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用来御寒的手炉,完胜你的暖宝宝,岂止精致!

 闲情偶的 2018-11-25

知止而能定,

定而後能靜,

靜而後能慮,

慮而後能得,

書房和家作為工作一天之後聚神,

內觀和內修之所,應宜清雅,戒奢豪,

讓自己身心能徹底放鬆,

止,而後方能觀。

欢迎关注最美文房,美得让你窒息!


入冬后,空调、烤火器、电热毯、暖宝宝,以及层出不穷的花式保暖神器将会一一登场。

那在没有电的古代,人们怎么御寒呢?光凭一身正气肯定是不够。皮草棉衣加身外,最重要的就是用火取暖啦,我们今天来聊一下老祖宗用来暖手的神器——手炉。





手炉,《辞海》中解释说:“冬天暖手的小炉,多为铜制。”它是一种取暖工具,与脚炉相对。因为可以捧在手上,笼进袖内,所以又名“捧炉”、“袖炉”。手炉,是在火炉的启示下演化而来的。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诗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手炉起于何时?有起源于春秋时的楚国和隋朝两种说法。

据说中唐时期,手炉已成为官宦人家的室中用物。及至宋代,城市里设有香药局,售卖专供焚香和手炉使用的炭饼。

北宋年间,手炉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民间百姓普遍使用的取暖器具。当时手炉多为青铜材质,偶有银、铁、瓷,器型以“簋簋之属为之”,即方圆二式,里面放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小型的可放在袖子里“熏衣炙衣”。



手炉的制作,在明清时期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早期的银、铁、瓷材质被大大减少,而广泛用铜。一来因铜的传热性较好,捧在手上更为暖和;二来铜材细致光滑,色泽晶莹,且柔中带刚,富有延展性,于制造工艺上有着更大的发挥余地,制成的手炉也不易锈蚀和裂坏。





而清代手炉,因传入宫中,一跃成为皇家御用品,身价倍增。从而使手炉的制作升级,集多种工艺于一身,开始变得花哨起来。仅材质又多了漆器、珐琅等品种,工艺上还采用了掐丝珐琅,手炉的装饰更加精美。

故宫博物院藏清代手炉赏析



画珐琅开光手炉

口径9.4cm×13.2cm,底径10.5cm×14.3cm,高16.9cm



铜鎏金缠枝牡丹手炉

径11cm,厚9.8cm



画珐琅三阳开泰纹手炉

通高18cm,炉身径19-16cm,底径16-13cm

手炉为椭圆形菱花式,铜镀金开合式提梁。器身四面饰菱形开光,两两相对。前、后两面开光内绘三阳开泰图,画面上天空红日高照,山峦起伏,湖水潋滟,又有古松、蒲草,地面上3只山羊仰首向日,一派祥和温馨的气氛。两侧面开光内绘月季绶带图。开光外饰宝蓝地缠枝花卉纹。盖面满布镂空“卍”字锦纹。

此手炉色彩丰富,描绘工致,将吉祥寓意的纹饰融进山水画中,体现了宫廷艺术的特点,是广珐琅器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黑漆描金山水楼阁图手炉

通高14cm,长18.4cm,宽12.9cm

清宫旧藏

手炉呈不规则却十分对称的长圆形,提梁弯曲的形状与炉身的造型相协调。炉身四面开光,两两相对。开光内黑漆地,其上以金漆描绘不同的山水图景。画面构图讲究,布局疏朗,远山近石、亭台楼榭、草木飞鸟都描绘得细致入微,宛如工笔画,风光旖旎的山水图虽浓缩于方寸之间,却透露出飘渺深远的意境。开光外之边饰则用描金彩漆的技法描绘缠枝花卉纹。口沿内挂铜胆。盖面为铜丝编结而成的密网,用以通风换气。底心有一圆孔用以散热。

手炉是人们冬季常备的用于暖手的器具,一般以圆、椭圆形为基本形状。其结构分外壳和内胆两层。外壳可运用不同的工艺进行制作和装饰。内胆为铜制,架于外壳的口沿之上以备燃碳。热量通过内外两层之间的空气进行传导,使外壳既温暖又不烫手。

清代宫廷中,制作手炉的工艺品种明显增多,有珐琅、漆器、铜器等,因此呈现的艺术风貌也多种多样。其中漆器的制作量极少,这与其材质不耐高温有直接关系。清宫珍藏的手炉内胆中都残留有灰白色的炭灰,然而这件手炉的内胆却异常洁净,没有任何使用的痕迹,可见它并非暖手的实用器,而是用以观赏和陈设的工艺品,正因此其制作考究,画面精美。此手炉虽无雍正款识,但根据描金的用色和画面的绘画技巧,应是雍正朝制品。



朱漆描金龙凤纹手炉

通梁高13.7cm,口径15-9.6cm

炉双圆相连形,上有提梁,内设铜盆,与铜丝编盖吻合。炉腹部两面对称开光,内为朱漆地,描金龙凤各一对。龙头及身部之金色深黄,背鳍及卷云纹金色较浅。凤头、身及翅尖金色较浅,而其轮廓及眼睛用深金色勾出,并以黑漆点睛。该手炉以世代相袭的龙凤为纹饰,又以红色漆为底衬,吉祥喜庆,具有浓重的宫廷色彩和皇家气息。



画珐琅云龙纹圆手炉

高12.1cm,径17.2cm

清宫旧藏

手炉圆形,上安设弧形提梁。口沿内挂铜胆。盖面以铜丝编结的密网做成,用以通风换气。器身中部以粉色为地,绘饰云龙戏珠纹,上下环以对称的蓝地白花装饰带。

在冬季,手炉是文人雅士几案上常备的设置,用于暖手。炉一般多圆形或椭圆形,其结构分外壳和内胆两层。外壳可根据需要用不同的工艺制作和装饰。内胆一般为铜制,架于外壳的口沿之上,以备燃炭。热量通过内外两层之间的空气进行传导,使外壳既温暖又不烫手。

目前从传世品看,最早的手炉是在明晚期出现的,由铜器名匠胡文明和张鸣歧制作,前者以錾花工艺见长,后者以纯正的皮色取胜。到了清代,制作手炉的工艺和材质明显增多,有珐琅、漆器、铜器等,其中以珐琅居多。清末,宫廷珐琅作已被裁撤,宫中所用物品多沿用前朝或在民间订制。清宫传世珐琅手炉均为清中期作品,由此看来,溥仪时期所用乃前朝遗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