消毒饮;如兼阳明腑实者,加大黄泻下实热。
普济消毒饮 黄芩15克 黄连15克 人参3克 橘红6克 玄参6克 生甘草6克 连翘3克 板蓝根3克 马勃3克 牛蒡子3克 炒白僵蚕2克 升麻2克 柴胡6
克 桔梗6克 1.临证若见表证明显,里热不重的,可酌减黄芩、黄连用量,加荆芥、防风、蝉蜕、桑叶等。 2.若表证已罢,邪从火化,里热较甚,可去柴胡、薄荷,加金银花、青黛等。 3.若里热盛而燥结者,加大黄、枳实、玄明粉。 4.肿硬难消者,加牡丹皮、贝母、赤芍、丝瓜络、夏枯草、橘皮等。 5.兼有睾丸炎者,加川楝子、龙胆草。
普济消毒饮 (《东垣试效方》卷9) [异名] 普济消毒散(《瘟疫论》卷2)。 [组成] 黄芩 黄连各半两(各15g) 人参三钱(3g) 橘红去白 玄参 生甘草各 二钱(各6g) 连翘 板蓝根 马勃 黍粘子各一钱(各3g) 白僵蚕炒 升麻各七分(各 2g)柴胡 桔梗各二钱(各6g) [用法] 上为细末,半用汤调,时时服之,半蜜为丸,噙化之。 [功用] 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主治] 大头瘟。憎寒发热,头面红肿掀痛,目不能开,咽喉不利,舌干口燥,舌 红苔黄,脉浮数有力。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为治疗大头瘟的常用方剂,以头面红肿掀痛,憎寒发热,咽喉 不利,舌红苔黄,脉浮数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原书谓:“或加防风、薄荷、川芎、当归身,哎咀,如麻豆大,每服 秤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稍热,时时服之。食后如大便硬,加酒煨大黄
一钱,或二钱以利之,肿势甚者,宜砭刺之。”临证若见表证明显,里热不重的, 可酌减芩、连用量,加荆芥、防风、蝉蜕、桑叶等,以增强疏风散邪作用;若表证 已罢,邪从火化,里热较甚,可去柴胡、薄荷,加金银花、青黛等,加强清热解毒 之功;若里热盛而兼燥结者,加大黄、枳实、玄明粉以泻热通便;肿硬难消者,加 牡丹皮、贝母、赤芍、丝瓜络、夏枯草、橘皮等,以活血通络,理气化痰,消肿散 结;合并睾丸炎者加川楝子、龙胆草以清泻肝经实火。 3.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颜面丹毒、腮腺炎、急性扁桃体炎、颌下腺炎、头面 部蜂窝织炎及淋巴结炎伴淋巴管回流障碍等病,辨证属于风热时毒者。 [使用注意] 本方药物多苦寒辛散,阴虚者慎用。 [验案举例] 1.丹毒 《广西中医药》(1994,5:34):某女,29岁,1991年1月29日初诊。3天 前发热微恶寒,右侧面颊部皮肤忽然红赤高出正常皮面,境界清楚,迅速向周围蔓延, 间有大小不等之水疱,苔微黄,脉浮数。证属风热邪毒郁结头面肌肤。治宜疏风透表, 清热解毒。普济消毒饮加减:黄芩、黄连、金银花、连翘、马勃、玄参、桔梗各lOg, 板蓝根15g,升麻6g,薄荷6g,大青叶15g。连服3剂。3天后复诊,皮肤红赤大减, 皮损范围控制,水疱干瘪。上方再服2剂,基本治愈。 . 2.流行性腮腺炎 《四川中医》(1990,5:24):某男,1天来发热(39—40℃), 两侧腮部先后漫肿,张口及咀嚼困难,伴口渴、恶心、呕吐、小便黄赤。舌质红, 苔黄腻,脉滑数。口腔内见腮腺管口红肿。证属热毒炽盛,蕴结少阳胆经。治宜清 热解毒,疏风散邪。药用:黄连6g,黄芩、牛蒡子、僵蚕、玄参、赤芍各9g,生 石膏90g,知母9g,夏枯草30g,板蓝根24g,柴胡2g。外敷如意金黄散。服药3 剂后,体温正常,头痛减轻,精神好转,能进少量饮食。腮部肿胀稍减,但仍坚 硬。证属热毒未散,治宜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上方去生石膏、知母,加海藻、昆 布各9g,生牡蛎15g。2剂后,头痛消失,饮食大增,腮肿已消。继服2剂,以巩 固疗效。 