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流才子"黄损(1)

 墨香笙樵 2018-11-26

史料中的黄损,是位风流才子,又是一方隐士,极富神奇色彩。《五代诗话》、《全唐诗》载其“少有大志,喜作诗,与郑谷、齐己等共定诗歌用韵为葫芦、辘轳、进退等格。著有《桂香集》传世,今存诗四首。”

    《苏轼集》卷之“志林五十五条·异事”则透露,黄损“累官至南汉尚书左仆射,未老退归,一日忽遁去,莫知其存亡。”32年后,又忽然现身家中,留下一首“一别人间岁月多,归来人事已消磨。唯有门前鉴池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诗句,便飘然而去。以致后人不知其所终。而在冯梦龙编著的《醒世恒言》第三十二卷“黄秀才徼灵玉马坠”中,还记载了黄损一段“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

    ■黄损生平

    黄损(生卒年不详),字益之,连州高良(今连南三江)人,后梁龙德二年(公元922年)登进士,后仕南汉,累官至尚书左仆射。有诗名,著有《桂香集》传世,今存诗四首。

    ■历史回眸

    “天衢吟啸”怀大志

    黄损祖辈是福建人,为避战乱辗转来到连州高良(今连南三江)定居。黄损少有大志,青年时期离开高良来到道教第七十二福地之静福山苦读。他在山间修一静室,取名“天衢吟啸”。

    静福山草木苍翠,风景怡人,是个读书的好地方。黄损在“天衢吟啸”室里每日读诗书、练剑,可谓文武双修,梦想有一天能以己之才济世为民。

    后梁龙德二年(公元922年)秋,黄损果然一举登进士第。作为胸怀大志的读书人,能够登进士,有了为国尽力一展抱负的机遇,自是欣喜万分。黄损接到高中进士喜报时,正是凌晨,一腔豪气自丹田而生,令他爬起身来跃出门外,就着晨曦耍弄了一番拳脚。

    次日,他携剑跨马,离开了福山静室,踏上了他实现理想抱负的征程。看着这即将离别的青山绿树和潺潺溪水,一丝留恋之情油然而生。他不禁诗兴大发,吟将出来:“来书初出白云扃,乍蹑秋风马走轻。远近留连分岳色,别离呜咽乱泉声。休将巢许争喧杂,自共伊皋论太平。昨夜细看云色里,进贤星座甚分明。”———这便是《出山吟》。

    史料记载,黄损“喜作诗”,颇有造诣。南宋学者魏庆之著作《诗人玉屑》引“缃素杂记”说,唐代郑谷与僧齐己、黄损等共定今体诗格云:“凡诗用韵有数格:一曰葫芦,一曰辘轳,一曰进退。”黄损学问渊博,与当时的北方名士齐丘、桑维翰友善,经常在一起谈论天下大事,二人都“自以为不及”。

    官至尚书左仆射   

    谁知满怀“伊皋”大志要于乱世之中“论太平”的黄损,出山进京后只被朝廷授了个永州团练副使,不但官职小,而且还是在偏僻之地。如此官职让满怀经国济世之才的黄损清醒了不小———世代虽乱,也不是都能出英雄的。

    不久,南方的刘龚在广州称帝,号为南汉,时永州属南汉势力范围,黄损便成为南汉的官员。在南汉,黄损向南汉王刘龚献策,要南汉乘机占领楚地诸州。刘龚采纳了黄损的谋略,不但占领了湘南一带地盘,扩大了南汉势力范围,而且还占据要塞之地,巩固了南汉政权。刘龚十分高兴,将黄损提升为尚书左仆射。按当时的设官制度,黄损的官相当于宰相的级别。

    不过南汉王刘龚为人暴戾奢侈,他建的南薰宫耗资之巨,实为罕见。只一根沉香木龙柱,耗资高达万金,而且在做工上要求十分苛刻,稍有不如意就杀工匠,前后杀死了十多人。黄损多次劝谏,刘龚都不听。

