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宝宝查出“远视”“散光”要矫正么?

 健康慢走 2018-11-25

家长

“宝宝生下来看得见么?能看多远?”

家长

“娃3岁视力4.8,是不是近视了?”

家长

“我家宝宝2岁还认不清颜色,快给我查查是不是色盲?”

家长

“医生,你说我家远视?我们父母都是近视,怎么会远视?”

家长

......

医生

莫急莫急,宝宝视力发育有规律,我们为您一一道来:

儿童视觉行为发育里程碑

新生儿

对光有反应;

2--3个月

固视,目光能随物体移动;

4--6个月

手-眼协调;

 7--9个月

能同时玩弄两个以上的物体;

1岁左右

取起细小的物体;

 1.5岁

会翻,看图书,会搭积木,

会识别简单的形状;

2岁前后

能模仿画线条;

3岁左右

孩子能认识更复杂的形状,识别颜色;

 5岁左右

双眼视发育基本成熟,需要进行立体视检测。

儿童视力发育特点

孩子的眼睛是逐渐发育的,所以视力也是逐渐发育的,和年龄相关,呈阶梯状上升,并不是一出生就是1.0。家长们莫要紧张!在儿童视力发育期内,任何不良的因素,比如屈光不正、眼外伤、斜视等均可影响视力正常发育进程,使之停滞不前,甚至形成严重的视力障碍,因此建议宝宝们一定要进行阶段性的视力检查。

儿童屈光发育特点

宝宝“远视”、“散光”是不是正常的,要矫正么?

从儿童发育的特点来讲,新生儿、婴幼儿的眼轴都比较短,屈光力都比较高,所以婴幼儿早期基本是远视眼,但随着生长发育,眼球随之增长,眼轴变长,角膜趋于扁平,晶状体的凸度也逐渐变小,屈光力也随着各解剖部位的发育相应下降,屈光状态趋于正视。正视化的过程需要正常的视觉环境,比如视物的距离要适当。一般存在+2.00D的生理性远视,散光度数在3岁内逐渐降低,近视常常在6--9岁开始,整个青春期持续增加。高度的远视(≥+5.00D)、显著的散光(≥2.50D)和屈光参差均有可能使“正视化”过程受到干扰,因此强调早期的屈光筛查和矫正。而对于早期出现的生理性远视度数不足,散光偏高,多户外、多咀嚼,一部分宝宝还会回到正常的屈光发育轨道上来,家长们按照医生的眼保健指导,定期监测屈光即可。

明白了吗?眼球的长短才是关键。要了解孩子眼睛的发育规律,在不同年龄进行科学干预,让孩子少近视甚至不近视,这是医生和家长共同努力的目标。需要动态监测定期体检,不能仅仅关注视力的1.0,也要关注双眼视觉的良好发育哦!


孩子即将近视的危险信号

如果孩子在5岁时远视度数都不到75度,父母又都是近视,那么他将来15岁时近视的可能性非常高。这就是预示着孩子将来会近视的危险信号。这时候家长该怎么办呢?科学预防近视,在6岁之前就要开始了。要保证他每天充分的户外活动在两个小时以上,一定要保证户外活动的时间在两个小时以上,这个是纯天然又免费的预防近视办法。


爱心小贴士

1. 宝宝出现不能追物等异常视觉行为,需及早就诊,不能一味认为是宝宝胆小、害羞哦。

2. 一定要重视儿童定期的屈光和视力筛查,以便早期发现屈光不正和弱视,早期矫治。

3. 切莫过度担心,切莫矫枉过正,年轻的妈妈们,不要因为宝宝生理性的远视和散光睡不着觉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