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学生家长读本6

 木香草堂 2018-11-26

我并非在书桌上,而是夏日里躺在山丘上的时候,才发现了相对论。

                                     ——「美国」爱因斯坦

 

第九讲

 

营造家庭育人环境  创设节日假日生活

 

家庭教育,岁月漫长,从孩子降生至修满学业、懂事成人,至少有20余年,它与学校教育的时间比例几乎是平分秋色。但是,在这个占人生四分之一的时间里,家长一般只关注孩子在校的日子,忽视双休日、节假日这个一年中的小半时间。家长直面孩子,与孩子朝夕相处的育人机遇,机不可失。现就这方面的话题提三点建议。

 

一、构建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

 

有这样一个统计,一年360日至少有170天的双休日、节日长假和寒暑假,孩子与父母一起共度假日。因此,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构建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教育成长是一种潜在促进。怎样才是积极向上的家庭育人环境呢?

(一)良好的的家庭学习氛围

有研究表明,常听父母读书的孩子,智商比不听读书的孩子高50%。父母应每天留出固定的时间坚持学习,认真读书,做好榜样。父母也可用有趣的故事引导孩子进入书的海洋,在与孩子一起读书中,逐步亮出观点:书是知识的源泉,开卷有益。亲子心切的父母,首先应该带头读书,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绝不能让“一年不摸一本书,不看一张报”的知识荒凉家庭局面继续下去。刚开始看书,要考虑孩子的年龄、兴趣与可接爱性。有一定基础后,再提倡博览群书,以拓宽孩子的知识层面和扩大视野,促进孩子语言的丰富与思维的活跃。与此同时,帮助、指导孩子独立阅读和思考,鼓励孩子自己解决读书中遇到的问题。父母更应主动带孩子去书店买书,主动帮助孩子做好藏书,重视积累,建立书橱、书房。

(二)积极的鼓励氛围

鼓励是伟大的工程,人在鼓励中会产生动力,孩子在鼓励中能学会自信。家庭里应创设父母间、父母与孩子间的相互鼓励这种充满激情与活力的生活氛围。经常接受父母或旁人鼓励,生活在强烈的鼓励氛围下的孩子,会面对失败不灰心,经受挫折不妥协,坚毅不拔,自强自信。青年作曲家贝多芬参加贵族聚会,遭到一位公爵的嘲讽,作曲家为此自卑不己。他的朋友对他说:“这个世界上公爵很多,而贝多芬只有一个。”贝多芬由此振作起来,终于成为流芳百世的大音乐家。一句鼓励话,改变了人的一生,鼓励是孩子成长的催化剂。生活中家长特别要关注孩子在家时一人独处,少语寡言,情绪低落等行为。一般说来,此种反应往往是孩子“考试失败日”和“遭受挫折时”的心理状态,也是暗示父母积极鼓励的心理需求,聪明的家长应扣紧时机,给孩子送去善意与鼓励,激励孩子记取教训,奋发进取。

(三)平等的家庭沟通氛围

家庭中,把孩子视为家庭成员,让孩子享有父母一样的地位,这才是真正的平等。要充分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的时间优势,创建家庭交流平台。创设成员沟通氛围,这是现代家长的素质。现实中,在家缺乏交流沟通的孩子,总有压抑感,不敢或不愿在父母面前敞开心扉,坦陈观点,父母也不易发现孩子的问题,两代人如生活在两个世界。由于缺乏正常的交流沟通,孩子的负面影响得不到及时修正,到头来害了孩子,伤了家长,甚至毁了家庭。所以说,不把孩子排除在外的家庭交流沟通制机应尽快建立,并使之能正常运行。要注意与孩子双向沟通时家长的语言与态度,切忌居高临下地指点江山或威胁责罚:“你给我面壁站立”,“你给我记住”,“不准胡来”,“下次再犯,就要……”等,代之以平等,善意,信任,协商,如“是不是”“能不能”“行不行”“我相信……”等。

(四)和谐的正常生活氛围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只有正常的家庭生活节奏,才会形成孩子正常的生活秩序,而正常家庭生活节奏,要靠父母双方的全力经营。在当前,父母双方应积极培养自己成为“言行有信,待人有礼,娱乐有度,作息有序”。“言行有信的父母,”看一个数据可知当今父母的诚信水准。有统计认为父母只说不做,言行不一的比例高达95%,如果父母长期言而无信,那么,眼前,这个家庭必然是多纠纷,少稳定,谈不上正常生活氛围。到将来,在这种无诚信可言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一定是满口谎言,轻诺寡信,说话做事无人信任的人。“待人有礼的父母”,一个善待邻里的父母,必然会教养出一个善待同学,善待他人的孩子;一个为人亲和,说话和风细雨的父母,必然会潜化出一个讲求礼仪,充满亲情,能使家庭和睦,促社会和谐的一代新秀。“娱乐有度的父母”,是指父母娱乐要有个底线和限度,如:一天有规定的娱乐时间,不超时,不通宵达旦;在家收视节目,调低音量,并轻声关好孩子房门,不影响学习中的子女;不领朋友来家玩牌等娱乐自律。“作息有序的父母”,家庭里,父母与子女的劳动,学习,娱乐,休息,应该有计划,不乱套。执行计划,父母应该起良好的示范作用,要尽可能保持家庭正常的生活节奏,引导孩子作息有序,千万不能黑白颠倒,熬通宵,睡整天。

 

二、创设快乐充实的节假日生活

 

假日生活,它与平时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有极大的区别,父母对待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认知到位与否,直接关系孩子的假期生活质量,因此,提出5点看法,供父母在孩子度假前参考。

(一)正确理解双休日、节日长假、寒暑假的意义

双休日的“休”,意为休息,节假日的“假”,即暂停工作和学习。因此,节假日生活,首先让孩子充分地休息,娱乐,然后才是适当的学习和生活技能训练。会休息的人才会工作和学习。假日的休息、娱乐,实质上是孩子在“加油”,“充电”,不应视休息,娱乐为荒废学业。节假日,父母可调整作息时间,给孩子留出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娱乐,把假日真正还给孩子。

(二)帮助孩子制订假期计划

假期计划必须在孩子的直接参与下,在保证休息,娱乐的前提下,使学习和生活能力有所提高。为确保假期计划贯彻始终,父母应从旁作必要的监督,使孩子的娱乐不会无休止,休息不是睡懒觉。假期计划的参考内容为:

1、适当安排学习内容

假期充分的休息娱乐不等于完全抛开学习,应适当安排学习活动,以保证每天都有一定的学习时间(不是全天),并作为假期计划的一部分确定下来。假日学习以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其他基本学习要求为主。必须指出,不应让学习占去孩子假期中的全部时间。

