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家庭教育免费家长学堂 第三十四讲:父母的童心不泯之道

 木香草堂 2018-11-26
中华家庭教育免费家长学堂  第三十四讲:父母的童心不泯之道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中华家庭教育免费家长学堂

第三十四讲:父母的童心不泯之道

编写:郭永文    整理:周玉萍

主讲:周玉萍

    家庭中的两代人,父母与子女,怎样相亲相近、情感交融?怎样形成良好的家庭气氛而有利于子女教育?它有赖于家长教育思想的端正,教育方法的妥善,教育条件适于贴近子女。这中间,有一点是少不了的,那就是家长要有一颗不泯的童心。

    一位家长陪同儿子到广场去放风筝,孩子玩得高兴时,想到了爸爸。“您为什么不来试试?”爸爸在孩子的鼓励下,丢掉了羞怯,扯起了线绳,迎风奔跑过来,发出欢快的笑声。站在一旁的孩子,兴奋地为爸爸拍手叫好。活动之后,这位家长有了感慨。他说:“那摇曳的风筝,触动了我久已忘怀却深藏心底的童趣。回想我从幼年步入成年的过程中,抛掉了童年的稚气,换来了举止的庄重,但,它给我带来的并不都是好处”。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失去孩子式的欢乐和坦诚的家长,不能说少吧!他们在与孩子相处中,有的一见子女,就把架子端起来,眼睛鼓起来,话语硬起来,俨然《红楼梦》里的贾政,象对待宝玉时的模样。这些家长平时的兴趣、爱好,更是与子女大相径庭、格格不入。孩子唱唱歌,他们嫌“吵死了”:孩子讲故事,他们说“让人烦”;孩子让他们鉴赏小制作,他们说“没意思”,一次次被泼了冷水的孩子,觉得家长怎么那样不可爱、不可亲,有的孩子竟然给爸爸起了一个叫大灰狼的绰号。

    失去童心童趣的家长,因为与子女相距日远、隔膜日深,也就自然失去许多教育子女的机会和条件。即使进行子女教育,也只是主观的、想当然的因素多,从实际出发的、情感相通的因素少。它的损失,正如鲁迅先生所指出的:“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作,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

