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0年前 秦始皇统一六国 结束了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 在完成了华夏大一统后 “废分封,立郡县” 将全国分为四十一郡 诏安由此开始纳入中央版图 属南越故地南海郡 (公元前215年,秦朝疆域图。图片源自网络)▼ 诏安在哪里? 南濒东海与南海交汇处 西邻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 北邻平和县 东接云霄县、东山县 西与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汕头市南澳县接壤 人称“省尾国角” (诏安地理位置,图片来源@百度地图)▼ 记忆里的诏安 是巍巍耸立的乌山 是波澜壮阔的大海 是滚滚长流的东溪 是婉转动听的潮剧 是指尖上的水墨丹青 是一杯沁人心脾的工夫茶
山 受北东向断裂带(泉州-汕头断裂带和滨海断裂带)控制 同时又受北西向断裂带(上杭-诏安断裂带)及其活动构造断裂影响 造就了丹诏境内的山区和沿海两地段 整体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诏安地势图,图片源自@诏安县志)▼ 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64%以上 以乌山为代表的6座1000米以上的山峰 横贯东北 (乌山,请横屏观看)▼ (乌山烟雨)▼ (诏和交界,高隐山后的平和灵通岩)▼ 东北部山区 秀篆、官陂、霞葛镇等 聚居着元、明、清时期 由闽西、潮汕、梅县等地辗转入诏的客家人 (土楼原住民)▼ 在融入当地的过程中 为了同时满足聚居与防卫两大需求 智慧的客家先民们建造了让后世惊叹的建筑--土楼 (凤山楼)▼ 众多的土楼中尤以圆楼为代表 圆楼全封闭围合 没有拐角,易守难攻 (凤山楼)▼
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 在他的代表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中 将土楼称作 (出自《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第三册) ▼ “中国最特别的民居” (凤山楼)▼
日本建筑学家茂木计一郎说 (转引自@黄汉民《福建土楼建筑》) ▼ “好像大地上盛开的巨大蘑菇一样,又像是黑色飞碟自天而降,那真是不可思议的景象.....我们都看呆了”
正因为这蘑菇型的建筑外形 使得建国初期美国在对我国福建进行低近侦察时 误以为是核设施 从而惊动了美国朝野 中国的土楼 也由此开始被世人所知 (土楼浮山城,部分已坍塌)▼ 河 发源于平和大芹山的东溪 是丹诏的母亲河 (东溪)▼ 955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 自东北向西南流经秀篆、官陂等11乡镇后 于梅岭半岛投入海洋的怀抱 在奔流入海的途中 溪水携带的泥沙在海洋的共同作用下 形成了一道道美丽的滩涂 (东溪入海口)▼ 海 273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 88公里长的海岸线 这就是位于祖国东海与南海交界的诏安湾 (诏安湾)▼ 曲折的海岸线 孕育了多处天然良港 尤以宫口赤石湾港与田厝港为代表 (田厝港)▼ 宫口港)▼ (赤石湾码头)▼ 号称“丹诏明珠”的梅岭半岛 凭借其旖旎的滨海风光 更是令人拍案叫绝 (悬钟城望洋台滨海风光)▼ (悬钟城港仔尾)▼ 优质的海水也为牡蛎养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梅岭半岛一跃成为了福建省最大的牡蛎养殖基地 (牡蛎收获)▼ 城 从元朝中期至明朝末年 东南沿海倭寇猖獗 元至正十四年(1357年) 右丞罗良命屯官陈君以石条用砌筑石城 是为南诏所雏形 (南诏所城墙)▼ 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设千户所并拓建城西 嘉靖九年(1530年)从漳浦析出 