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学生对话的艺术

 木香草堂 2018-11-25
    

文/郑英

根据实践,摘取以下自认为取得一定成效的“对话”实录。

1.顺水推舟——因势利导,水到渠成

在学生走入认识的误区或盲区时,需要教师别具匠心地提炼其有用成分,进行切适的引导,方能指点迷津。此时,最好的办法是以一个旁观者的清醒认识为学生提供合理化建议,以一个引导者的姿态给予真诚帮助,这对于一个正处在迷途中的当局者无疑是一种善意的点拨。可以想见,学生的内心深处将会受到一种不同凡响的震动,进而产生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必将产生持久的影响。

案例一:“文化的附加值”

一学生酷喜画画,甚至上课(不是美术课)时也在画,科任教师颇为不满,而他本人不以为然,于是我前去找他。

师: 你最喜欢什么?

生:画画。

师:以你的绘画天赋,如果再加上深厚的文化功底,那就是锦上添花了。

生:学习有什么用?画画需要知识吗?

师:一个土豆不值五毛钱,但如果做成薯条就值五块钱,这就是加工后所产生的附加值。同样,一些世界名画本身的画技固然重要,但有了作者独特的思想内涵,才让它的价值成倍翻升的,这就是经文化加工所产生的附加值。

学生猛然有所悟。

案例二:“是沙子,就长成珍珠;是泥巴,就锻造成器”

一学生来找我。

生:老师,都说金子到哪儿都发光,可我不是金子,我该怎么办?

师:那你认为自己是什么?

生:(略作沉思)是沙子。

师:如果是沙子,那就躲进蚌壳,让自己长成一颗珍珠,但这需要忍受孤寂与黑暗。

生:如果我没有被蚌壳接纳呢?

师:那就与水泥一起搅拌成混泥土,去黏合一砖一瓦,或许不被人所识,但没人会否认你的价值。

生:如果我连沙子都不是,我只是泥土呢?

师:那就投进熔炉,把自己锻造成器。

生:(点头表示赞同)

师:记住,不论是微如尘土,还是凡如细沙,都可以创造出自己的价值。

该生不语,只是郑重地点头。

案例三:“揣一根坐标尺上路”

一学生一心想考取杭州前三所重点高中,可是以她的成绩,进入前八所都有些困难。虽然相信“一切皆有可能”,但这必须符合最基本的事实。所以当务之急是帮助她理性认识自我,并科学设立目标。这不,学情调研刚结束,她就哭丧着脸来找我。

生:老师,我又没考好!

师:嗯,我看过分数了。

生:如果再仔细一点,我就可以多拿三十几分。

师:好像其他同学也这样感慨。不过,如果大家都认为自己可以再拿几十分,是否意味着彼此的名次并没什么变化?

生:(略作沉思)好像是这样。

师:若是这样,你的目标可能离你有点远了!

生:我也为此纠结。

师:其实,放手就能解决问题。

生:(惊愕)老师,您不是一直教导我们要有始有终吗?您不是时常告诫我们“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吗?

师:美国前国务卿赖斯,一直梦想成为职业钢琴家,在她16岁那年,偶然发现一个11岁的孩子只要看一眼就能演奏自己要练一年才能弹好的曲子。赖斯果断放弃做钢琴家的梦想,转而攻读国际政治学。正是这一次的勇敢放弃和及时调整,她才获得了后继的成功。可见,目标要考虑“变化”,当然要尽可能少地“变化”。

生:可是如果就此放弃,我会认为自己是懦夫。

师:使人执著的可能是坚韧,也可能是固执;使人放弃的可能是懦弱,也可能是智慧。我们需要做的是“揣一根坐标尺上路”,一面督促自己不懈努力,一面又提醒自己适时调整。

该生释然离去,降低了自己原定的目标。后来,她见自己基本能达到降低后的目标,日渐自信起来。

案例四:“学习知识和技能有三个层次——懂、会、通”

一学生自认为天资聪慧,不屑做笔记,也不屑去复习,所以成绩并不如意。我用心准备说辞后,找到了他。

师:我很少见到你复习,妈妈说你在家也从不复习。

生:我觉得我都懂了。

(他可能意识到自己的说法不太恰当,有些不好意思起来,马上做了补充。)

生:我也很奇怪,上课老师讲解时我明明都能听懂,可为什么面对题目时脑子就会 “短路”了?