2、参加家务劳动,学会自我服务

父母应视假日的时间长短,鼓励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学会自我服务。要求孩子每天完成的家务劳动,应视孩子的年龄而逐步增加难度,从清理桌面,收拾床铺,清扫地面到擦拭家具,门窗,烧饭,洗碗,拖地板,洗衣裤,使用电器等。做家务劳动的过程,可以从观察学习做到放手独立做。要保护孩子做家务劳动的积极性,不因孩子一时疏忽造成损失而大声斥责或拒绝孩子继续从事家务劳动,要知道任何一种学习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学习并学会自我服务,贵在坚持,使之成为良好的意识和习惯,并从家务劳动中体会父母抚育的艰辛。

3、选择适合孩子身心发展的娱乐活动

父母在帮助孩子制订假期计划时即应考虑每天为孩子留出一定的娱乐时间,内容安排应以适合孩子发展的益智健身娱乐为主体,如球类、棋类、游泳、钓鱼、爬山、郊游、听音乐会、看故事片、环城骑车、看展览会以及上网、玩游戏等。阅读课外书,写假日日记也是一种健康有益的娱乐活动,但要注意每天的娱乐安排应有“动、静”的结合,力戒“动”则数天,“静”则几日。

4、引导孩子走向大自然,走进社会

(1)暑假或节日长假,父母应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参与野外活动,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从学会走路开始,母亲常带他去公园散步,告诉他怎样根据花蕊来识别花草,有时跟随父亲去郊外,采集花草标本。由于父母的循循善诱,激励了达尔文向往大自然和探求未知世界的人生欲望,后来,他终于创立了生物进化论,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

(2)寒暑假或节日长假,父母应带孩子外出旅游,观赏祖国的名山大川,各地的风土人情,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旅游活动前的准备工作要充分,要让孩子参与决策,旅游点要照顾孩子的兴趣,出发前告诉孩子应该做些什么,哪些事该由他们自己解决,比如旅行包里该装些什么?旅行包的始终背搬。长途旅游还要让孩子在地图上识别目的地,告诉孩子搭乘车、船的知识和学习礼貌待人。旅游中以讲故事形式介绍景点与当地的风俗民情,增长知识。结束后,建议孩子把书中学到的知识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达到理性上的提高。鼓励孩子把心中的体会以绘画,作文的形式表达出来。

(3)寒暑假或节日长假,父母应有意识地组织孩子置身社会的志愿服务,安排一定时间让孩子从家庭走向社会。因为志愿精神是个人对生命价值、对社会、对人类和人生观的积极态度,是公民社会的精髓。为此,作为社会窗口的街道、小区、公园、广场以及社会的弱势群体——敬老院、残疾人、街边清洁工、行动困难的邻里等,应成为孩子们节假日里首选的志愿服务对象,教育孩子关心上述地域和人群,积极为社会奉献爱心。

5、适当参加各种暑假班

为迎合家长的期望值因时而生的暑假班,名目繁多。为让孩子参加暑假班,家长中有不少自作主张为孩子报名选科:认为音乐时髦,就强迫孩子练琴或参加五花八门的音乐舞蹈培训班;认为美术市场看好,就为孩子购买画板颜料;认为英语有前途,就逼着孩子去学英语。一切唯家长意见是从,根本没有孩子自主的参与决定,更谈不上孩子以兴趣爱好为前提的选择,孩子为自己上暑假班而苦恼。家长如果硬要将一个缺乏音乐天赋、生活中远离琴类的孩子送去学琴,其后果不难预见。八十年代,上海的家长曾兴起钢琴热,可是,十万琴童今何在?真正专业成才成的屈指可数。奉劝家长送孩子上暑假班前要考虑周详,谨慎三思。如果一定要上暑假班的,请注意:一要尊重孩子的愿望与选择,平等协商。二要选科勿太多、太滥。三要考虑办班师资的质量,莫信全能家教的话。四要联系孩子实际,德智体美劳全面考虑。譬如,孩子在校象兔,逆来顺受,在家似虎,骄横拔扈的;考场能叱咤风云,回家却不能做饭的;家长的全方位”“系列化服务造成孩子自理能力弱的;这些涉及做人做事方面的,与其送去暑假班,不如留在家里,在家庭的假日家教中,学会做人做事。

 

三、网络的时代意义,网络游戏和电子游戏机

 

()网络的时代意义

信息化时代,“网络”已成为人们通讯,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如今,计算机已走进千家万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小孩子上网,同样有好的一面,首先,上网有助于孩子早期智力的开发,如十指与电脑的联动,计算机网络多功能的运用,提高了孩子的智力、技能和智能,提高了人的素质。其次,上网有助于拓展孩子的知识领域,获取广泛的新知识,为消除单一性,培养复合型人才打下基础。三是上网人口比例的提高,有助于加快社会主义信息化进程,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四是学好电脑,还有助于激发孩子的创造性和丰富孩子课余生活。五是允许孩子使用知名小孩子网站聊天室,开展有益网谈,广交朋友。

但家长要注意:一要将电脑置于家庭的公共区域,以便于孩子上网时家长的指导和监督。二要控制孩子上网的时间,每次1-2小时之内。三要在操作完电脑后,一定要用温水清洗脸、手和暴露的皮肤,清除有害离子。四要在电脑操作中,注意远眺、眨眼、闭目,做眼功操等眼保健动作。

 ()网络游戏

网络游戏,曾使多少家庭忧心,多少家长头疼,然而,网络游戏为什么对青少年特别具有吸引力呢?

1、网络游戏有强烈的成功感

网络游戏中,玩家很容易获得成功,具有成功的满足感,现实生活中,孩子在学习、生活上,平平者居多,失败者不少,获得一定标准的成功相当困难。成功的喜悦只有在网络游戏中获得。

2、网络游戏能满足支配欲

现实生活中,孩子受老师、家长的支配,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只有在网络的天地中,才能支配游戏角色,那种埋藏心灵深处的支配欲望能尽情发泄。

3、网络游戏拥有想象中的随意、自由,没有责任感

网络游戏是令孩子向往的任意王国,这里可以不必为自己的言论行为负责,这对现实生活中责任意识淡薄的孩子是一种诱惑。

4、网络游戏可以让玩家减压、放松

现实生活中,学习的紧张感、时间的紧迫感,在青少年的心理形成一定的压力,而网络游戏不是学校生活中的学习,不具压力,玩不好也没有人批评和指责,游戏中能彻底放松自我。

5、网络游戏具有吸引人的魅力

网络游戏易学易懂,操作难度低,加上设计全面,更新频繁,游戏画面喜人,色彩形象,所以对一批追求新鲜、寻求刺激、视现实生活单调乏味的孩子,极有迷惑力,甚至出现一个小时吃睡,二十三个小时上网的“网迷”。