    鲁迅的话让我们深思。为了“先行理解”孩子,家长就要走进孩子的世界。同他们一起编织生活的花环,同他们一起描绘斑斓的未来,用童心这把钥匙,打开子女心灵的那扇门。

    为此,家长就要掌握一些青少年心理知识,注意研究他们,和他们相知、相近、相亲。在日常安排出与子女同呼吸、共忧乐的时间。如:与他们一起观看毛毛虫如何爬行,与他们一起思考树叶为什么变换颜色,狗为什么总爱摇尾巴?与他们一起冥想天有多么高、海有多么深。在与他们一起探索未知世界中,与孩子结成忘年之交。
    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就不会有童心,尽管你是为了孩子着想,但很难取得好的效果。例如,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2-3岁的孩子常常喜欢把凳子推来推去、搬东搬西地玩,喜欢拿根棒头东敲敲、西敲敲地玩。3-4岁的孩子常常喜欢用棍棒当“枪”来抓坏蛋,喜欢把棍棒放在胯下当马骑来玩。到了5-6岁,常常喜欢玩沙子、踢皮球、跳绳子了。可以说,这个年龄的孩子都是在游戏中长大的。
  孩子为什么如此喜欢游戏呢?
  (1)游戏满足了孩子与人交往的需要。孩子在汽车上看到司机把握方向盘开动汽车,回到家里就把凳子排起来当汽车来开。孩子看到电视里警察拿枪抓坏蛋,往往也会拿起一根棍棒当作手枪来抓坏蛋。孩子的这种扮演角色的游戏,往往是通过模仿成人的活动来满足自己与人交往的需要。
  (2)游戏满足了孩子富于幻想的需要。孩子在游戏中,常常会把椅子当作汽车,把房子当作宫殿,把小朋友当作警察、当作坏人。因此,游戏丰富和发展了孩子的想象力和思维力。
  (3)游戏增长了孩子的知识。在扮演角色的游戏中,孩子要按照角色的要求和情节的规定,有目的地完成各种动作,孩子既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能体验到失败的懊丧。在音乐游戏中,常常可以丰富孩子对音乐的节奏感和音韵感。在模仿游戏中如孩子见到父母打电话,他也会拿起玩具电话筒,拨动电话盘,学着打电话。因此,游戏可以增长孩子的知识。
  比如,孩子下雪天想和小朋友去打雪仗,可是妈妈怕孩子着凉,把他关在屋子里。孩子苦苦哀求:“妈妈,让我玩一会儿吧,玩一会儿就回来。”妈妈却说:“外面天气冷,当心着凉。他们比你大,会欺负你的。你有这么多玩具,在家自己玩!”孩子哭了,这小天地怎么能与小伙伴打雪仗相比呢?
  有的孩子非要用自己的电动玩具去换小朋友手中的泥人,有的孩子养个小蝌蚪会倾注全部心血……这些在大人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可对孩子来说却是正常的。
  “每一个孩子在思想观点、感情、感受、快乐、不安、忧愁方面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谁了解孩子的心理,谁就会赢得孩子的心,取得教育的主动权;反之,则会产生顶牛现象,甚至遭到孩子的怨恨,费力而不讨好。
其次,要知道孩子的要求。
  美国学者赫茨为了了解孩子的心理要求,对五大洲20多个国家10万名孩子进行了调查,发现孩子对父母的主要要求有10条:
  (1)孩子在场,不要吵架。
  (2)对每个孩子都要给以同样的爱,不要偏心。
  (3)任何时候都不要对孩子失信、撒谎,说话要算话。
  (4)父母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谅解。
  (5)父母和孩子之间要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
  (6)孩子的朋友来家做客时,要表示欢迎。
  (7)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要尽量全面地予以答复。
  (8)在孩子的朋友面前不要讲孩子的过错。
  (9)注意观察和表扬孩子的优点,不要过分强调缺点。
  (10)对孩子的爱要稳定,不要忽冷忽热,不要动不动就发脾气。 
  美国《读者文摘》也曾刊登过一篇孩子写给父母的信,充分表达了孩子对父母的要求,这对中国家长了解孩子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我的手很小,无论做什么事,请不要要求我十全十美。我的脚很短,请慢些走,以便我能跟得上您。
  ◆我的眼睛不像您那样见过世面,请让我自己慢慢地观察一切事物,并希望您不要过多地对我加以限制。
  ◆家务事是繁多的,而我的童年是短暂的,请花些时间给我讲一点世界上的奇闻,不要只把我当成取乐的玩具。
  ◆我的感情是脆弱的,请对我的反应敏感些,不要整天责骂不休。对待我应像对待您自己一样。
  ◆请爱护我,经常训练我对人的礼貌,指导我做事情,教育我靠什么生活。
  ◆我需要您不断鼓励,不要经常严厉地批评、威吓我。您可以批评我做错的事情,但不要责骂我本人。
  ◆请给我一些自由,让我自己决定一些事情,允许我不成功,以便我从不成功中吸取教训,总有一天,我会自己决定自己的生活道路。