师:你知道么,学习知识与技能有三个层次——“懂”、“会”、“通”,能听懂老师的讲解,进而能独立做习题,最后能融会贯通。也就是说,懂了不一定会,会了不一定通。

生:原来如此!我就是懂了还不会的那一类。

师:如果能做笔记并能及时复习,可以帮你从“懂”的层次上更进一步。

生:可我现在不知如何做笔记?

师:我的个人经验是“主线简明,细节饱满”,主线简明,可以其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在主干清晰的基础上,再充实血肉,内容就会很丰厚了,增加了知识的容量。

生:还要充实细节,我觉得太麻烦了。

师:那你计算一下90%×90%×90%×90%×90%=?

该生饶有兴致地计算,计算结果让他大吃一惊,只有59%。他不再多言,若有所思地离去。

案例中,将着力点放置在突破学生困惑迷茫的节点,从而找到引导的契合点,“导”在需要时,“导”在认知偏离目标处,“导”在情感冲突时,“导”在思维定势处,精彩由此流淌而出。

2. 反弹琵琶——巧设伏笔,另辟蹊径

想起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年,葡萄大丰收,许多葡萄园主请不到葡萄工,束手无策。有一位葡萄园主却是另辟蹊径,他刊登了一则启示,凡想亲自体验摘葡萄、酿葡萄酒乐趣的请与之联系,每天只需25欧元。结果,游客纷沓而来。那个葡萄园主不仅顺利采摘了葡萄,还获得一笔额外收入。这就是换个角度思考所带来的奇妙变化。

案例一:“真正的善是需要远见的”

早上巡视,发现一课代表满教室地跑,于是我过去。

师:干嘛跑来跑去?

生:催有些人交作业。

师:你确实一番好意,但我却要批评你。

生:(惊愕,又有些委屈)

师:一来你的跑来跑去妨碍了其他人早读;二来一些同学会养成被动交作业的习惯,反正到时你会去催他;三来浪费了自己的早读时间。

生:(良久,开始微微点头)

师:还是严格按规则办吧,早上未及时上交的就算未做了,或许同学们开始时会叫屈抱怨,但时间久了,就会养成按时上交的习惯了。

果真在我重申这一班规时,有些学生一脸不满,分明是想说“我又不是没做,是忘了交而已,这也算未做?”我视而不见,笑着征询避免忘交作业的良策,最后大家提议,头一天睡觉前核对一遍需要上交的作业,统一装在文件袋里。果真,此后的晨交作业变得井然有序,我再找到那位课代表。

师:看,真正的善是需要有远见的。

生:(郑重点头)

案例二:“留到最后的才是最好的玉米”

一学生课堂表现欲很强,发言积极性超高,每每老师的问题一出,他就抢着举手,若是老师没叫到他,他就很不快,生闷气。对此,我需要好好开导他一番。

师:你好像不开心?

生:老师偏心,故意不叫我。

师:错了,恰恰相反,老师极看好你!

生:(狐疑地看我)

师:你知道吗?田间里留到最后的玉米才是最好的玉米。

生:为什么呀?

师:因为它们用来做来年的种子。

生:这样啊。

师:同样,老师开始时不叫你,是希望在别人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够有深度、或回答不够全面时,你再出场。你没见,颁奖典礼上,最后出场的才是大牌?!

该生开心离去。此后,他用心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以免自己的发言与人重复,以此努力做“留到最后的玉米”。

案例三:“太阳与月亮你选哪个?”

生:为什么要有规则呢?无拘无束,随性自由该多好!

师:太阳与月亮,你喜欢哪一个?

生:当然是月亮。

师:为什么?

生:太阳一点都不可爱,它会带来炎热,而月亮却很温和,你看诗人写的基本都是月亮。

师:如果让你选,两者只能选其一呢?

生:(犹豫了好久)那还是太阳吧。

师:为什么?

生:离开太阳,我们只能永远处于黑暗中。

师:同样,规则也不可爱,它会约束我们的自由,但没有了规则,我们也会“暗无天日”。

案例四:“0.4因四舍而归0,0.5因五进而成1”

一学生很容易自满,认为自己比上不足但比下有余,因此对自己无所要求。我该如何激励他奋发向上?在精心构思了措辞后,我找到了他。

师:你认为0.4与0.5的差别大不大?

生:当然很小。

师:如果加一个条件,在四舍五入的情况下,差别大不大?

