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0年,最值得拍的人物传记片来了

 睿智。启点 2018-11-25

人类对于终极真理失去了兴趣。


随着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变,宗教,不再提供统一的确定性;科学,一直在回避世界能否被认识这个基础问题。


每个个体所安身立命的根本都不一样,人们也很难相信共通性的存在。普遍性被政治性代替,那种“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成为了某一群体的美学标准——他们掌握着话语权。


若说现代社会中,还有什么能让全人类热泪盈眶,还有什么事业在所有人看来都是浪漫的、崇高的,那就是攀珠峰和登月了。


前者是个体近乎视死如归的冒险精神,后者是成就了人类文明的探索精神。


近代最接近于“伟大”一词的事件,莫过于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11号登陆月球,尼尔·阿姆斯特朗在月球表面留下了第一个人类脚印。


第75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开幕影片正是阿姆斯特朗的传记片[登月第一人]。这部根据同名传记小说改编的影片,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最高荣誉——金狮奖的提名。


[登月第一人]资源已出,暂无中文字幕


[登月第一人],用大量手持摄影,这种最有纪实感的拍摄手法,再现了半个世纪来最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尼尔·阿姆斯特朗。


原著《登月第一人:尼尔·阿姆斯特朗的生活》是他的第一部官方传记,书中既有他参与的太空计划,也有他的个人生活细节。作者詹姆斯R·汉森提供了许多帮助,使影片得以贴近真实的阿姆斯特朗。


与其说[登月第一人]是一部塑造英雄的传记片,不如说它是在还原英雄作为普通人的那一面——和英雄相比不值得一提,以至于公众都淡忘了的那一面。


IMDb和豆瓣都是7.7,烂番茄88%鲜



[登月第一人]讲述的是阿姆斯特朗生命历程的一个片段。


他宇航员事业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就在这个片段中。从1962年加入双子星计划,到1969年阿波罗11号登陆月球,阿姆斯特朗职业生涯中所完成的两项重大任务,都得到了详细描写。


影片的开篇很惊艳,彼时还是试飞员、未成为宇航员的阿姆斯特朗,驾驶着北美X-15,冲出了大气层。


虽然第一个镜头从封闭得令人紧张的驾驶舱开始,[登月第一人]的格局却因此更大。


全片第一个镜头


不同于将人神化的英雄传奇,在[登月第一人]的特写里,阿姆斯特朗脸上的痛苦与恐惧并存。


冲出大气层时烧红了的北美X-15


摇摇晃晃的镜头、飙升的速度与高度,这次不属于阿姆斯特朗宇航员事业的试飞任务,统领全片,将电影的写实风格与体量亮了出来。


[登月第一人]确实很写实,除了那种自然主义、手持镜头式的描写手法,还有对于“历史事实”的还原。


影片的复古感和真实感,要高于科技感。


片中的北美X-15

下图为阿姆斯特朗与北美X-15真实照片


阿姆斯特朗完成的第一项重要任务,是作为指挥飞行员与大卫·斯科特一起驾驶双子星8号(Gemini 8)在太空轨道上完成两台航天器的对接


在完成与阿吉纳号(Agena)的对接后不久,阿姆斯特朗遭遇了美国航天器在太空有史以来第一个严重故障——对接后的两个航天器开始飞速旋转。



当时他们都认为是阿吉纳号的姿态控制器出了问题,于是与阿吉纳号脱离。


结果脱离以后,双子星8号转的更快了,每秒296度。每多转一圈,两位飞行员的意识就丧失多一点。



在这种情况下,阿姆斯特朗很快反应出问题出在双子星8号上,他启动了备用推进器。最终75%的燃料都用于阻止翻滚,任务不得不中止,但两位飞行员都安全返航。


这场事故远不如后来的阿波罗13号出名,正是因为阿姆斯特朗极度敏捷的思考,没有造成宇航员的伤亡。


斯科特回忆这场事故,说道:“这个家伙很聪明,他很了解操作系统,在那种极端情况下找到了解决方案,跟他一起航行,我感到非常幸运。”


若干年后,美国杂志《国家评论》总结:


“双子星8号推进了尼尔·阿姆斯特朗的宇航员事业——不只是第一个在月球上行走的人,还是拥有着钢铁般神经、使在月球行走成为可能的人。


《国家评论》


这些言论和褒奖没有出现在影片中,也没有影响影片冷峻的写实风格。关于这场事故的再现,更多的是让公众直观地感受到,在人类太空探索过程中,所谓的困难,究竟能有多困难


第二项任务便是阿波罗11号登陆月球。


“个人一小步,人类一大步”,阿姆斯特朗在月球漫步的意义似乎无需赘言,他在那个星球留下第一个脚印时,已做出了最准确的总结。



[登月第一人]无意渲染人类在宇宙中的渺小感。阿姆斯特朗站在月球上,初次环视四周,镜头随之转了一圈。没有任何配乐,在无线电刺啦刺啦的声音之外,是绝对的寂静。


阴影之中,是绝对的黑暗。


阿姆斯特朗在这里,望见了月牙状的地球。


这一刻,“人类一大步”的含义、阿姆斯特朗的伟大,都像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寂寥空间一样,真正地清晰起来。





[登月第一人]所表现的是阿姆斯特朗的一段生命历程,不只是宇航员生涯的那部分。


电影的特别之处在于,叙事时有意将阿姆斯特朗的生命体验融入进了他的太空探索事业中去。


即使镜头语言再客观,这种叙事本身就体现出了电影的态度——关注作为普通人,而非英雄的阿姆斯特朗。


上面提到影片开头是北美X-15的一次试飞。其实在试飞结束后,紧接着的画面就是阿姆斯特朗2岁大的女儿凯伦,正在接受X射线治疗。



[登月第一人],可以说是以阿姆斯特朗的试飞员身份开始的,也可以说是以女儿因脑瘤早夭的父亲身份开始的。



在面试双子星计划飞行员时,一位面试官曾问道:“你女儿的去世,会不会给你造成一些影响?”


他回答:“如果不造成影响,那才是不合理的。”


就像影片毫不避讳表现阿姆斯特朗眼中的恐惧,他作为普通父亲,普通丈夫在这段时间所面对的一切,没有因他事业的光环而退居二线。


他的丧女之痛、他在不确定自己能回来时,如何面对妻儿,都是影片尽力表现的部分。



英雄之所以伟大,不在于他无所畏惧,而在于他也害怕的时候,还是去做了别人不敢做的事情。


[登月第一人]对普通人阿姆斯特朗的关怀,比一句“为国家做出了很大牺牲”,鼓吹牺牲,成就国家英雄的“传记片”,严肃得多。




[登月第一人]是达米恩·查泽雷指导的第四部长片。


达米恩·查泽雷


毫无疑问,生于1985年的达米恩·查泽雷属于那种具有非凡天赋的导演,他的前三部作品[公园长椅上的盖伊与马德琳]、[爆裂鼓手]、[爱乐之城],共获得了19项奥斯卡提名,光是[爱乐之城]一部影片,就拿下了7座小金人。


[公园长椅上的盖伊与马德琳]豆瓣6.8、[爆裂鼓手]豆瓣8.6、[爱乐之城]豆瓣8.3


这三部影片都和爵士乐有关系。


虽然从黑白复古到色彩明丽,从爱情歌舞到专注于爵士乐演奏,达米恩的每部作品都有所不同,但最不一样的,还是[登月第一人]。


拍摄一部被称为“美国英雄”的人物传记片,看起来比为了一场演出痛苦万分的鼓手,宏大很多。影片对场景、特效的要求,史实的考证、相关人物的走访,全部是普通剧情片所比拟不了的。


可差别也没有那么大。


[登月第一人]关注的还是人。达米恩的这部传记片追求一种冷峻的表达,不是说他在电影创作中褪去了个人色彩,而是这种客观正是他的态度所在。


他像表现那个鼓手的痛苦一样,表现这位美国英雄的痛苦。


[爆裂鼓手],受变态老师刺激的鼓手

承受丧女之痛的阿姆斯特朗


这部最有资格拍成传奇的传记片,最大程度避免了传奇色彩。


拍的是美国英雄,却连个美国国旗特写都没有。


国家没有凌驾于个人至上。在月球仰望地球那一刻,令人泪目的不是国家的荣誉,不是科技的发达,而是人类的探索精神。


在明知道上了月球也找不到上帝的情况下,那种怀有悲剧意识的,积极的、充满生命力的探索。


即使在寂寥的太空中,真理遥不可及,地球那样孤独。


1968年太阳神8号宇航员威廉·安德斯在绕月轨道上拍摄了一张地球的照片,命名为《地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