虽然,网迷们对网络游戏的迷恋会随着岁月的流逝会慢慢地觉醒,但是对学龄时期深陷泥潭不能自拔的孩子,家长应该勇敢地面对。根据上述特别具有“吸引力”的五个方面,家长可以设计一套极有针对性且同样具有吸引力的操作流程,引导孩子在网络游戏之外的生活天地里品尝乐处。例如:

1)针对网络游戏中获取成功易,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学习)获取成功难这一真实情况,家长可以暂时避开学习,从孩子感兴趣的生活入门,如钓鱼、游泳、登山、唱歌、球类、棋类、郊游等,为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取得哪怕是小小的成绩,初尝成功的喜悦,知道取得成功过程中付出的心血和碰到的困难,增强信心。

2)针对“网络游戏能满足支配欲望”的想法,家长应善意理解,现实里,孩子被人支配惯了,自然会产生支配别人的欲望。家庭如果引导得法,孩子就不会将支配欲发泄在网络游戏中。怎样引导孩子正确的支配欲望呢?有位家长是这样做的:他把一周七天中,星期一至星期四的四天由母亲持家,星期五、六两天由父亲持家,星期天由儿子持家。谁持家,谁享有家中的大权,一日三餐、财政支出、作息时间、电视节目、双休日活动等,都由谁来支配,其余两人必须无条件听从掌权者的安排。因为三个人都有支配家庭成员的机会,所以个人掌权时都不敢独断专行。对孩子支配欲望强烈的家长,此法不妨一试。

3)针对孩子普遍缺乏责任感,做事虎头蛇尾,犯错、强词夺理的事实,家长单纯的指责只会让孩子心生不服,是否可尝试另一种方法,譬如孩子犯错总强调理由的,家长首先可问:“你觉得这样做对吗?”(孩子虽然不愿承认错误,但也不会无耻到把错误说成正确,因这种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然后紧急追问:“你打算怎样做来保证今后不再犯同样错误?”它避开了家长的单纯训斥与说教,让作为主角的孩子参与其中,在平心忍气、和谐宽松的育人环境中接受责任教育。

4)针对由于家长的分数、名次观而造成孩子的学习压力,现提出四点舒解孩子学习压力的意见,供家长参考。一是不把孩子跟同学作横向比较,而要与孩子的“先前”作纵向比较,杜绝前一种孩子“讨厌”的对比法。二是用拇指代替食指,进行教育。一般说来,竖起拇指,是表示赞赏,赞扬,为孩子带去激励。伸出食指,意味着指责,呵斥,甚至恶语相向,横眉冷对,给孩子徒增压力。三是淡化分数,深化考后分析,这是家长在意识上把分数为重转变为分析为重的观念转变。事实上,考试的关注点应该落实在考后分析上,它有助于引导孩子远离分数的压力,帮助孩子总结经验,扬长避短。四是一天一回顾,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其做法是每天结束前,养成总结当天的习惯(能用文字形式记下更好),如:“早上做操比较认真,上午学习记住8个新单词,攻破一道数学难题,中饭吃了二个鸡蛋,补充了营养,午后看课外书,悟到一点人生启示,下午听同学介绍一条社会新闻,晚上剪指甲,左手的功能得到锻炼。”象这种每天不需要很多时间的回顾,一方面可舒缓孩子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还能让孩子看到,与昨天比,今天我又有进步。

5)针对部分孩子沉迷网络,长夜不归,成为父母担心的“网迷”这一事实,采用何种方法教育会显得更有效呢?有人提出切断孩子上网的财路。笔者认为此法不妥,因为父母的财路断了,有祖宗的财路,又断了,还有亲戚和父母的朋友,也有自己的同学,这里我推荐“回头浪子”的经验:打工。这可让孩子面对现实社会的残酷,看破命运的不公,认识自己的可幸。同时,辛勤的劳动,不尽的汗水能帮助其总结缺乏科学文化知识武装的头脑,只能廉价出售自己的力气。只有经受磨难,才会珍惜幸福。需要指出的是,历经娇生惯养的孩子,很难接受父母“打工”的建议及时日的磨炼,往往知难而退,所以又建议家长在开始时可以用较大诱惑的诱饵来诱导孩子,力促成功。

()电子游戏机

社会上有“电子游戏机能开发孩子的智力”说法,不少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便开始允许甚至鼓励孩子玩游戏机。电子游戏机究竟能不能开发小孩子的智力,这是一个十分严肃的科学议题。但是在当前,电子游戏机给孩子带来的伤害,却并非危言耸听:

1、电子游戏机影响孩子的学习

从心理学角度讲,小孩子的精力投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兴趣,对某件事兴趣越浓厚,则投入的精力也越大,尤其是小孩子,他们不能靠理智去支配自己的行动,一旦对游戏机产生了兴趣,便会整天被吸在游戏机荧光屏前,荒废了学业,成绩直线下降,有的甚至旷课,逃学,弃学厌学。

2、电子游戏机有损孩子的健康

任何电器都有电磁辐射,而游戏机除电磁辐射外,还有光辐射,如果长时间坐在游戏机前,对孩子的视力及循环系统都会造成严重损害。

3、电子游戏机容易诱发孩子犯罪

当孩子玩电子游戏机上了“瘾”,家长又不能保证“经费支出”时,孩子就会走上盗窃,抢劫的邪路,犯了法还不知道自己违法犯罪。石家庄市公安机关破获的由32名中小学生组成的合伙盗窃案件中,年龄最大的16岁,最小的仅9岁,所得赃款90%玩了游戏机,至于为了玩游戏机而图财害命的,报纸也有报导。为此,作为父母的家长,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电子游戏机的利弊,不要让孩子陷入进去而不能自拨。

 

 

思考题:

1、节假日期间,作为家长要注意什么?

2、你对孩子上网是怎样的态度?