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浙江中医杂志》(1985,1:14):某男,8岁,1982年8 月10日诊。9天前自觉颈部两侧疼痛,活动受限,动则痛甚,逐渐肿胀,伴呕吐纳呆, 体温多在39℃,小便深黄,轻咳咽痛,大便时干时稀,日1行。曾用青霉素、链霉素、 复方新诺明等,病情未见好转。两侧颈部弥散性肿胀处深部有核如鸡蛋,推之不移,并 可触及大小不等成串硬核,疼痛,扪之发热灼手,两侧腹股沟有10余粒无粘连硬核, 触痛。心肺正常,肝右肋缘下2cm,质软,有触痛及叩击痛,脾左肋缘下0.5cm。血 象:白细胞28000/mm3,中性26,淋巴14,变异淋巴60。肝功能:麝浊6,麝絮+, 谷丙转氨酶正常。证属风温热毒,壅滞少阳之络,治当清热解毒,理血消肿,方用普济 消毒饮加减:板蓝根、牡蛎(先人)各20g,连翘、夏枯草、神曲、延胡、牛蒡子、黄 芩、北柴胡各lOg,白芍12g,黄连、乳香、没药各6g。外用如意金黄散调醋外敷,日 1次。治疗6天,体温降至正常,颈部肿胀基本消退,脾未触及,肝回缩/cm,触痛不 显。前方去生牡蛎、乳香、没药、延胡、黄芩,加生地、陈皮、薏仁、茯苓、甘草,治 疗2周,颈部、腹股沟肿块消失,肝脾未触及。血象:细胞6700/mm3,分叶34,伊 红2,痊愈出院。 4.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 《中国中医急症》(1994,2:74):某男,16岁。骤 起畏冷发热,头痛,乏力,腹胀不适,恶心,食欲不振3天,继而巩膜黄染,皮肤 出现黄疽,尿色加深,鼻衄不止,皮肤无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一), 肝右肋下3a'n可扪及,质地光滑、有触痛,脾未触及,舌红苔黄,脉弦滑数。结合 实验室检查诊断为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拟用普济消毒饮,重用升麻30g,加茵 陈30g。水煎服,日1剂。2剂后热退,衄止。1周后黄疸尽退,肝无触痛。肝功: 麝絮+,谷丙转氨酶60单位,守前方大黄减至lOg。续服5剂,诸症全消,食欲、 睡眠、二便均正常。再处上方,清热解毒药剂量各予减量,续服10余剂以巩固疗 效,后复查肝功均正常。 按语:案1丹毒、案2流行性腮腺炎、案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发病部位虽有 头面、颈部之异,但均为感受风热疫毒之邪,壅于上焦,发于头面所致,故均以普济消 毒饮疏风透表,清热解毒,疗效显著。案4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中医辨证为湿热黄 疸,属于“阳黄”的范畴,在治疗上未采用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等常用方,盖因患者 有鼻衄不止,此热毒已人血分,故用普济消毒饮重用升麻30g,加茵陈30g。诸药相伍, 重剂顿服,故能力挫病势。 [临床报道] 1.流行性腮腺炎 以本方加减:银花、连翘、大力子、山栀、板蓝根、马勃、 蒲公英、桔梗,水煎服,每日l剂。治疗流行性腮腺炎100例,男性64例,女性 36例;以2—6岁者为最多,占64%,而2岁以下及10岁以上者较少见,年龄最 小者为8个月,最大者为12岁。结果4天内治愈者占77%以上,比一般病程缩短 3—5天,100例均恢复正常。另有报道治疗90例,其中风热在卫型21例,热毒 蕴结型69例。内服普济消毒饮煎液,外用如意金黄散或紫金锭用醋或香油调成糊 状敷腮部。结果:体温恢复正常最短1天,最长8天,平均2.8天。腮肿消退最短 2天,最长9天,平均3.7天。6天内消退计80例,占88.9%,本组全部治愈。 又有以本方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合并脑膜炎57例,男34例,女23例,年龄除1例 为31岁,其余均为6—14岁。普剂消毒饮煎取600ml,分早、中、晚3次口服, 57例患者均治愈L3j。 