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国和其他诸侯国比面积很小,却能算战国七雄的原因是?

 昵称21405352 2018-11-26

有人问:魏国和其他诸侯国比面积很小,却能算战国七雄的原因是?

简单地说,就是国家强弱不是由单一尺度衡量的。大小重要,但其他因素也不容忽视。不过,我在这里想和大家分享的,恰恰是大小问题本身的再认识。

仔细看地图就会发现,说魏国面积小,韩国、赵国、齐国也大不哪去。只有燕、秦、楚三国是明显大于魏国。但是,这种大,只是一种视觉错觉。

下面这张图是按照各国人口数据形成的变形图。可以打破很多政区图造成的视觉错误。

 (全球人口分布图,图片来自worldmapper.org)

回到魏国这个话题上,我们首先要明白,当时是典型的冷兵器战争时代,本质是肌肉力战争。肌肉力又来自人力和畜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说人马众多、兵强马壮,其实是农业文明时代的用语惯性。

所以,人和畜是第一位的,地是第二位的。单纯的土地广大没有用,要看这些土地能否产生优质、大量的人、畜。

再看下面这张图:

(陈正祥《中国文化中心的迁移》,西汉人口分布图)

这是经历了秦国的巴蜀大开发,汉朝建立后的关中大发展、江淮大开发后的数据。如果退回到战国初期,人口分布差距会更加明显。

从中不难发现,燕、秦、楚三国的国土面积是很大,但多是蛮荒之地,缺乏战略价值。相反,魏国的土地含金量就高得很。这在魏国建国之初的意义尤其巨大。

魏国继承的是晋国的衣钵。晋国和楚国是春秋时代的两个超级大国。只不过晋国是综合性强国,楚国却是军事单一型强国。两强龙争虎斗,最终以晋国的胜利告终。但是,晋国内部出了问题,分裂为赵魏韩三国。魏国率先变法,吸纳了大量文武人才,形成了先进的动员、战斗组织。随后就开始强势扩张,逐渐明确了灭韩吞赵,恢复三晋统一的战略目标。

如果这个目标实现,魏国何止七雄之一,等于恢复了春秋末期的一超多强格局。

但是,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光靠拳头是不够的。

第一,干这件事情相当于改变国际秩序的承重墙,其他强国必然介入。

第二,魏国地处中原四战之地,很容易陷入多线作战。

这就要求魏国不仅刀要快,还要有与之相匹配的外交谋略,孤立对手,逐个击破。

不幸的是,魏国恰恰缺乏高明的外交战略家,从而越来越依赖军事力量。结果,越打敌人越多。

韩、赵拼死抵抗,齐、秦外力介入,逐渐形成了一个针对魏国的战略包围。在多线作战的困局下,魏国在南线不能灭韩,北线不能吞赵,东线连续损失主力兵团,西线又丢失了河西、函谷等战略要点。

于是,真正的问题产生了。这个时候的魏国,不仅不能一统三晋,反而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为什么之后魏国还能维持战国七雄的身份? 

同理,魏国身边的那个韩国,面积相当,但战力更弱,居然也能维持七强之一的地位。不是更值得我们思考吗? 


答案就在于,在多元博弈中,没有永恒的敌友,只有永恒的利害。

秦国开始踏着三晋分裂、魏国战败的灰烬崛起,不断鞭打东方列国。

东方各国为了维持平衡,只有让魏国继续保持大国地位,如此才能堵住秦国东进的要道。于是,魏国不仅避免了亡国的厄运,而且继续保持七强之一的会员资格。

但魏国的扩张记忆很难迅速消除。而韩国的地理位置,既阻碍秦国东进,又威胁着魏国东西部的联接。

哑铃状的魏国,只有一条狭窄的走廊实现东西连接。卡住这个走廊的正是韩国。所以有“韩通上党,则魏分为二”的说法。

这样一来,韩国就兼具双重地缘使命,自然也要维持一雄的地位。

这一战略格局,直到十九世纪,还被开眼看世界的中国学者用来比拟欧洲形势。如王韬所说:

“俄则秦也……而普奥则犹韩魏也。普奥强则俄不能出西欧一步,犹之韩魏强则秦只闭关以自大耳。”(王韬,《普法战纪》)


更有意思的是,普奥之间也存在二次制衡逻辑。奥地利既是阻碍俄国西进的堤坝,又是阻挠德意志统一的搅屎棍。这就是地缘战略的逻辑。

由此可知,只有跳出政区图的单一视角,才能深入历史的真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