 

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

--「英国」狄更斯

 

第十讲

 

特殊家庭的教育

 

随着现代社会物质与文化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对物质与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家庭这个社会细胞的稳定性也日趋下降。据调查,中国的离婚率由1979年的3%上升到现在的13%。还有一部分家庭由于病故,或意外而导致不完整,从而使得单亲家庭在日益增多,单亲孩子的数量急骤上升。毋容置疑,单亲孩子其思想、学习、性格甚至健康都有别于正常家庭孩子,带有极大的特殊性,其教育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值得特别关注的问题。

 

一、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

 

(一)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现状

1、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方式普遍不当

1)家长情感暗示过多。很多单亲孩子的家长总是把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都归咎于家庭的不完整,向孩子传递单亲家庭不正常的思想,使孩子也认为自己是不正常的。比如,一些家长经常说"孩子缺少父爱(或者母爱)很可怜"一类的话,给孩子的心灵罩上阴影。其实,父母不经常在身边陪伴并不影响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要让孩子理解单亲家庭也是正常的社会现象。

2)家长对孩子一味迁就溺爱。在离异或一方因故不在之后,为人父(母)者往往更加怜爱孩子,对子女一味娇宠,有求必应,认为应最大限度地满足孩子的各种愿望,以弥补其失去父亲或母亲的遗憾。可结果常常是导致单亲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变得自私、专横和任性,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甚至不尊重含辛茹苦养育他们的父母。

3)单亲家庭中简单精暴的教养方式比例高。单亲家庭(尤其是离异家庭)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常常简单粗暴,他们往往以自己的心情好坏为转移,把子女当出气筒,打骂不断,致使很多单亲孩子整日生活在惊恐不安之中,个性发展受到严重压抑,形成胆小、孤僻、倔强、缺乏自信心等不良品质,而且易在家中无爱的情况下向社会上寻求“温暖”时,被坏人拉下水而走上犯罪道路。河南省公安机关曾破获一个盗窃集团,11名成员中竟有10人是单亲子女,这是最好的说明。

4)对孩子期望过高,形成负面压力。许多单亲家长,把其孩子作为惟一的精神支柱,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处处出人头地,特别是在学业上。殊不知过高的期望值势必给孩子造成过重的心理压力。一些“懂事”的孩子为了不让家长失望,只得放弃娱乐和休息,用高分来安慰家长;而另一些孩子则可能产生抵触情绪或逆反心理,干脆走向反面,得过且过,不求上进 

2、单亲家庭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1)单亲家庭将导致单亲孩子人格发育受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格是指人的性情、素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人格的发展成熟有其渐进性。离异家庭的父母双方对孩子的抚养义务容易产生推诿、扯皮,有的父母甚至视孩子为负担,干脆撒手不管,使未成年子女容易产生自暴自弃,对社会、他人情感上产生距离,缺乏责任意识等。由此,人格发育的“后天不足”成为未成年人犯罪主要根源。如:暴力恶性案件青少年居多,且作案时手段残忍、凶狠,就是缺乏善良、正义等基本人格素质的反映。

2)单亲家庭使部分单亲孩子性格扭曲。性格是区别他人的个性特征,家庭氛围对其影响极为重要。对离异家庭的孩子来说,离异过程中家庭被紧张、矛盾或争执甚至打骂的气氛笼罩。这个阶段,对单亲孩子身心健康造成的影响是极为严重的。离异后父母各奔东西,有的祖父母便成为单亲孩子的监护人或是抚养人,昔日亲情不再,而祖父母大多年迈体弱,以及“代沟”的客观存在,故很难培养出健康性格心理的青少年来。某些单亲家庭的孩子缺乏归属感、安全感,极易受人唆使,在不良环境影响下,一旦有犯罪动机,就会导致不计后果的群体犯罪行为。自我为中心、惟我独尊、孤傲等性格以成为孩子犯罪的重要心理特征。

3)、单亲家庭使某些单亲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变异。人生观、价值观是对人生目的、意义、价值的认识,这种认识支配并制约人的具体行为。人生观、价值观是随着认识的发展而完善的,这个发展完善过程又受家长、老师、朋友等人的影响,最直接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影响是家长。某些离异家庭在家庭破裂过程中,家长语言和行为的反差变化,及时行乐的腐朽人生观和片面讲求互相利用的消极价值观,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单亲子女。

4)、单亲家庭使部分单亲孩子社会适应能力弱化。人具有社会性,即作为单个的人必须适应社会才能生存、发展。人的社会适应能力首先是从家庭养成并强化的。而单亲家庭的特征是就人际关系的不协调,情感的麻木,甚至冷酷,相互适应和包容性明显降低。以家庭为背景来考察分析单亲孩子犯罪,不难看出家庭缺陷带给单亲孩子生活能力上的种种缺陷,其犯罪的可能远远高于那些生活在健全和谐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

(二)对单亲家庭孩子教育的六大建议

1、家长要与孩子一起坚强地面对现实

单亲家庭既已形成,单亲家长应当在短期的抑郁、悲痛之后,尽快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勇敢面对以后的生活,走出不幸就是幸福。因此,消除自己的不良情绪是消除孩子不良情绪的前提。单亲家长应表现出乐观的一面,以坚强的态度去影响孩子,避免与孩子顾影自怜。根据心理学家加德纳(Gaidena)的“自卑与补偿”理论,越是由于自身或家庭的环境造成自卑心理的人,越是有改善不利境况实现自我的强烈愿望。单亲家长如果善于利用这一条件来锻炼子女,坏事也会变成好事。多数单亲家庭子女经历一段单亲生活后,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单亲生活有所适应。由于单方家长的精力有限,即使对孩子的爱有所增长,还是需要为生活而更努力地工作,这就需要孩子掌握更多的生活技能,并培养起较强的自理能力。此外,当单亲家庭产生时,子女会自觉承担起一部分责任,给家长以情感慰藉,帮助家长处理各方关系。因此,单亲家庭的子女较之其它家庭的子女会更自立与早熟,为他们适应将来的生活做准备。同时,有一些单亲家庭的子女把改变单亲家庭不良的生活状况作为自己的远大志向,努力用成功来报答家长的辛苦抚育之情,改善自己及家长所处的不利境遇,他们从中获得巨大的前进动力。因此这些孩子要比其他孩子有更强的自我实现的愿望,成就感更强烈,成功的可能性也就会越大。

2、给孩子一个爱的港湾

单亲家庭的父(母),应该有足够的爱心,多留心观察孩子,有意识地帮助孩子建立起足够的心理承受力,让孩子对家庭环境的变化有心理准备,为孩子创造一个心理缓冲期,就会大大缓解由于家庭的不完整而对孩子造成的情感冲击和心理压力。在单亲家庭中,与孩子一起生活的父亲或者母亲,有责任帮助孩子建立一个健康的心灵。为此,家长应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沟通方式与其进行交流,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和情绪变化,避免让孩子的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从而发展成更严重的心理问题。许多的改变其实都隐藏在平时的点点滴滴中,单亲家庭的家长要尽可能的多走进孩子的心理世界,与孩子多进行直接的交流,不论孩子的态度是什么。有时孩子可能会对父母表现出抗拒和躲避,而那也是孩子在向父母表达他们内心的一种方式。在任何时候,单亲家庭中的家长都不能对孩子的问题听之任之,让孩子有被抛弃的感觉,只有尽可能的多与孩子进行直接而贴心的谈话,才能让孩子的心中载满你对他的关心和疼爱。因为在一个弱小的孩子看来,家长不应该只拥有一颗受伤的心灵,而应该也是一个可以停靠的安全港湾。只有宽容和关心别人的心才会渐渐地变得快乐,在不知不觉中,你也许会忘记那个消失的人,而你小小的还不完整的家,又能像以前一样充满了爱和温暖。

