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软磁屏蔽材料在无线充电中的作用

 昵称11935121 2018-11-26

一、无线能量传输(WPT):智能手机、智能穿戴(小功率)

无线充电的结构类似于变压器,由发射端和接收端构成,发射端和接收端都是由线圈和磁性材料构成,磁性材料有不同的选择,有铁氧体、非晶、纳米晶等。


软磁屏蔽材料在无线充电中的作用


二、软磁屏蔽材料在无线充电中的作用

隔磁屏蔽:为磁通量提供一条低阻抗通路,降低向外散发的磁力线,减少对周围金属物体的影响,防止产生涡流和信号干扰。

导磁降阻:提高耦合系数,提升磁电转换效率,使用更少的匝数来实现更高电感的线圈,降低线圈电阻,减少发热带来的效率降低(匝数越多,电阻越高)。


软磁屏蔽材料在无线充电中的作用


三、常用软磁屏蔽材料类型:


软磁屏蔽材料在无线充电中的作用


四、纳米晶导磁片充电效率比较:

模拟真实场景,在同等条件下进行对比测试,采用不同厚度的纳米晶导磁片和不同磁导率、不同厚度的铁氧体做了充电效率比较。随着厚度的增加,充电效率在不断提升,但纳米晶不是越厚越好,到0.1mm时基本饱和,因此,在设计无线充电模块时,纳米晶导磁片不需要做的太厚,会增加材料成本。铁氧体的规律与纳米晶类似,磁导率越高,充电效率越高,厚度越厚,充电效率也越高,但在同等充电效率下,纳米晶磁片的厚度仅为铁氧体的一半。


软磁屏蔽材料在无线充电中的作用


五、智能手机无线充电发展历程

2012年诺基亚推出无线充电手机Lumia 920,所用的磁性材料是硬质铁氧体。2013年一款销往海外的手机HiKe 868设计了无线充电和NFC的集成,配备的磁性材料是WPC-铁氧体(刚性) 、NFC-铁氧体(柔性)。2015年手机无线充电发生了里程碑式的变化,三星推出首款无线充电旗舰手机Galaxy S6,不仅兼容两种无线充电的标准,WPC和PMA,还配置了两种支付标准NFC和MST,匹配用的软磁屏蔽材料除了铁氧体外,首次使用了非晶导磁片,使得手机不仅做的轻薄精美,还大幅提升了无线充电效率。到2016年三星又做了改进,把磁性材料全部换成了更加先进的纳米晶导磁片,引领无线充电技术的变革,始终处于领先地位。从这几年的发展历程看,在功能上从单纯的无线充电加上了NFC和MST近场通讯的功能。磁性材料则从铁氧体逐渐过渡到纳米晶。


软磁屏蔽材料在无线充电中的作用


六、应用案例

纳米晶在无线充电的应用是从S7开始,一种材料实现所有功能,取代了非晶和铁氧体的组合。一般认为,用于NFC的软磁材料,铁氧体是最佳的,而认为纳米晶不适合,因为在高频,纳米晶的损耗远大于铁氧体,但是三星恰恰做了突破,S7的成功应用证明了纳米晶是可以用于NFC的,随后的S8/N8/A7/J5/J7等众多型号产品,将纳米晶的应用从WPC扩展到NFC和MST。


软磁屏蔽材料在无线充电中的作用


软磁屏蔽材料在无线充电中的作用


我们在发射端也做了一些尝试,用纳米晶导磁片做了几款无线充电器产品,有多工位、多功能等特色产品,性能没有任何问题,现在唯一的问题就是导磁片的成本比铁氧体高。


软磁屏蔽材料在无线充电中的作用


七、手机无线充电发展趋势:

功能:WPC→WPC+NFC→WPC/Airfule+NFC

无线充电——无线充电+——随意充

功率:5W→7.5W→10W→15W

慢充——普充——快充——闪充

八、导磁片发展趋势:

接收端:吸波材料→铁氧体→非晶+铁氧体→纳米晶

纳米晶导磁片:

薄——超薄: 0.14→0.12→0.11 →0.10

高磁导、低损耗——高Q

九、应用与普及:

小功率:手机、智能穿戴等 

中功率:电脑、厨房家电等 

大功率:电动汽车、道路等基础设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