生:(猛地一惊)很大,一个是0,一个是1。

师:是的,0.4因四舍而归0,可0.5因五进而成1,这就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现在你与同学们都还同在一个班,看起来起点差不多,但若干年后,你们的人生之路将会天壤之别,而这天壤之别只源于现在的毫厘之差。

案例中,教师反答为问,欲答还问,虽一波三折,终柳暗花明。这样的对话犹如棋手的对弈:第一步棋的落子,正是为了酝酿第二步棋有力搏杀的良机。可以说这样的语言措辞极富气势,又不露痕迹。

3. 侧面迂回——旁敲侧击,曲径通幽

戏剧里,青衣走台步,明明可以直奔主题,却偏偏要走一个圆场,从而增加舞台的感染力,这就是迂回艺术的魅力。语言也如此,其核心意义是隐含一些“潜台词”,从而有效引发学生的深思。要达到这一点,不妨变直为曲,言此意彼,增加语言的含金量。

案例一:“狭路相逢时,拥抱是最好的办法”

生:老师,我很讨厌瑶瑶。

师:感谢你对我的信任,愿意告诉我你的心里话。可是,你为何这么讨厌她呢?

生:具体事情我不想说了,只是憋在心里难受,所以找你说说。

师:哦,那我就不追问了。只是同在一个班,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你又如何面对?

生:我也想不好,现在看到她我都假装与别人说话或是俯身系鞋带。

此时我无意瞥到绿化带周围一圈的水泥桩,这条水泥桩如平衡木一般宽,于是我带着学生走过去,然后面对面站在上面。

师:我要过去,你要过来,有没有办法?

生:我们相互侧侧身吧。

结果无论如何侧身,就是不成功,这条“平衡木”实在太窄了。

师:我有个办法。

于是我上前,抱起她,小心翼翼地转身,终于成功。

师:看,狭路相逢时,拥抱是最好的办法。

生:(低头不语,若有所思。)

最后她与瑶瑶重归于好,而我至今不知道她们之间发生过什么不愉快的事,可是这个,重要么?

案例二:“对付脓包,最好办法是用针挑掉它”

几年前,新接手一初三毕业班,发现抄袭现象极严重,在我大刀阔斧的整治下,查找出一大批抄袭者或给他人抄袭者。但查找不是目的,善后才是关键,于是我对全班进行了一次疏导。

师:如果有人长了一个脓包,可以有哪些办法进行处理?

生:(面面相觑,不知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师:第一种办法,用布包着,以免被别人看见,这办法如何?

生:(小心翼翼)不好,这样反而会使脓包严重起来。

师:第二种办法,坐视不理,任其自生自灭,这办法又如何?

生:(精神有所回归)也不好,这样可能会好起来,也可能会严重起来。

师:第三种办法,把针在火上烤热消毒,然后用针挑破那个脓包,拔出脓头,这办法呢?

生:(点头表示认可)

师:这一过程虽然会痛,但唯有如此才可真正治好脓包。

学生沉思不语,乃至下课也未离开位置。

案例三:“所谓的‘聪’,就是善于用‘耳’倾听,用‘两眼’观察,在此基础上,用‘口’表达,这一切都离不开用‘心’。”

一学生常自诩为“天才”,这不,又在吹嘘自己是何等的聪明,全然不顾他人的厌烦表情,于是我走过去。

师:你知道聪明的“聪”字如何写?

生:(边狐疑地看我边书写“聪”字)

师:你看,所谓的“聪”,就是善于用“耳”倾听,用“两眼”观察,在此基础上,用“口”表达,而且这一切都离不开用“心”。

该生羞愧,此后低调了不少。

案例四:“泥泞反而能留痕”

一学生因成绩落后而自卑不堪,为此,我需要努力开导他。

师:你听说过傅以渐么?

生:(茫然地摇头)

师:你听说过王式丹么?

生:(又是茫然地摇头)

师:那林召堂呢?

生:(还是茫然地摇头)

我又问了王云锦、刘子壮、刘福姚、刘春霖,他都表示根本没听说过。

师:你听说过蒲松龄么?

生:(终于来了精神)听说过,《聊斋志异》的作者。

师:那顾炎武呢?

生:知道,他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师:那吴敬梓呢?