3、让孩子同时享有父爱和母爱的权利

小孩子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在六七岁以后会模仿同性家长的行为而形成自己这个性别应有的行为方式。为了孩子顺利的实现性别同化,离异的家庭,抚养孩子的一方不要限制、不要剥夺孩子和另一方家长相处的机会,家庭离散了,但父母的爱没有离开孩子。一个孩子既要有母爱,也要有父爱,二者缺一不可。在家庭教育中,父亲和母亲对子女的影响作用是不同的。父亲在独立性、自信心、社交能力、智力发展和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方面对子女有重大影响。专家指出,父(子)女关系密切的孩子,感到内心很有安全感,能不断应付外部世界,内心世界也比较充实、自信。而母亲则在抚爱、谦虚、举止规范、认真细致、严于律己等方面对子女有重大影响。家长离异后,孩子定时到父亲或母亲那里去是非常正常的需要,无论谁也不应剥夺孩子的这一份自由,让他得到完整的爱。这样做有利于形成孩子的健全人格。

4、对孩子的要求应是宽严有度,严厉而不失温情,放手而不失引导

单亲家庭的家长总觉得孩子得不到完整的爱,因而心存内疚,于是想加倍地补偿孩子,例如给孩子最好的物质条件,自己再苦再累尽量创造最好的物质条件给孩子。其结果会使孩子变得更脆弱更敏感,变得自私、专横和任性,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不懂得尊重、体谅他人。一位单身父亲为了自己的女儿发誓:在孩子18岁以前不再婚。孩子则要求父亲一定要第一个到幼儿园去接她,不许他对其他的人表示喜欢,不能说她不好等等。结果女儿变得争强好胜,娇纵,任性,好嫉妒,言语尖刻,自我中心。做父亲的也没想到苦了自己还落得这样的结果。这种在某种意义上失去理智的爱,使得一些孩子认为这是应该的,他们理所当然地接受了,稍有不顺心,就会不满。家长明智的做法是把家里的实情告诉孩子,不要因为孩子失去父爱或母爱就格外地娇惯他,要放心大胆地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必要适当的时候要让孩子和家长共同渡过难关,要让孩子自己的事儿自己去干,养成一种自强不息的好品德。同时,作为家长要在心理上帮助孩子树立起自信心,要创造条件让他们与人进行正常的交往,使他从失望和逆境中振作起来。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两岁失去父亲,三岁又失去母亲,不得不由祖母来抚养。自幼失去父母,在没有母爱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还有的杰出人物还有巴赫、达·芬奇、卢梭、普希金等。鼓励孩子以这样为榜样,面对现实,勇敢地生活下去。父母不要因为离婚的悲哀而把自己禁锢起来,要多带孩子出去玩,去交朋友。这不仅可以弥补孩子在家庭中的交往缺陷,还使孩子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也会给自己一个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新生活。

5、家长在孩子面前要时时保持理智

不管父母是什么原因离婚的,孩子都会认为自己被抛弃了,若家长再说"你爸爸(妈妈)不要我们了!"的话,这种无助的感觉会使孩子变得自卑、内向,甚至整天胡思乱想,学习成绩迅速下降。有些家长还会说对方的许多坏话,这样孩子长大后容易对异性产生怀疑、厌烦、憎恨等心理,对人际关系过分敏感,致使将来的婚姻生活不幸福。家长应该客观地分析夫妻离婚的原因,用理性的、容易理解的方式告诉孩子:不管怎样,父母都非常爱他,会一如既往地关心他,爱护他,他仍然是父母最疼爱的孩子,只是不在一起住了,他可以自由地看望父母,希望他理解父母等等。要让孩子感受到家的形式虽然变了,但爸爸妈妈对他的爱没有变,要让亲子之情在孩子的心理延续。家长也不要把孩子当“出气筒”。夫妻离异了,不论对哪一方来说,都是一件不愉快的事情,身心疲惫,情绪烦躁,往往为一些不如意的小事而大发脾气。孩子原本幼稚、脆弱的心灵本已在父母的离婚中饱受伤害、折磨,父母再动不动地以自己的情绪好坏来对待孩子,容易使孩子无所适从,建立不起良好稳定的亲子关系,难以使孩子从父母离异的阴影中走出来,更会影响孩子社会情感的正常发展。

6、对孩子的期望不要太高

许多单亲家长,把其孩子作为惟一的精神支柱,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处处出人头地。有些离异家庭的家长产生负气的想法:一定要把孩子培养得出人头地,为自己争一些面子。结果对孩子期望过高,过于完美,孩子也不堪重负。一些“懂事”的孩子为了不让父母四失望,只得放弃娱乐和休息,用好成绩来安慰家长;而另一些孩子则可能产生抵触情绪或逆反心理,干脆走向反面,得过且过,不求上进,让家长大失所望。“望子成龙”并没有错,但什么是“龙”则有待正确认识。据说当年杜鲁门当选总统后,有人向他的母亲祝贺:“你有这样的儿子,一定十分自豪。”杜鲁门的母亲回答说:“是的。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同样让我骄傲。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家长应以冷静、理智的态度对待孩子,既不溺爱也不苛求,这样,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三)单亲家庭孩子教育个案“透视”

