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獨處與抱團

 文苑折枝 2018-11-25
 

  

晚年的歲月,蛰居老屋,我用兩個字來概括:獨處。

一個人的人生,大底小時和父母在一起,幼年和姊妹在一起,少年和同學在一起,青年和情侶在一起,盛年和同事在一起,晚年和老伴在一起,那都是抱團,但走到最後,只剩下自己一個人,那是獨處了。

這樣說來,獨處不是孤獨麼?

獨處是孤零零的一個人,一個人的屋子,一個人清淨,一個人的靈魂。

父母走了,老伴走了,兒女分居了,親朋好友少見了,剩下一個人的屋子。雖有時也拉一曲二胡,溫一卷書,沏一杯綠茶,但最後還是一個人和屋子。

一個人是清淨的,可以什麼都不想,忘卻世俗功利的誘惑,放下事業的拼搏,收起應酬的假笑,擁有一顆清明的心。這時名利少了,慾望少了,留下的是清靜、清淨、清明的自己。

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爲自己。才發現以往的自己多不是爲自己而活着,爲事業,爲社會,爲愛人,爲兒女……

不是說那種忘我、無私的精神有什麼不對,但實話實說,爲他人作嫁,很少想到自己的,很少愛自己的。

爲事業,幾乎玩命;爲社會,多屬奉獻;爲愛人,付出自己的一半;爲兒女,掏幹掏肺……哪裏有自己呢?

每當盡職事業的時候,哪裏想到積勞成疾?每當奉獻給社會的時候,哪裏想到社會的感恩戴德?當滿腔熱情去愛着一個人的時候,哪裏想到所愛的人也會鍾情於你?每當掏肝掏肺愛子女的時候,哪裏會想到子女的未来的回報?

在這以前,可以說是沒有真正愛過自己,都是无自己。

只有獨處的時候,餓了,才知道要弄點吃的了。儘管自己並不怎樣會做飯、炒菜,但這時才發現,爲活着,做飯炒菜需要自己動手。冷了,才知道要買幾件禦寒的棉衣;但這時才發現,風燭殘年,最難將息。病了,才知道人屬於自己的,不是錢財、名譽、地位,子女,健康纔是唯一。

但獨處的人,需要耐得寂寞,需要精神寄托,需要內心的強大。

試想,光環沒了,朋友散了,老伴走了,兒女分居了……那是怎樣的落泊?

這段時光活下來的人,如果不是淡定、樂觀、豁達?會有多少牢騷?

过去几十年,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對比其他人,養老金多了?曾對親朋好友不薄,可他們呢?有幾個知恩圖報的?

忘掉付出,不乞求別人,學會照顧好自己,多麼重要!

叔本華說:“一個人只有獨處的時候才能成爲自己,一個人只有獨處的時候才是真正的自由。”

是的,獨處沒有什麼可悲傷的,

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就不会发出纵是良辰美景,更与谁人说的惋叹。

看,藍天是屬於自己的,陽光是屬於自己的,清風是屬於自己的,明月是屬於自己的,甚至吃的是自己種糧,自己種菜,自己面对自己,就太棒了。

可以一桌一椅,沏一杯綠茶,溫一卷書;可以拉一段阿炳的《二泉映月》。

随着年龄的增加,读书渐渐痴迷起来,但真正有充足的時間看書,是在大學與晚年蟄居老屋的這一段時光。尤其是晚年,那不帶功利的讀書,一卷卷地讀,《诗经》《论语》《孟子》《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戏剧,国外名著,如書海泛舟,自由馳騁。於是對於周易、老子、竹林七賢、李商隱、林逋、魏源、曹雪芹、章太炎、魯迅、徐志摩、聞一多、泰戈爾、托爾斯泰、拜倫、巴爾扎克、海明威等都有自己的見地,不再滿足於前人的賞鑑。

尤以讀書的滋味。我爱书,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随着教书,书也跟着了。

讀書,讓我的靈魂受到洗禮;

读书,让我的心灵得到栖息;

讀書,讓我的思想得到真正的自由。

面对自己,真正开始了与心灵以及与宇宙中神秘力量的对话。

和别人一起游山玩水,那只是旅游;唯有自己独自面对苍茫的群山和大海时,才会真正感受到与大自然的沟通。和别人一起谈古说今,引经据典,那是闲聊和讨论;唯有自己沉浸于古往今来大师们的杰作之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所以一切注重灵魂生活的人对于卢梭这句话都会发生同感:“我独处时从来不感到厌烦,闲聊才是我一辈子忍受不了的事情。”

還有比獨處更自由的麼?

我以爲耐得寂寞的時光,比抱團的自己靈魂深處要充實得多。

从这个维度来讲,独处是对一个人生活质量的考验,因为它需要灵魂的深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