  ◆请让我和您一起娱乐。孩子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愉快,正像父母需要从孩子那里得到欢乐一样。
  ◆家长跟上孩子的发展变化,了解孩子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性格的变化,理解孩子的欢乐和苦恼,这是保持童心,缩短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心灵接近、心理相通的基础。
再次,要经常回忆自己的童年。
  每个人都有自己美妙的童年。可人一做了父母,往往就把自己的童年给忘了,一味以成人的心情要求孩子。如果家长能经常回忆自己的童年,“将心比心”,遇到问题替孩子设身处地想想,就容易理解孩子的心情,对孩子的教育方法自然也会改变。
    比如孩子正跳皮筋跳得来劲,家长非得让孩子马上回家,孩子的嘴就会撅得老高老高。为什么?因为她刚跳完,应该给别人抻皮筋了,这时候走开,小朋友就会对她不满。假如好容易等到该她跳了,而家长把她叫回家,她心里也会不满。如果家长理解孩子的这种心情,说,再玩几分钟就回家,孩子有了思想准备,“告一段落”后自觉不玩,心里的不平衡也就得到解决。
    鲁迅用童心教子
    鲁迅先生善于启迪童心,利用童心教子,爱儿子而不溺爱儿子。鲁迅反对打孩子:他认为打孩子只能使其皮肉受苦,而且会伤害孩子的自尊,使父子母子的感情疏远,甚至造成逆反心理,产生对立情绪,对孩子的成功又不利。当周海婴太顽皮不听话时,他是怎样教育儿子的呢?他采取童心教子的方法,爱儿子而不溺爱儿子,先以装样子吓,接着把自己摆在与儿子同等的位置上,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儿子,通过说理的方法使儿子明理、改过。 
  孩子犯错时,鲁迅只是用报纸卷个筒举起来,看上去好严肃。 
  海婴立即喊:“爸爸,下回不敢了!” 
  鲁迅也就笑了。这时海婴就小大人似的说:“我做爸爸时决不打儿子。”鲁迅又笑了,对海婴说:“主要还是要讲道理的。”小海婴点了点头。 
  鲁迅用孩子的童心诱导孩子,把功夫用在培育孩子的身心健康上。有一次周海婴听说家里买了观看狮子老虎的马戏票,他高兴极了。谁料鲁迅不让他去,他急得哭了起来。鲁迅虽说不爱看电影,但为增加儿子的精神食粮,凡有适合儿童观看的影片,他都特意陪着海婴去观看。为什么这一次却不让去呢?因为这马戏在夜晚表演,孩子容易受惊吓,不利于身心的健康。于是鲁迅采用童心诱导的方法耐心地告诉他说:“那马戏节目大都是猛兽表演,又在黑夜临睡之前,孩子看了要惊恐得不能入睡的,对身心健康有影响。”周海婴见父亲说得有道理,也就不哭了。 
  做家长的不要忘了自己的童年:拍洋画、弹球、打弹弓、跳皮筋、跳房子、下老虎棋、吹泡泡、过家家,都曾使我们迷恋过;骑马打仗、打雪仗、藏猫猫,也曾使我们激动过,如果这些我们能回忆一下,对于理解孩子,正确引导孩子都是大有好处的。
  没有理解就没有真正的爱。不理解孩子,家长对孩子的爱反而会使孩子反感,其要害是家长脱离了孩子的实际,强人所难,甚至把孩子当成执行自己意志的工具。相反,站到孩子的立场上以孩子的目光看待自己的要求,支持孩子的正当要求,与孩子同喜、同忧、同乐,心理相通,情感交融,这样才能爱得准,爱得深,爱得正当。
  当然,理解不是目的,而是教育的起点。理解代替不了教育,但没有理解往往也很难教育。有些孩子和家长情绪对立,往往是家长不理解孩子,简单粗暴教育孩子造成的。理解就是为了避免这样的做法,变简单粗暴为耐心诱导,变单纯禁堵为积极疏导。
  还有,要看到社会的变化。
  有些家长说,我有童心,我经常拿我小时候的情况与现在的孩子比,可越比越麻烦,与孩子的代沟越深。这是为什么呢?这是由于机械对比造成的。家长要有童心,但不能只是自己儿童时代的童心,而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社会,要看到时代前进了,社会发展了,现代孩子的兴趣、爱好与我们童年有了很大差别。孩子的生活条件改善了,智力开发早了,信息广泛了,思想解放了,观念也改变了。家长如果看不到这些,就会造成与孩子的隔阂。所以我们说的保持童心,还不完全是指家长自己童年时的童心,而是现代儿童的童心。这就要求家长时时研究社会变化对孩子造成的影响,不能以旧的观念看待新一代的孩子。
    综上所述,父母在与子女的共同活动中,要做到用心观察、体会并具备孩子的视角,孩子的判断,孩子的行为方法,把握孩子的动作、节奏、语言以及心态等特点,建立与孩子相适应的内心世界,使自己的童心复归。为此,家长要肯于拿出时间、付出精力和投入自己的感情。
    画家温泉源说:“我为孩子们画画,画故事连环画,画童话插图,就得像孩子那么想,那么看,于是嘛,也就有一颗童心啦!”如果我们的家长,也能像孩子那么想,那么看,那么做,我们不是也会拥有一颗不泯的童心吗!

http://www./kcms/blog/vblog?b_id=158047&u_id=45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