2.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以本方加减:双花15g,连翘9g,柴胡9g,葛根9g,板 蓝根12g,山豆根9g,马勃9g,桔梗9g,元参12g,生石膏30g,竹叶9g,甘草3g。水 煎服,6岁以下1天1剂,7岁以上2天3剂。每剂水煎至150ml,分2—3次服完。结 果,88%的病例在3天内体温恢复正常。随着体温下降,咽部脓性分泌物逐渐消失,血 象恢复正常L4j。 3.风毒病 以本方加减治疗风毒病74例。处方:川黄连225g,胡黄连225g, 净银花450g,净连翘450g,京元参450g,生甘草150g,牛蒡子450g,板蓝根 450g,绿升麻225g,炒僵蚕225g,柴胡225g,陈皮225g,薄荷150g。共研细末, 白蜜为丸,每粒净重3g。轻型及中型病例, 日服3次,每次1粒。重型者加服1 次。3天为1疗程。共治疗74例。结果全部治愈,其中1疗程治愈52例,2疗程 治愈19例,3疗程治愈3例{53。 4.丹毒 以本方加减治疗丹毒52例,痊愈41例(恶寒发热停止,局部红肿 消退,疼痛消失,血象正常);好转8例(局部红肿大部消退,但微有压痛);无效3例C6)。 5.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 以本方治疗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82例,平均疗程3 天,治愈57例,症状消失,结膜下无明显点状或片状出血。有效24例,症状有明 显减轻,结膜下有少量点状或片状出血。无效1例,症状无明显改善,结膜下仍有 点状或片状出血。 6.小儿呼吸道感染高热 以本方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引起的高热35例,伴抽搐神 昏或惊跳者,加服紫雪散。计48小时内痊愈9例,49—72小时痊愈15例,73—96小 时痊愈6例,无效5例,平均退热时间为51。4小时。 7.流行性出血热 以本方治疗435例发热期流行性出血热,并与435例西药 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以普济消毒饮煎服,童便100—150ml为引先服。随症加减: 体虚之人或病后参加重体力劳动者加人参9g;热厥者加服四逆散;热甚发斑、神 昏谵语者加黄柏、栀子各10g,石膏60g;重型病例1日4剂,徐徐服之。气血两 燔者,合用白虎汤加犀角磨汁服。寒厥灸神阙、关元、气海。对照组以西药处理。 治疗结果:①退热情况:治疗组在服药后一般徐徐退热,稳固下降,不再反复发 热,平均退热天数为2.5天。对照组在用氢化可的松时,体温立即下降,但在2至 4小时后大都复升;反复2—3次后甚或热仍不退;亦有猛降猛升,降至35℃以下, 又升至40℃以上。平均热退天数4.5天。治疗组退热平均天数与对照组相比有显 著差异(P<o.01)。②休克发生率:治疗组发生休克者127例(29%),越过低血 压期者121例(27.8%);对照组发生休克者143例(32%),越过低血压期者83 例<19%)。两者相比,休克发生率和低血压越期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 ③少尿发生率:治疗组少尿发生率为42%,越过少尿期的有167例,少尿越期率 为38%;对照组少尿发生率为59%,越过少尿期的101例,少尿越期率为 23.2%,两组少尿发生率及越期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④多尿发生率:治 疗组与对照组发生多尿的病例分别为258例和276例,多尿发生率分别是59%和 60%。⑤总的病死率:治疗组和对照组总的病死率分别为8%、17。4%,两者相比 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L9j。 8.