    不得已,黄损上书谏道:“今庶穷落而工役繁兴,天灾人怨兵家所忌。苟或不虞,其何所持以为战?且汴洛未平,荆吴犷狡,正宜务实息民以宏圣基,庶竭强敌,乃纵耳目之好,尽生民之膏、兴土木之劳,伤扑素之化,快一己之逸欲而失天下之心,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黄损这篇谏疏有理有据,纵横开阔,气势磅礴,将天下形势分析得十分透沏。但昏庸的刘龚如何能听进去,还从此疏远了黄损。当时刚好宰相位缺,群臣都认为应该让黄损当任宰相,可刘龚却说“我不喜欢此人”,黄损由此再没得到重用。    

    隐居淡塘留传奇   

    劝谏刘龚不听,心灰意冷的黄损深感抱负难施,亦觉朝廷昏暗无度,便托病辞官归隐,隐居地选在曾经为官任上的永州淡塘。

    原来淡塘在永州北面三十多里。传说淡塘的水源有九十多个泉眼,水涌之时很是壮观。黄损很爱淡塘泉涌的气势,便选在塘边结庐隐居下来。

    “天衢啸客”黄损连隐居也要“出位”。一天,黄损忽然离家出走,数年不知去向。黄损的儿子以为他已不在人世,于是将他的模样描绘成像挂在堂上来纪念他。

     32年后,黄损忽然回到家中,坐在阶前叫家人。有一个小孩出来了,两人却又互不相识。黄损叫小孩拿来笔墨在壁上题诗道:“一别人间岁月多,归来人事已消磨。唯有门前鉴池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写毕掷笔于地飘然而去。

    不久黄损儿子回来,见墙上诗句,问小孩作诗的人是谁?小孩指着堂上的画像说:“相貌有点像他。”黄损的儿子说:“他就是你爷爷!”急追出门四处寻找,却哪里还有人影。

    黄损从此再也没有在世上出现过,传奇性地消失了,有人说他回到福山的“天衢吟啸”修炼成仙羽化西去,也有人说他重返故乡高良隐居而终……是与否没有定论,从此留下了一个谜。对于此事,《苏轼集》卷一百二之“志林五十五条·异事”有详细的记载。

    ■遗址探究

    古树古井古宗祠


    黄损在永州淡塘归隐后,其4个孙子回到粤北,其中1人在连南三江,2人在连州西岸,1人在连州东陂塘头坪,如今已繁衍3000多人。4个后裔分支中,又以塘头坪为众,至今该村还保存着建于清乾隆年间的“黄尚书祠”。

    塘头坪位于东陂镇西去500米之遥,村前良田沃土,村后三面环山如巨龙环绕,因此古时这里曾称为“龙城坊”。进入村口,一棵古榕树遮日蔽天,67岁的黄自志介绍,这古榕树已有600多年树龄了,树荫底下是村民聚会憩息的好所在。

    “黄尚书祠”位于村子中间,宽大的大门旁立着一对石鼓,古色古香。大门有对联曰:尚德贻世代,书香振家声。“黄尚书祠”是村中最气派的建筑,为三进三厅结构古建筑,两旁有回廊和厢房相连。“黄尚书祠”建于清乾隆年间,保存较好,但村民为了修葺,竟把墙面都刷成米黄色,让人看着有种奇怪的感觉。

    在“黄尚书祠”左侧50米处,有一古井名曰“龙泉”,井水一年四季盈盈。古井上方竖有石碑,碑文记载这口古井已有500多年历史,初掘时因泉水涌出处有石头酷似乌龟,故最初称为“金龟井”;清朝同治年间,康有为祖父康赞在连州任训导,曾在西溪(东陂)设帐讲学,每到暑天夜晚,康老先生一定要饮此泉水才能解暑入睡。

    “据说龙泉井之名,便是康老先生所赐。”黄自志说。

    村里的门楼曰“桂香里”,飞檐高翘,厚实而庄重。称为“桂香里”,是否因黄损著有《桂香集》传世?黄自志点头称是,同时还是为纪念黄氏祖籍而命名。他拿出族谱介绍,“黄氏第一百三十九世祖仰韩公即黄损,字益之,生于唐末,由福建桂香落难到连州。”

    “因为祖上功名,本村是方圆百里有名的文化乡。”黄自志说,早在明代村里就设“桂香书院”,鼓励族人发奋读书,上世纪50年代起就有留美学子,重文兴教在村里蔚然成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