个案1  离婚时,尽管前夫一再劝说雅琴,一个35岁的女人,带个孩子在身边不容易再婚,但她还是要求,什么东西都不要,除了儿子。直到今天,她都没有后悔做一个单亲妈妈。刚离婚那会,孩子总是问:爸爸到哪儿去了?为什么老是不回家呢?她只好对他说,爸爸出差去了。可有一天,她带儿子上街购物,偏巧就碰见了前夫一家人。儿子马上冲上去,拉着他爸的手,一个劲地说:爸爸回家,回家!场面真是尴尬。好在前夫的新任妻子机灵,对儿子说:和你妈妈一起去阿姨家玩,好不好?儿子高兴得不得了,拉着她一起去。那天,儿子在前夫的新家疯得一头汗水,居然睡着了。前夫说:就让他在这睡吧。她心情复杂地点了点头。转天孩子回到家里,她心平气和地告诉孩子:妈妈以前是骗了你。爸爸并不是出差去了,妈妈向你道歉。爸爸喜欢上了一位阿姨,他和那个阿姨有了一个新家,所以就不常回来了。那个阿姨就是你昨天看见的,但爸爸不会不要你的,你不是还住在爸爸的新家了吗?儿子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后来,她拨通了前夫的电话忙,约定每个周末父子见面的方式。和爸爸接触的时间长了,儿子明显变得开朗活泼起来,他天真地说:妈妈爱我,爸爸爱我,阿姨也爱我,大家都爱我。儿子的话让她非常感动,她肯定地回答:没错,大家都爱你!家里没有爸爸这个角色,总是会有一些问题,比如孩子会特别没有安全感,怕被遗弃、怕单独呆在陌生环境里、比较懦弱、逆来顺受等。有一次卧室门锁坏了,儿子出来顺手一带门就怎么也开不开了。她拿着工具修理了半天,无济于事,儿子在一旁忽闪着大眼睛,说:要是爸爸在就好了。她愣了一下,随即叫他站到一边去,对着门狠踹一脚,拖鞋飞了;换靴子,又一脚!门开了。木屑一地,门锁变形。她得意洋洋,儿子一脸崇拜,欢呼雀跃地说道:妈妈是超人!等儿子进屋里后,她才一拐一瘸地走到客厅,用纸巾擦试从脚趾头渗出的鲜血。是的,她只能用这种方式告诉儿子任何困难出现的时候,都有办法去解决,而不是束手无策地想依靠别人。随着儿子的年龄增长,她开始带他锻炼身体。她在健身馆办了年卡,每天一下班,就带他去健身,去了几次,儿子便不愿意去了。她问他为什么,他说:别人都是爸爸带着,只有我是妈妈,而且妈妈一个篮球都投不进去。知道原因后,她拜报社的小伙子为师,每天中午练习投篮。一周后,她对儿子说:敢不敢和老妈比比,看谁投得多?结果,她胜过了儿子,小家伙垫起脚尖拍拍她的肩膀说:“Very good”。他哪里知道,这一个星期,她累得腰酸背痛。她还年轻,不会拒绝生活的改变,更不会拒绝新的爱情和家庭。但她一直尽量让自己的生活变化,和儿子同步。现在的孩子,都是鬼精灵,知道的事情也多,他们不可能和大人的生活绝缘,与其刻意地遮遮掩掩,不如和他一起接受生活的变化。所以每逢有人介绍她相亲,她就会带着儿子一起去,回来后,她会问儿子对他的感觉,并且让他说出好与不好的原因。最近,她有了比较稳定的对象,每次出门,儿子都会在房间门口大叫:妈妈,你别忘记化妆。有的时候,孩子还会装模作样地对她的妆容指点一番,说什么:妈妈,你的口红颜色太淡了,妈妈,你为什么不用别的颜色的眼影?等等。今年她生日,儿子送给她一个很时尚的MP3,说做记者的,要时尚一些。 最近,孩子又鼓捣她去学开车,说那样我们娘俩可以到处开车兜风了。都说单身妈妈不好做,她觉得只要妈妈们有健康、快乐的心态,单身的日子,也同样充满阳光。

分析:离婚不可怕,可怕的是拉着孩子一起顾影自怜。单亲家庭既已形成,单亲家长应当在短期的抑郁、悲痛之后,尽快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勇敢面对以后的生活,走出不幸就是幸福。请记住故事中主人公雅琴说的一句话:“都说单身妈妈不好做,她觉得只要妈妈们有健康、快乐的心态,单身的日子,也同样充满阳光。”看来,“拥有乐观的生活态度;让孩子了解生活中变化,感受爱;拥有自己的生活,给孩子安全感。”这是一个离异家庭的母子同样拥有灿烂笑容的秘诀所在。

个案2一个朋友离婚,他们都喜欢他们的儿子,他前妻带着儿子去了美国。临走前他们约定一定要共同教育好儿子,在孩子面前谁也不许讲对方的坏话,相反还要多夸奖对方(哪怕是违心的)。无论谁再婚,都要让对方接受自己的儿子,做不到就别谈。两人都做到了,对方也都接受了,这样儿子就有了两个爸爸,两个妈妈。每年暑假儿子就回来看他爸爸和新妈妈,他们一起去旅游,相处的非常好。平时每周至少通一次电话,讲讲儿子的生活、学习情况,他爸爸在国内针对儿子的学习情况给儿子进行辅导,在网上发一些学习资料;他妈妈主要照顾儿子的生活。儿子在美国读高中,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他们的儿子是幸福的。

分析:故事中的这种情况是不多见的。其实,开始两人闹的也很僵,为了争儿子也吵得不可开交。后来静下来的时候,两人进行了理智的交谈,为了孩子,他们的理智和冷静所带来的结果是最好的。事实上谁不爱自己的孩子,很多人为了报复对方,拿孩子来难受对方,为了自己害了孩子,这种做法是极愚蠢的!我想只要有一方理解这一点,问题就好办多了。同时,不管家庭怎样的变故,孩子的学习是万万不能耽误的。作为家长:一要当好督促员,督促孩子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二要当好辅导员,有条件的家长每天应抽一些时间辅导孩子的学习,鼓励孩子攻克学习上的疑难问题,激发其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三要当好检查员,孩子完成作业是否认真,做对了没有?父(母)要仔细检查。除此之外,子女跟父(或母)一方,应定期(电话、校访)向学校老师了解子女在校的学习、表现等情况,配合学校共同教育。

个案3老家的一户邻居,家里父亲去世早,母亲是清洁工,有一个13岁的儿子,学习认真但成绩一般。母亲一直很关心孩子,孩子从小也很听话,经常帮助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母子俩真可谓是相依为命。可近来不知怎的,孩子与母亲的关系变得很不好,经常顶嘴,对母亲的一些做法很反感,甚至动手。母亲很伤心,向邻居哭诉。究竟怎么回事呢?原来,因为从小家中人少,经济困难,所以孩子多不与人接触,可是最近妈妈经常拿舅舅家的两个孩子与他对比,说人家懂事有礼貌,他学习不好也不会说话,于是孩子觉得很生气。有时,孩子帮她搞卫生,她又嫌孩子没搞干净,孩子觉得很郁闷。所以才吓母亲一下。其实,孩子也知道母亲很不容易,可是就是不明白:母亲为什么近阶段老看他不顺眼呢?怎么帮助这一对母子呢?老家有一位前辈,退休后致力于家教事业,我们建议这位母亲去找他求助。前辈在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后,前后陆陆续续找了母子谈了几次话,一月后回老家,发现这对母子安乐,孩子学习也进步了。