病毒性心肌炎 以本方加减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48例,水煎服,每日1剂, 15天为1疗程。如见气虚加人参,阴虚加生地、阿胶,痰湿加法半夏、云茯苓,气滞 血瘀加红花、川芎,胸痛加蒲黄、五灵脂,阳虚加熟附片,浮肿加车前子、泽兰等。亡 阳脱证加服参附龙牡汤。注意休息,部分病例给氧、加用抗心律失常西药。结果治愈 16例,有效28例,无效4例。 9.口腔急性感染 用本方加减治疗急性化脓性冠周炎(22例)、牙周脓肿(18例) 及合并面部间隙感染(5例),共45例患者,年龄在10—68岁之间。水煎口服,每日 1—2剂,日服2—4次。结果治愈38例,显效4例,好转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 95.6%,治疗时间平均为5天L1”。 10.扁平疣 用本方加减治疗扁平疣患者185例,病程在3个月至5年之间。每日 1剂,水煎服,药渣再煎洗患部。结果治愈(丘疹完全消失,无斑痕色素沉着)181例, 占97.8%;好转(丘疹部分或完全消失,色素沉着未消退,经观察3—6个月仍不能恢 复肤色)4例,占2。2%。治愈的181例中,服药20~25剂而愈者26例,26—30剂而愈者155例[’x。
风热上扰颜面红肿的辨证要点:颜面红肿,但肿势不如温热时毒剧烈,局部瘙痒,如虫行皮下,发热而热势不剧。此外尚有风热郁于卫分
(畏风、头痛、脉浮数)的症状,治疗宜疏风清热,方选防风通圣散加减。
防风通圣散 酒大黄1.5克 芒硝1.5克 防风1.5克 荆芥1.5克 麻黄1.5克 栀子1.5克 连翘1.5克 川芎1.5克 当归1.5克 薄荷1.5克 白术1.5克 桔
梗3克 黄芩3克 石膏3克 甘草6克 滑石9克 生姜1片 葱2根 1.如涎嗽者,加姜半夏下气化痰; 2.无憎寒者,去麻黄; 3.内热不盛者,去石膏; 4.无便秘者去大黄、芒硝; 5.体质壮实者,去当归、白芍、白术等扶正之品。 防风通圣散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卷3) [异名] 通圣散(《伤寒标本心法类萃》卷下。 [组成] 防风 川芎 当归 芍药 大黄 薄荷叶 麻黄 连翘 芒硝各半两(各 15g) 石膏 黄芩 桔梗各一两(各30g).滑石三两(90g) 甘草二两(60g) 荆芥 白术 栀子各一分(各3g) . [用法] 上为末,每服二钱(6g),水一大盏,生姜三片,煎至六分,温服。 [功用] 疏风解表,泻热通便。 [主治] 风热壅盛,表里俱实证。憎寒壮热,头目昏眩,目赤睛痛,口苦而干,咽 喉不利,胸膈痞闷,咳呕喘满,涕唾稠粘,大便秘结,小便赤涩,舌苔黄腻,脉数有 力。并治疮疡肿毒,肠风痔漏,鼻赤瘾疹等。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主治表里俱实之证,以憎寒壮热,口苦咽干,二便秘涩,苔黄, 脉数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本方作汤剂运用时,可根据具体情况作适当加减。如涎嗽者,加姜半 夏下气化痰;无憎寒者,去麻黄;内热不盛者,去石膏;无便秘者去大黄、芒硝;体质 壮实者,去当归、芍药、白术等扶正之品。 3。感冒、高血压、偏头痛、肥胖症、习惯性便秘、急性结膜炎、老年性瘙痒、面 部蝴蝶斑、斑秃等属风热壅盛,表里俱实者,均可用本方治之。 [使用注意] 本方汗、下之力较峻猛,有损胎气,虚人及孕妇慎用。 [验案举例] 1.面肿风 《儒门事亲》卷6:南乡陈君俞,将赴秋试,头项偏肿连一目,状若半 壶,其脉洪大,戴人出视,《内经》“面肿者风”,此风乘阳明经也。阳明气血俱多,风 肿宜汗,乃与通圣散人生姜、葱根、豆豉,同煎一大盏。服之微汗,次日以草茎鼻中,大出血,立消。 2.咽喉肿痛 《齐氏医案》卷4:齐有堂治一患者,咽喉肿痛,作渴引饮,大便秘 结,按之六脉俱实,乃与防风通圣散。因其自汗,去麻黄,加桂枝,因涎嗽,加姜制半 夏,重用硝、黄,下之而愈。作者积五十年之经验,发现临床虚热者多,实热者少,故 认为本方不可轻用。 3。