生:也知道啊,写了《儒林外史》。

我又追问了黄宗羲、洪秀全、李渔、洪升,他表示基本都知道一点。

师:前面你从未听说过的人里,全是清朝的科举状元;而后面你表示听说过的人里,全是清朝的落第秀才。

生:(大为惊讶)

师:泥泞反而能留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所长,若能将自己的所长发挥到极致,都可以留下痕迹,不一定深刻,但属于自己。

想起一篇《挑山工》的课文,挑山工走的是折尺形,看起来是多走了路,可正是这样的方式,在游人中途疲惫不堪时,他们还能一直朝前走,反而先到目的地。案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认识偏差,随机应变地将“顺叙”方式改为“倒叙”方式,如此绕道迂回,旁敲侧击,抓住突破口,给学生一记无声的棒喝,如雷电般直劈内心,从而起到震撼效果。

4. 寓庄于谐——寄情于理,寓奇于正

正如药丸外面裹上糖衣而不苦口一样,幽默的语言给枯燥的道理裹上了一层“糖衣”,把语言“包装”了一下,使学生乐于接受。如何寓庄于谐?不妨借用对比、双关、比喻、借代、倒置、夸张、反语等修辞方法,以此表达有趣可笑而又意味深长的内容。

案例一:“该为此高兴,还是该为此担心?”

师:你们一般花多少时间做作业?

    多数学生:两个小时。

    一学生高叫:我只需要半小时

师:我该为你高兴,还是该为你担心?

该生不好意思地笑笑。

案例二:“因为我没看见你呀!”

一次自习课,有学生见我不在,开始吵闹起来。我猛然出现,那几个吵闹的学生马上装模作样地写作业以掩饰自己的心虚。

师:给你们讲个小故事,有人闯红灯,不巧旁边有交警,给拦截了下来。

生:(停下笔,听老师讲)

师:交警问他“你没看到红灯吗?”你猜他怎么回答?

生:他肯定说没看见。

师:错,他说看见了。于是交警又问“看见了,那你怎么还闯红灯呢?”

生:(等待老师继续)

师:他回答说“因为我没看见你呀!”

那几个吵闹的学生顿时羞愧地低下头。

案例三:“现在是广告时间,请稍后回来”

一次在布置班级事务时,有个学生开小差,思维开始漫游,我见状后,微微一笑。

师:现在是广告时间,请稍后回来。

生:(马上有所察觉,于是调整状态重新回到课堂上。)

我继续布置任务。

案例四:“你愿不愿意把一辈子要吃的饭都一次性吃好?”

一次课间,一学生边书写作业边念叨。

生:老师,为什么每天都有作业?若是一次性把所有作业都做完,那该多好!

师:你愿不愿意把一辈子要吃的饭都一次性吃好?

生:不愿意,即便吃得下也会造成消化极度不良呀!

我不语,看着他,当他抬头看见我的目光,猛然有所察觉,师生俩相视而笑。

当然幽默只是活化的佐料,切不可喧宾夺主,任何教育活动,无论它的表现形式如何风趣诙谐,必具有一个严肃的主旨,也必备有一种发人深省回味从而得到启示教益的内涵。也就是说,语言既要“寓庄于谐”,又要“寓奇于正”,严谨而不乏机趣,诙谐而不乏庄重。

5. 点而不破——适当留白,发人深省

中国国画有“留白”说,中国戏剧有“虚拟”说,吟诗作文有“悬念”说,作者只言七分,其余三分由观众或读者自己去想象,目的是给观众或读者留点思考的空间,从而分享遐想之快乐,品尝创作之真味。与学生的对话亦如此,不妨适度留白,虽不多言语,却让形神俱备,从而让语言更具有节奏之美,张弛之美。

案例一:“只不过多了一层水银”

一学生因获奖无数而自恃过高,目空一切,有必要找他谈谈。

(我先给他一块玻璃)

师:看见了什么?

生:看到操场上有许多同学,有的在交谈,有的在锻炼。

(再给他一面小镜子)

师:看见了什么?

生:当然是我自己。

师:镜子只不过比玻璃多了一层水银,你就再也看到不到别人而只看见自己了。

该生羞愧万分,不再炫耀自己的成绩。

案例二:“石阶和佛像的出身一样,命运却不同”

一学生用功不多,却总羡慕他人的出色成绩,于是我找他谈心。

师:石阶和佛像的出身是一样的。

生:是的,都是石头做的。

师:但命运却大不同。

生:石阶被人踩踏,佛像却被人供在殿堂。

师:你知道这又是为何?

