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背后是这样传奇音乐故事!

 zely1206 2018-11-25


听到“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你会想到什么?


有一些歌,你可能很熟悉,以为它是中国原唱,原来却不是。


更传奇的是,原唱可能一点名气都没有,反而翻唱,大放异彩、广为传唱


比如这首,很少人听过美国歌曲《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梦见家和母亲)。


John P.Ordway(约翰 P.奥德威)(1824年-1880年),是一位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Massachusetts)医生、政治家、音乐企业家兼作曲家。


1851年,这位美国医生发表了一首关于内战时期的感伤歌曲《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


虽然歌曲旋律优美,但在美国一直籍籍无名,甚至被人忘记。


20世纪初,《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传入日本。留意到它的一位音乐人,是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


1907年,犬童球溪正在新泻高等女子学校任教,无意听到约翰 P.奥德威《梦见家和母亲》,内心里非常喜欢它的旋律。


于是犬童球溪将它编译创作出来,命名为《旅愁》,并发表在同年8月出版的音乐教科书《中等教育歌曲集》里。


犬童球溪的《旅愁》,表达对他的故乡(熊本县)和父母亲思念的心情和身在异乡的惆怅。


《旅愁》发表以后,适逢在日本留学期间的李叔同知道了这首歌曲,并根据这首歌曲的曲调,在1915年创作出中文歌曲《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抚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歌曲以表达他对在上海“天涯五友”“金兰之交”等友人分别时的情感,同时表达自己感悟人生、看破红尘的顿悟(注:李叔同1916年出家)。另外,《送别》也是一首“学堂歌曲”,与《旅愁》一样,广为传唱,成为李叔同的代表作。


1983年,中国的电影《城南旧事》采用了《送别》为主题歌后,更为后人所熟知。


那么,为什么很多人会认为《送别》是中国自古流传的曲调?


首先,因为原曲在美国毫无名气,在日本和中国大红大紫。其次,大概与她的旋律有关吧——非常东方化的、蕴涵着一丝淡淡的哀愁……这首歌被误以为中国或东方人歌曲,也不足为奇了。


唱过《送别》歌手很多,小编很喜欢朴树和朱明瑛唱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