取“南诏安靖”之义 定名诏安县 (中山路)▼ 城内古官道县前街至今仍保留着城隍庙、武庙、石牌坊等诸多文化古迹 (天宠重褒坊,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4年)上悬“恩荣”字匾,中挂“万历甲戌科进士沈鈇父敕赠南京户部主事沈玺立”)▼ 庙堂屋顶上的嵌瓷技艺 堪称是中国建筑学上的奇葩 (嵌瓷是流行于福建闽南与潮汕地区一种特殊的建筑装饰品种,以绘画为基础,通过运用各种彩色瓷片剪裁镶嵌出各式人物,动植物,吉祥图腾等,常用于祠堂、庙宇及民居等建筑物的屋顶装饰)▼ 中山东路上民国时期的骑楼建筑 历经百十年的岁月沉淀 焕发着别样的风韵 (中山东路)▼ 另一面 今日的诏安城区 古与今相得益彰 而另一座城堡位于诏安湾西岸 明太祖朱元璋马上得天下后 为巩固东南海防 在全国筑起了六十多座防御工事 悬钟城就此诞生 (悬钟古城西门,这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保存完好的城门)▼ 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 悬钟城博得了“福建海上第一城堡”“闽之尽处”等美誉 明隆庆三年(1569年),闽广总督刘焘、总兵俞大猷、副总兵戚继光等 在此大败倭寇 平息了为害20年的倭患 民族英雄郑成功之父郑芝龙 也曾屯兵悬钟城 抗击荷兰侵略者与沿海一些零星的海上武装集团 (古城西门内景)▼ 与古城建于同一时期的关帝庙 是无数诏安人共同的精神信仰 遍及海内外数十万信徒 是关圣帝君显灵庇佑的最好印证 (关帝庙屋脊一角)▼ 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关帝庙后的果老山 据传是八仙中的张果老曾于此歇憩后 幻化做一块巨石而得名 (胜利石。此石原本镌刻的内容为明朝抗倭将领戚继光所书的抗倭纪念碑。民国时期,时任诏安县长钟日兴为纪念诏安三次抗日后取得胜利,将戚继光所书碑文凿破,刻上自己的手书,让人痛心)▼ 果老山曾是明清时期抗倭将领的扎营地 戍边将领们既能指点江山,征战沙场 亦可激扬文字,将笔墨挥毫 在明嘉靖至万历年间 共留下了28方摩崖石刻 这些屹立于南海之滨的摩崖石刻 被誉为“海上碑林” (果老山摩崖石刻)▼ 墨 唐开元年间 “以书画入凤阁”的书法大师钟绍京首开诏安书画风气之先河 成为了最早在诏安境内活动的书法家 入清以后 诏安书画坛进入全盛期 “诏安画派”就此形成 (诏安书画作品代表作。来源@诏安县志)▼ “沈耀初、许沙洛、沈荣添、高继文、沈吉文、李木教、吴运农”等 是诏安书画坛的杰出代表人物 戏 “金榜,挂名字……” 《京城会》 是所有诏安人最熟悉的潮剧选段 (“京城会”为每部潮剧开演前必演的吉祥戏。图为诏安潮剧三团)▼ 潮剧 因形成于广东潮汕地区而得名 但在诏安一样遍地开花 作为中国十大剧种之一 有着近580年的历史 比“国粹”京剧还要早了近430年 在诏安的农村 至今还活跃着近30家民营剧团 时年八节 于县内、邻县、潮汕等地区演出 (潮剧传统剧目“狄青出使”,图为诏安潮剧三团)▼ 而同样以潮剧为母本做表演形式的 还有“铁枝木偶” (图为老玉春香木偶戏班,班主许端杰是老玉春香班的第三代传人)▼ 因置办简单 表演艺术精湛 “铁枝木偶戏”也曾风靡一时 食 “来,食茶!” 诏安人的待客之道 常是以一杯香气浓郁,醇厚甘鲜的工夫茶开始的 一杯工夫茶 从客人进门落座到品尝共要经历8道程序 “冶器、纳茶、候汤、冲茶、刮沫、淋罐、烫杯、洒茶” 缺一不可 (工夫茶,三个杯子摆一起为“品”字,道出了喝茶之真谛)▼ 诏安菜肴山海兼备 烹调佐料丰富 兼具闽粤两地之长 猫仔粥、牛肉、牛杂、肠粉、五香卷、虾丸、麦熟、粿条 清蒸鳜鱼、白灼虾、卤肉饭、灌肠、砂锅粥、腊鸭、甜粿、乌龟粿、红龟粿…… 均是诏安美食的代表之作 (诏安牛肉)▼ (腊鸭)▼ (肠粉)▼ (牛杂)▼ P.S:主要参考文献:《诏安县志》、黄汉民《福建土楼建筑》、黄国钦;林淳钧《潮剧史》 P.P.S:本文图片、文字除特别标注外,均归城市穿梭客-吴赐欣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否则视为侵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