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柑橘转色期的“杀手”——柑橘油斑病发生机理

 gaojinjunmqsg9 2018-11-26

有果农留言咨询什么是柑橘油斑病,很多果农对于这个病害比较陌生,只知道柑橘好不容易要转色了,突然又冒出个病害来,由于很多农技员对于油斑病也不熟悉,对于这个病害认识也是有限的,甚至还经常和其他病害混淆,今天就给大家分享柑橘油斑病的产生原因和预防方案。

一、油斑病的发生机理

油斑病是柑橘果实上发生的一种生理性病害,是柑橘外皮层中的油胞破裂后渗出的具有光毒性的橘油对果皮的伤害。

初期果皮出现形状不规则的浅绿色或淡黄色的病斑,病斑内油胞显著突出,油胞间的组织稍凹陷。病部果皮颜色会变暗是由于在多酚氧化酶等酶的作用下发生的褐变。

随着病情的发展,油胞逐渐萎缩,虽然该病不会继续向下发展,但易被其他病原菌侵染,诱发炭疽病、青霉病等。

二、诱发柑橘油斑病的原因

从前文我们可以了解到,油胞破裂是该病发生的主因,我们可顺着这个方向找原因。

外在原因:病害、虫害、日灼、冻害、轻度裂果、机械损伤等皆可引起油胞破裂。果实水分失调,油胞吸水胀破,精油外渗。营养失调,磷、钙、钾等元素缺失,导致膜系统不稳定,为油胞破裂埋下隐患。品种上也有一定的关系,如油胞多且突出的品种易发病。

内在原因:这个部分是比较值得讨论的,华中农大的瞿韵老师在其研究中发现,该病主要发生在柑橘转色期,而柑橘的色泽的变化本质在于叶绿素解体,有色体生成。

在这一过程中,果皮中会产生大量代谢中间产物,如脱镁叶绿甲酯酸a、脱镁叶绿素a等,它们含有的吡咯环结构,对植物甚至是动物细胞都有很强的毒性,由于它们的异常累积,导致细胞破裂,油胞精油外渗,油斑病发生。

二、柑橘油斑病的防治措施

1、减少因外因造成的油胞破损

营养方面增施有机肥,生长期配合淋施海精灵等来调节柑橘内营养平衡,注意补充中微量元素,特别是果期补钙(叶面喷施),不仅能减轻油斑病的发生,还可抗灼、防裂、降酸。

转色期控水,除降低油斑病的发生概率,还可促进果实着色增甜。防病、防虫、防灼(沃柑等要特别注意)、防寒,减少机械损伤。

2、促进柑橘着色

这部分主要是针对叶绿素有毒代谢产物而诱发的油斑病,因为促进柑橘转色换句话说是加速叶绿素的降解过程,这样一来,不会造成代谢产物的异常累积,从而降低油斑病的发生率。

可于柑橘秋梢老熟后至转色开始前,一般建议喷施红库等来促进果实提前着色、上糖。当然,控水、改善光照条件、保护功能叶片等工作应同步开展,改善光照条件可以铺设反光膜等来实现,保护叶片需预防潜叶蛾、溃疡病等病虫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