生:(不解地摇头)

师:石阶当初只挨了六刀,而佛像却是经历了千刀万凿的。

学生恍然大悟,开始发奋用功。

案例三:“毛竹前五年不长是在扎根”

平实我经常倡导多阅读多积累,有学生表示不赞同。

生:读书有用吗?我看了不少书,没觉得有用啊,作文照样写不好。

师:竹子前五年看不出它在生长,到了第六年,春雨一过,长势迅猛。原来前五年它不是不生长,而是在深深扎根,为以后的快速成长而蓄势。你现在多阅读,就是在扎根,为以后的勃发而蓄势,终有一天你可以“零存整取”并“势如破竹”。

该生沉默深思。

案例四:“知了把劲使在嘴上,而马把劲使在腿上”

一学生小话特别多,他只满足于自己的发言欲望,从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其他同学都厌烦不已。我需要与他谈谈,但不能让自己落得如他一般“话唠”,于是精心构思了一番。

师:知了和马,你喜欢哪一者》

生:当让是马,马奔波得很辛苦。

师:为什么呀?需知知了每天叫个不停,也很辛苦呀!

生:知了叫得太多了,让人厌烦。

师:是的,知了把劲使在嘴上,而马把劲使在腿上。

生:(突然有所觉察,脸红,不语)

语言,有时需要“瘦身”,但又要“健身”,从而提高其思维含金量。同时,教师在教育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每一个问题都阐释清楚,其功效在于引导,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案例中,教师通过有意味地言说,直逼教育的思想内核,又与教育内容无缝焊接,浑然天成。

6. 单刀直入——直奔主题,切中肯綮

何为大师?大师就是那些下最深的工夫研究,用最浅显的方式表达的人。所以,三言两语可以点明的,就无须披下“盖头”来,费劲地兜圈绕路。如果能做到要言不繁,言简意赅,想必更耐人寻味。

案例一:“你俩不是瑜亮,而是焦孟”

一成绩数一数二的女生来找我。

生:老师,我很苦恼。每次考试,同学们总在押宝,看看这次考试我和燕(另一成绩数一数二的女生)鹿死谁手,他们都说我们俩是“瑜亮之争”。

师:你和燕不是瑜亮,而是焦孟,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彼此成全对方,同时也造就自己。

该生轻松离去。俩人的成绩至今保持年级前二名,更可贵的是,两人一直保持着浓浓的友谊。

案例二:“‘正’字的每一笔都是横平竖直”

一学生做操时有些懒散,手脚软绵绵地如同被抽了筋骨,于是我走过去。

师:做操如做人,要站得直行得正,你看这个“正”字,每一笔都是横平竖直。

生:(有些羞愧,顿时抖擞精神,认真做操)

案例三:“工夫一样花,效果大不同”

生:真倒霉,每次听写都过不了。

师:李老师(英语科任教师)才无辜,还得分担你们的倒霉,陪你们到这么迟。

生:(不好意思)可是每天放学都要留下来补听写,真是很痛苦。

师:为了不痛苦,你把这些任务提前一天去做吧。每天放学留下来准备第二天的听默任务,这样一来,工夫一样花,效果大不同。

生:(作恍然大悟状)。

案例四:“查人之过,请勿扬于他”

一学生胆小,小学时,一次在课堂上尿急,因羞于向老师报告,结果终因忍不住而尿在裤子上,一时成了同学们的笑料。一次,我在班级布置事务时,看他坐立不安,猛然想起他的“经历”,于是朝他呶呶嘴,示意他快去上厕所,他飞也似地跑出去。结果一大大咧咧的男生炫耀似地高声告诉我。

生:老师,他小学时还尿裤子呢!

(说完,捂着嘴笑,另有几个学生也跟着哄笑。我定定地看他一眼,他立刻敛起笑容,其他同学也跟着严肃起来。)

师:查人之过,请勿扬于他。

全班同学不做声,细细体味这句话。

奥卡姆剃刀法则的要义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讲话也如此。有时“短”、“平”、“快”的讲话方式更有助于提高容量与效率,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枝不蔓,给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灵冲击感。案例中,教师只几句话语,却闪烁着智慧的光彩,一语中的,切中肯綮,给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通透感。 

7. 积极沉默——于无声处,以退求进

有个小故事很能说明问题:一群人坐车时,发现一广告牌上有“阳光不锈”四字,不觉感叹多么富有诗意。结果等车再向前行驶,被挡住的部分也显露出来,原来是“阳光不锈钢厨具”,一行人不觉大失所望,后悔不该看到后半部。讲话艺术也如此,有时“显露”了反而会失去语言的韵味,不妨保持积极的沉默。