暴风客热 《中医杂志》(1986,3:40):某男,12岁,学生,1984年9月20日 诊。双目发红,羞明流泪,痛痒并作三日,时感恶风发热,头痛鼻塞,眵多胶粘,口渴 欲饮,溲黄,大便2日未行。检查:体温37。8℃。两眼睑肿胀,色泽紫红,球结膜充 血水肿,角膜边缘可见散在性点状浸润,虹膜(一),瞳孔正常大小,对光反射良好。 舌红,苔黄,脉浮数,证属肺胃热盛,外感风邪所致。治当宣肺解表,清热泻下。处 方:荆芥4.5g,麻黄3g,薄荷5g,防风6g,黄芩6g,连翘6g,炒栀子4.5g,赤芍6g, 大黄4.5g,芒硝4.5g,生石膏18g(先煎),水煎服,日服l剂,连服3剂后,诸证俱除。 按语:暴风客热相当于西医急性卡他性结膜炎,病因常由肺胃热盛,外感风邪所 致。本例表现风热俱重,故以防、麻、薄、荆发散解表,栀、芩、芍、翘、石膏清热散 肿,黄、硝泄热下行。药中肯綮,如鼓应桴。 4.眩晕 《陕西中医》(1985,8:353):某男,59岁,1980年4月4日诊。患者素 有高血压史,近因事不随心,急怒之下而突然发生彻夜不眠,口苦咽干,头昏头痛甚 剧,面红升火,溺赤便结,舌质红,苔薄黄,脉弦。血压180/100mmHg。证属怒气伤 肝,肝郁化火,上犯清空。治宜清热泻火,平肝潜阳,用本方去桔梗,加生牡蛎30g, 野菊花12g,4剂,水煎服。再诊:1剂尽后头痛减,面红退;4剂尽睡眠好转,二便 畅。现舌苔稍退,脉弦,血压降至170/95mmHg。效不易方,照方去芒硝,共服10剂, 症状除,血压稳定在160/80 mmHg。 按语:本例高血压患者属怒气伤肝,肝郁化火,上犯清空。从其面红口苦,溺赤便 结,舌红苔黄等表现看,皆为表里俱实之象。防风通圣散可散风平肝,泻热通便,恰合 病情,故而有效。 5。扁平疣 《新疆中医药》(1990,3:60):某女,18岁,学生,1983年4月20日 初诊。颜面起扁平疣2年。2年前开始颜面起数个疣赘,逐日增多,曾用板蓝根、聚肌 胞、病毒唑、乌洛托品等中西药治疗均无效。检查:颜面见密集粟米大的扁平丘疹,表 面光滑,部分皮疹成线状排列,舌脉正常。诊断:扁瘊(扁平疣),为肝胆风热血燥, 感染风热毒邪所致。处理:防风通圣丸,每服1丸,日1次,连用20天。1月后复诊, 颜面疣赘全消,半年后复诊未见复发。 按语:扁平疣多与肝火内动,复感风热邪毒有关。防风通圣散能散风平肝,清热解 毒,故而对扁平疣有效。 [临床报道] 1.偏头痛 用防风通圣丸治疗偏头痛15例。治疗前先进行血小板聚集率测定,按 规定早上空腹抽血,用PMA.2型自动平衡血小板聚集仪及LMl4—164型自动平衡仪进 行常规操作,吸200微升血小板分别加诱导剂ADP及肾上腺素,观察记录所出现的聚 集曲线,分别算出ADP及肾上腺素在半分钟、1分钟的有效聚集率及最大聚集率。抽 血后即给患者服防风通圣丸6g,1日2次。服1个月及2个月再分别抽血,按上述方法 检查、计算血小板聚集率,进行自身对比。结果:偏头痛患者对ADP及肾上腺素诱导 的血小板半分钟、1分钟的有效聚集率及最大聚集率均高于正常人。服药后1个月对 ADP诱导的最大聚集率的平均数由64.33%下降至59.67%,均差值为4.67%,经统计 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服药后第2个月下降至5.81%,均差为6.23%,亦有 显著意义(P<0.01),服药后1个月及2个月对诱导剂肾上腺素的最大聚集率的平均 数62.12%下降至54.13%及46.48%,均差值为8。03%及15.68%,亦有显著意义。临 床疗效:15例患者中有8例2个月来头痛未发作,发作明显减少者有3例,发作次数 减少一半者工例,有效率占80%;有3例患者对ADP/。肾上腺素诱导血小板聚集率无下 降,临床表现头痛发作未见减轻,属无效病例,占20%川。 2.肥胖症 用防风通圣散和防己黄芪汤内服,治疗68例女性肥胖患者,其中30% 的人体重得到减轻,20--30岁的女性尤有显著疗效L2,。日本佐藤芳昭氏还报道,用防 风通圣散对于肥胖症伴发无排卵者,亦有较好疗效L3j。 3.