分析:这位孩子因为长期生活在单亲家庭,形成了孤僻、寡言的性格。加上个人又面临着青春第一期的生长发育阶段,面对自己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外困惑,没有好的方法解决,最终和母亲形成冲突。母亲缺乏对待孩子的合理期望值,在对待孩子态度上的不理智,也是事与愿违的原因。后来,这位母亲告诉我,前辈找了他们母子谈了两次话。第一次,与母亲单独谈话,前辈非常认真地倾听母亲的哭诉,不做什么评论,但对母亲的遭遇表示十分理解。第二次,让她带孩子来他家做客,通过倾听孩子,让孩子规划自己的生涯,认清生命的意义和方向,看到自身的不足,帮助孩子认清学习目的和改进学习方法。然后再与母亲谈孩子青春发育期的情绪、心理、生理特点,注意和孩子平等沟通,理解、实事求是看待孩子的成长,从一生的角度对待孩子问题,不要简单责骂。说得两人点头称是。所以,一个月后,出现了“母子安乐,孩子学习也进步。”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留守小孩子”的教育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小孩子问题。留守小孩子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一)“留守小孩子”的现状

我国现在将近1.5亿的农民在外务工,打工者数量还在以每年500万人的速度递增。目前,全国15岁以下的留守小孩子人数约有1000万人左右,这个数字也在逐年递增,而这些留守小孩子多数现状堪忧。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小孩子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小孩子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下面是我们调查所得的数据:

很少与父母联系的23.9

认为一个幸福的家庭应该和父母在一起的79.3

非常想父母的65.0

做错事被批评时当面顶撞的8.4

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的12.3

在学校里基本上没有朋友的17.5

害怕陌生人的40.0

遇到困难自己解决的45.5

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43.5

觉得自己很一般的52.7

学习上听老师的话,很刻苦的25.3

觉得身边得人不太关心自己的49.1

总是害怕被身边人欺负34.7

觉得社会不公平、看不到希望的11.9

从以上统计状况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留守小孩子渴望父母的关爱,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

(二)留守小孩子教育个案 透视

1、透视暴力行为多发的表征,抚慰孤寂稚嫩的童心

个案简述:男孩小郭父母亲常年在外地,他由爷爷奶奶代管。进入高年级后,他成了班级里有名的 “暴力狂”。课间追打同学是家常便饭;每天我都会收到来自同伴、家长对他的投诉;几乎每周他都会制造一起针对他人的身体伤害。约见他的爷爷奶奶多次均不见效,每次两位老人都是含着泪水恳请我多多教育帮助。也曾经限制他课间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他的交往对象。但一切似乎都不起作用,他变得越来越易怒、暴躁。有一次他“犯事”后,

 

我给他父母亲打电话,电话那头他的父母亲说些什么我不知道,但那次通话的教育效果却出奇地好,之后的一周他几乎能自律,可是好景不长,一周后,他又开始故意滋事了。当我再次找他谈话时,他居然主动提出让我给他父母亲打电话告状!真让我感到意外。后来我了解到,父母为了不让孩子经常给自己打电话,没有将号码告知小郭,那一次的通话,是父母外出打工后和孩子说话时间最长的一次……
  分析:单从表面看,小郭是我们常说的欠管教类型,传统经验是严加管教以暴治暴孤立冷落。为什么这些手段会失效呢?透过他暴力行为多发的表面,我们来看看问题的实质,你会发现一颗脆弱的、急需安抚的心。心理学研究证实,在小孩子的人格发育过程中,家庭环境和亲情教育非常重要,将直接关系到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小郭与父母关系疏远,沟通渠道被堵塞,亲子关系消极,他内心倍感孤独,极为缺乏应有的幸福感、安全感。他需要不断从身体冲突中战胜假想对手来证明自己的实力,获得满足。但是这种行为的副作用是同伴越来越少,越来越孤独,精神越发空虚。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他的攻击行为愈演愈烈,并且屡教不改。而在此时如果能和父母亲沟通,哪怕是听听爸爸妈妈的骂,也会使他感到亲切,能有效安抚他渴望关爱的心。这也就是为什么通话后,他能安分守纪的原因了。由此可见,后来的主动挑衅行为是他为获得沟通权利的一种错误方式,目的不是伤害同伴,仅仅是为了能和最亲近的陌生人说上话……从这个角度去想,你是否发现小郭并不是小霸王,相反是一个需要关爱的弱者。

2、透视嫉妒他人的外显言行,抚平内心深切的思念之痛

个案简述:女生小张的父母去了外地创业,一个月光景,小张就变得有些古怪。最让大家不能容忍的是,只要今天哪个同伴带了新买的文具,小张总要伺机损毁。小张之前可是个开朗大方的孩子。虽说成了留守小孩子,但她的父母亲时常交待家里人为其添置新文具,她犯不着这样做。对大家的举报,我也半信半疑,直到有一次亲眼目睹:午餐班下课,小张径自走到小丽的桌边,拿起崭新的圆珠笔,放在地上使劲踩踏,直到粉碎……好恐怖的场景。多次证实后,我和小张不得不直面问题。她低着头,一个劲地哭,自己也讲不清楚是为什么,只说嫉妒别人有好文具。可是这嫉妒从何而来呢?没办法,我只好做了些大方,不嫉妒别人的正面说教,余下的,只期待他的父母亲早些回家了……
  分析:请家长注意该案的两个关键点:其一,小张的变化出现在父母亲离开后;其二,小张只损毁那些崭新的文具。将两点联系起来,很容易让我们透过嫉妒他人的表面现象,发现问题的症结——因思成恨。如同雨天看到别人家长来接孩子,留守小孩子宁可淋雨回家;看到母亲带着孩子就餐,留守小孩子却说:有什么好吃的?还不都那样?这大餐文具都能勾起留守小孩子对父母的思念,也能促使他们产生一些敌视行为,小张就是此类典型。她的父母亲在外出后时常向小张传递关爱的信息,可是对于留守小孩子而言,这些亲密的远程关心起到的效果并非同父母在身边时一样。华中师范大学对留守小孩子心理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小孩子在心理方面的问题和孩子与父母的亲密程度有关,越是和父母关系密切的孩子,表现出的心理问题越是明显。小张对父母的浓浓思念又怎么是这些间接关心能弥补得了呢?相反,关心成了一种强烈的刺激,导致睹物思亲的小张但凡看见伙伴有新文具,都会认为那是别人的父母亲刚给孩子买的,思念瞬间转化成愤怒和嫉妒,随即实施故意损毁行为。这正体现着留守小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个人得失的常见心理问题。而此时家长如果只是一味强调大方做人,不设法抚平其思念之痛,无异于南辕北辙。