案例一:此时无声胜有声

有学生在课堂上讲闲话或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教师突然停下正在进行的讲解,让全班同学保持沉默,那么这个学生立即会有异样的感觉,停止说话或小动作,这便是无声艺术的不自觉运用。于无声处留下“空白”,引起学生的自我反思,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不同凡响的震动,最终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案例二:一切尽在不言中

一次监考时,突然发现了两个作弊“嫌疑犯”:后面的同学将一个小纸团轻轻地抛到前面同学的座位边,前面的同学迅速拾起揣在手里。我想将“罪证”拿到手,又不想让那两个学生当众出丑。于是我平静地走过去,指指纸团又指指垃圾桶,学生疑惑地看看我,顿时明白了我的意思,刷地红了脸,轻轻说了声“谢谢”,以掩饰自己的不安,并把攥紧的小纸团放到我手里。在大家的注视下,我很自然地把那小纸团撕碎、揉紧、扔到垃圾桶里。接下来的时间,该生一直专心考试。

案例三:课堂中的无声艺术

无声艺术还在课堂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学生静静思考,潜心会文,这是一种积极的沉默,有时只有通过静思默想,才能让思想抵达远处;学生的直觉有时只能意会不可言传,这种感觉叫“妙不可言”。这些,都无需开发话机。

有些事情无需“真相大白”,反而更有意味。案例中,教师不着一句,却留下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方寸之地显天地之宽”,为学生的自我反省留下“缺口”的同时,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了一个“活结”。

8. 言行如一——行为跟进,后继保障

有意味的言说应该面对真实的事件,追求自然和真实,展现真实的过程,哪怕面对的是学生的节外生枝或是倒行逆施。此时,教师若能真诚面对,坦诚相告,不仅可把深层的道理输入到学生的脑海里,还能将诚信的品质浇灌到学生的心田里。

案例一:信任要体现在行动中

评选班委时,一男生毛遂自荐参选生活委员,理由是自己很热心很勤快很愿意为班级服务。马上有学生“检举”,说他小学时有一次“侵吞公款”,该生急红了脸辩解、否认。此时,不管他过去是否有过那个污点,我都需要表达自己对他的信任,并将这份信任体现在行动中。

师:(问检举者)这事属实吗?

生1:(摇头)我是听人家说的,不过大家都这么说。

师:如果没有实据,就不可如此言之凿凿。

(我转而问那位自荐的男生)

师:如果你当选为生活委员,又该如何避免被人怀疑“侵吞公款”?

生2:(深思了好一会儿)我把每笔费用的收入和支出都记下来。

师:这主意不错,建议列张“班费收支细目表”,包括日期、收入、支出、经手人、审核人、主管、备注、余额等项目,都一一详细记载。

生2:(点头)

师:我们相信他是清白的,不信,接下来请看他的表现。

因该生的热情和勤快,同学们还是选举了他。他走马上任,笔笔账单记录地清清楚楚,不愧是班级的“财政部长”。

案例二:面对学生的疑问,我如实相告

考试前,我正在强调诚信教育,一学生突然冒出的一句话打破了平静。

生:老师,你有过不诚信的行为吗?

(顷刻,全班同学的眼睛都“聚焦”到我身上,气氛陡然紧张。)

师:你们想听实话吗?

生:(异口同声)想!

师:印象最深的一件“糗事”是——

生:(个个端坐,留心细听)

师:那时我还未上学,我们小时候几乎没什么零食吃,所以有时嘴巴也会犯馋。一次,我和哥哥商量着偷吃外婆家杨梅酒中的杨梅,俩人一拍即合,他爬上去捞杨梅,我望风。那杨梅浸过酒,很辣,但我们俩还是吃得很有味,结果因为吃多了,有些醉意,居然趴凳子上睡着了,被外婆抓了个现行。

全班沉默,突然爆发出一阵笑声和掌声。

案例中,看起来是意外事件,却在不经意间成了自然而然的情境资源,教师用恳切的言行诠释了诚信的内涵,虽不是磁石,但深深吸住了学生,使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集中的敏锐状态。

        综上,“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有意味的言说追求的是“约而达,微而藏,罕譬而喻”的境界,这有赖于教师自身底蕴的广度和深度,唯有如此,语言才具备高度和效度。换言之,有意味的言说需要教师胸藏千秋腹有底蕴,它那显性的精炼在很大程度上必须要有隐性的丰富来支撑。这样的言说才能煦若春风,清如秋水,虽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但可以让学生感觉“眼前时有月到风来”,于是,质与美在这里流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