急性结膜炎 以防风通圣散治疗急性结膜炎200例,其中单眼74例,双眼126 例,均有眼睑红肿,白睛红赤,怕光流泪,眼球或眼眶疼痛。治疗基本方:防风、荆 芥、连翘各15g,滑石、石膏各30g,薄荷、当归、赤芍、川芎、白术、栀子、黄芩、 桔梗、甘草各12g,麻黄、大黄、芒硝9—15g(根据表里证候之轻重而定量)。加减法: 白睛赤甚,加红花;痒甚,加蒺藜、蝉蜕、蔓荆子;痛甚,加白芷、羌活、没药;眼眵 多,加苡仁、泽泻;眼胞肿甚,加蒲公英、银花、鱼腥草;大便不结,去芒硝;素体阴 虚、血亏、自汗盗汗者,不用或少用麻黄。结果:全部病例均获治愈(基本症状消失, 1月内无复发)。200例中,疗程最短工天,最长5天;1天治愈者5例(占2.5%), 2—3天治愈者161例(占80.5%),4—5天治愈者34例(占17%)。作者认为,本病 以外感风热火毒之邪为主,胆火上炎,肺热上犯,肠胃湿热熏蒸上迫为其内因,属内外 合邪,表里俱病,临床表现俱为实热证,故宜本方疏散、清利、通下并用,上下分消, 其中麻黄、芒硝、大黄、滑石为首选药物L4,。 4.面部蝴蝶斑 用防风通圣丸治疗面部蝴蝶斑89例。方法:防风通圣丸,每袋 6g,1日2次口服,1月为1疗程。89例中,治疗最短的2疗程,最长的6个疗程。疗 效标准:痊愈:面部色素沉着斑片完全消失;显效:色素沉着斑片明显缩小,斑色不显 见;好转:色素沉着斑片有所缩小,斑色较显见;无效:色素沉着斑片的大小、斑色无 改变。结果:痊愈49例,显效17例,好转23例,有效率100%。作者认为,面部蝴 蝶斑属内分泌紊乱之表现,是气机逆乱,邪毒犯表的结果。本方具有表里双解、前后分 消、气血均调之功,寓散泻于补养之中,使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故为治疗内分泌 功能紊乱蝴蝶斑的良方L5j。 5.老年性瘙痒症 以防风通圣散为基本方:防风10g,荆芥10g,连翘15g,麻黄 6g,薄荷10g,川芎10g,当归10g,白芍15g,黑栀子6g,大黄6g,芒硝6g,石膏 15g,黄芩12g,桔梗15g,滑石15g,甘草6g。夜卧不宁者加合欢皮12g,夜交藤15g, 珍珠母15g(先煎);肠胃湿热偏盛者去石膏,减大黄、芒硝用量,加土茯苓30g,苍白 术各15g,苦参15g,白鲜皮20g。外用三合粉擦局部(滑石粉、炉甘石、氧化锌各等 分),每晚1次。2周为1疗程,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治疗40例,结果:痊愈:瘙痒 消失,继发皮疹减退,伴见症状消失者35例。无效:瘙痒或其它症状略减或不减,继 发皮损无改善者5例L6j。 6.扁平疣 用防风通圣丸治疗94例扁平疣患者(其中75例接受过其它药物治疗, 如肌注板蓝根、维生素B1:、次水杨酸铋,服用病毒灵、疣特灵、溶疣片等),每次服 10g,每日2次,7天为1疗程,1—3疗程见效。结果:痊愈59例,占62.8%;显效 13例,占13.8%;有效9例,占9.6%;无效13例,占13.8%。有效率86.2%。作者 认为,本病由肝火内动,气血失和,复感风热毒邪阻于肌肤所致。用本方散风平肝,清 热解毒,收效较为理想L7j。
2.误食中毒颜面红肿:病因为误食野菜或其他有毒之物,毒气入血上冒颜面,故见颜面红肿。辨证要点:除见颜面红肿外,尚有毒气入胃(
口干舌麻、恶心呕吐)的症状。治疗初起宜用淡盐汤催吐,继用生甘草配绿豆烧汤频服,再服普济消毒饮加减,或用生大黄、番泻叶煎汤泻下毒
物。 [文献别录] (香岩经):“阴虚风阳浮起,面肿耳聋。”“阳明燥热液虚,风阳上逆,面部热肿。” <医宗金鉴.卜科心法要诀>: “面游风燥热湿成,面目浮肿痒虫行,肤起白屑而痒极,破津黄水津血疼。” (中医诊断学):“麻风证:面部红色或白色如云状,或如块状高起,两耳胀大,而伴有眉毛脱落者是。” “肿则为实,因风火上炎,红肿而热,或按而痛,此为邪气有余,脉必紧,证见寒热;面浮则为虚,因劳倦伤脾,脾肺阳虚,输化失常,
而面目虚浮,无痛而热,此为正 气不足,其形必虚软,其脉必虚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