3透视表达能力发展滞后,发现亲情交流的重要性

个案简述:相对其它留守小孩子而言,小吴的学习成绩算是优秀的,唯一让我感到遗憾的是他不爱说话。小吴的爸爸妈妈在他上大班时外出打工,我接班时小吴已经三年级了。在我们相处的三年多里,他没有发言一次,课后师生没有成功交流过一次,同伴也反映他的话很

少。他的奶奶带他咨询过心理专家,得出的结论是:表达能力发展滞后。同行安慰我说:滞后也是正常的,十个手指都有长短。况且有的孩子就是这样:茶壶里煮饺子——心里有数,嘴上吐不出。看着他还算稳定的成绩我也就不再强求什么了,何况为了让他开口,我已经江郎才尽了,所以只好作罢。不过听说小时候他可是个爱说爱唱的孩子……
  分析:留守小孩子的学习和各方面能力发展情况不尽相同。有些在父母出外打工后,变得更加坚强、自信、自理能力增强,把对父母的思念变为动力,自觉上进,自觉寻求发展;更多的则表现为学习成绩滑坡,厌学情绪滋生,各方面能力明显落后于同年龄段孩子。某校课题组针对留守小孩子的学业以及能力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发现情况不容乐观:2%的成绩优秀,10%的成绩中等偏上,中等或偏下以及相当差的却占到了88%!有高达57%的孩子明确表示自己有过逃学、逃课的行为发生,有49%的认为读书没有意思。可见,厌学心理在留守小孩子身上表现得较为普遍,这种消极的学习心理必然导致学习效果最弱化。全国人大代表马丽例举了两道形象的数学题:5+2=0,就是说5天学校生活加上2天缺乏亲情的周末生活,很可能使教育的结果归零;另一个是3+2-5=0,就是说30%的学校教育,加20%的社会教育,如果减去缺失的50%家庭教育,培养效果还是等于零。
  此案中的小吴就给人以被归零的感觉。小时候他是个爱说爱唱的孩子,可见其表达能力的起始水平并不低,可后来几近失语,这明显与其留守密不可分。孩子的表达能力很大一部分是在家庭生活中得到锻炼发展,可留守小孩子却缺少这样的锻炼机会,他们有话无处,无人可说。时间一长,言语表达能力自然就开始退化了。有一份调查显示:留守小孩子的家庭教育、亲子交流几乎是空白,临时监护人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更不要说耐着性子听孩子讲他们的见闻、苦恼。一些隔代的老人虽然喜欢和孩子在一起,但孩子由于代沟等原因又不喜欢和老年人说心里话,这也造成了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局面。这些直接的或是潜在的因素最后都导致留守小孩子行为偏差,能力低下。

(三)给留守小孩子父母的八个建议

       留守小孩子的亲子教育缺失确实为孩子的身心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为人父母,应时刻牢记养不教,父之过的古训。抚育子女,是义务,是责任。抚育不仅是物质条件的保证,而是爱的倾注,更是心灵的抚慰,是精神上的勉励和鞭策,是行为上的敦促和示范。留守孩子的家长们,请记住下面八条建议:

1、孩子成长的关键期特别需要您的陪伴

孩子成长有几个关键期(敏感期),此时特别需要父母的陪伴——

2岁以前,是小孩子依恋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如果母亲在孩子2岁以前长期离开孩子,会造成孩子情感上极大的痛苦。5个月左右开始,如果照看者足够的亲切、和蔼,能满足孩子引人注意的要求,母亲可以短暂地被替代,但是绝对的母婴分离,肯定对孩子有不利影响。孩子到2岁左右,随着语言的迅速发展,小孩子能较好地理解父母的目标,理解影响父母离开和出现的因素,因分离而产生的焦虑逐渐下降。如果有合适的替代者,母亲可以考虑较长时间的离开和外出,但绝不是长年累月的不和孩子见面和交谈。

孩子入学的第一年,是学习习惯形成的关键期,父母最好能陪伴孩子完成从家庭和幼儿园(以游戏为主)到学校生活(必须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的转换。

初中阶段刚好处于孩子的青春期,又叫做心理断乳期逆反期,这一阶段是孩子的多事之秋,发展心理学和犯罪心理学都有危险的十三岁的说法,要特别引起父母的重视。 

2、慎重选择孩子的托管人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再也没有比教育孩子更重要的事情了。父母外出一定要选择值得信赖的、具备管好孩子能力的、有责任心的托管人。很多父母外出,孩子托管人选择不当,容易使孩子受到伤害或者产生心理行为问题,修补起来很困难,那就悔之晚矣。

3、尽可能多与孩子沟通感情

其实父母外出,并不意味着放弃了亲子教育。要尽可能多和孩子沟通交流,哪怕是信中的几句牵挂抚慰、人生感悟,哪怕是电话中的几声深情呼唤,哪怕是托人带一张便条,都能给孩子慰藉和动力。

4、向孩子展现您积极向上的一面

父母能给予孩子最重要的莫过于进取的人生态度。向孩子展现您积极向上的一面,和孩子分享您走出困境的勇气和乐观向上的态度,向孩子展示外面世界的精彩和您对美好未来的期待。这些不仅让孩子理解您、亲近您,对于孩子养成积极的心态和进取的精神也非常重要。

5、保持与孩子托管人的联系

要经常保持与托管人的联系,过问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情况,掌握孩子的心理动态。这不仅是了解孩子,也可以提醒或者和托管人商讨孩子的教养,也让孩子感受到您对他的深情和关注。

6、保持与孩子老师的联系

孩子上学后,老师对孩子的影响很大,老师对孩子也最了解,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很高。要经常和老师联系,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可以请求老师对留守孩子更多关注;也可以向老师介绍孩子的特点,以便于老师因材施教。

7、对孩子的爱要有原则

孩子需要的是感情的关怀和人生的指导,需要的是敦促和勉励,不能用随便多给零花钱,满足不合理的要求来补偿对孩子的爱。这样导致的是要求的放松和原则的失效,导致的是孩子的娇惯和任性,导致的是孩子乱花钱、挥霍、攀比、沉迷于玩乐和不思进取。

8、用您的经历激励孩子好学上进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样。您不一定要事业上非常成功,您可以用自己的经历,哪怕是失败的经历激励孩子积极进取。自己的全身体验、人生感悟、反思和期待,可以成为孩子好学上进的精神食粮。

 

 

思考题:

1、单亲家庭的孩子有什么特点?

2、留守小孩子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