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诗歌需要当代的叙述

 江山携手 2018-11-26

当代诗歌需要当代的叙述
(图片源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当代诗歌需要当代的叙述

                                       文/蒹葭无霜

     一、寻找梦想

 

    我上学上的晚,祖父母说我胆小,怕我在学校受人欺负,八岁多我才上小学。在我上学之前,我就对小伙伴们的小人书特别感兴趣,每每借到一本都爱不释手。虽然还不认识字,但依稀能看懂图画的意思。在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我就找湾里的大哥哥大姐姐借一些书来读。那时的小学是五年制,就在这几年里,我读完了《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岳飞传》、《杨家将》、《隋唐演义》等等书籍,我特别对书中的那些英雄,佩服得五体投地。我盼望着,自己长大后就能成为这样的英雄。

    这些精彩的故事都有作者。有时我想,这些故事,他们是怎么样写出来的?他们的脑子里么样能装下这么多故事?我长大了能不能写出这样的故事?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开始有了作文课。我对写作文非常感兴趣,也留意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老师经常在班级上表扬我。到了五年级的时候,我的作文常常作为范文,被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朗读。这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一颗当作家的种子。

    每个人都有一个梦想。我想当作家,就是我的梦想之一吧。梦想是一颗种子,你得给它培土、浇水,它才能发芽,长出叶来。但是那时还没有想到过,自己会去写诗的。

爱上诗歌是在初中毕业之后,一次无意中读到一本叫《星星》诗歌刊物,我一下子就喜欢了这种分行的文字,从此就跟诗歌结下了不解之源。我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尝试写诗的。

*诗的源头

    艾略特解释什么是诗时说:“新诗的源头可以在以往被认为是不可能的、荒芜的、绝无诗意可言的事物里找到;我实际上认识到诗人的任务就是从未曾开发的、缺乏诗意的资源里创作诗歌,诗人的职业要求他把缺乏诗意的东西变成诗” 。这种“诗意的东西”我的理解就是生活,生活是琐碎的,从琐碎的生活中提炼出语言的精华,那么这就是诗了。

    其实在我们身边,随时随地盛放着各种诗句,就等待你去发现。每个人从生下来,就离不开生活了。人就像一粒种子,从发芽到开花到结果,都离不开生活的土壤一样。诗的沃土是生活,虽然每个人的阅历不尽相同,但只要你对生活充满激情,充满无限的向往,用心去体验,用真情去感悟,留心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哪怕是你最先接触的方言母语,(母语是生活元素,更是诗歌的创作元素)你一定能写出好的诗歌。比如《诗经》分风、雅、颂,风为风土之意,指的是各地民谣,民谣就是当时各地的母语。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观、群、怨”四个字几乎概括了语言的全部功能,“兴”是一种比喻和象征;“观”是用眼睛去留意当代的风俗人情;“群”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相聚在一起交流思想;“怨”是一种情感的宣泄,也是一种语言的表达。当然,这种概括是一种诗性的概括,也说明我们母语一开始就和诗是联系在一起的。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待同一个事物,在每个人的眼中都会不一样。就像拍摄照片一样,站在不同的角度,取的景就会千差万别。同一个题材,在一千个诗人心目中,有一千种写法。

    在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埋藏着一个文学梦想,只是在后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有的人逐渐磨灭了这个梦想,而有的人却坚持了下来。就好比一个矿藏,看你善不善于挖掘了。有的人只是随随便便地挖两下就放弃了,有的人却越挖越深,挖到了铁矿、铜矿甚至金矿。每个人的创作源泉,都离不开自己生活中最熟悉的那片土地。特别是儿时的记忆,会在你的一生中留下最完整,也是最深刻的印记。我是13岁从乡村进入城市的。所以在13岁之前的那段经历,是我最难忘,也是我作品中描写最多的事物。

    海德格尔说:“诗人的天职是还乡”。不管是出生在城市或者乡村,不管是在天涯还是海角,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故乡。故乡永远是诗人吟颂的终极对象。而在当下,“诗人的天职是让精神还乡”。为什么这么说?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物质诱惑的社会,绝大部分人追求的是物质方面的享受,而精神层面的追求在逐渐没落,甚至在逐渐消亡。你看看有多少人在关注诗歌就知道了。我十分怀念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那是个充满诗意的年代。虽然物质生活相对贫乏,但人人读诗、写诗,走到哪里都充满诗的氛围。我想,那时人们的精神是富足的。所以说,在这个欠缺精神的年代里,作为诗人更大的责任是,让精神回归,让诗意回归。如果人们在工作闲暇后,能够拿起一本书、一本诗集,坐在树阴下,坐在余晖里,那是我希望看到的景致。

 

      二、追赶梦想

     有梦想就不能放弃,一旦放弃了,就什么也得不到。写到十年时,我出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梦的翅膀》。当然现在看来,那时写的诗歌都很幼稚,但我想那是每个写作的人必须经历的。

参加工作和成家以后,虽然各种琐事越来越多,遇到的烦恼和困惑也越来越多,比如家庭的一些矛盾,工作中的一些不如意。但只要一提笔,心就会静下来,努力用这支简陋的笔,来梳理自己的心情。追赶梦想的脚步从来没有停下。十年来,我收获很多,感悟也很多。

    *诗的根须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杨叔子认为,“诗歌是人类最高的精神仰望,要通过中华诗词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按理说他从事的是科学研究,比较理性,似乎与诗词创作搭不上边。但他从13岁开始写诗词,坚持了几十年,创作了六七百首古体诗词。他鼓励大学生学诗写诗,因此,华中科技大学也是高校中最有人文情怀的一所大学之一。

    我要说的是,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新诗运动,我们变的只是诗歌的形式,而诗歌中流淌原始的优良的基因始终没有改变。我觉得这个基因,就是诗歌的民族性,它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唯一标志。我们应该将这种纯正的基因一直保留下去,不能掺杂一丝杂质。如果基因变异了,那就会变得不伦不类。这种纯正的基因,我认为是诗的意象和意境。意象是魂,意境是魄,如果丢失了魂魄,留着一具华丽的躯壳又有什么用?不管社会如何变化,时代如何变迁,伟大的诗歌都是继承了传统诗歌的精华,通过创新、改良后留存下来的。我们无论做任何文章,都要把中华文化的基因留住,那才是我们的根。这根根须只有深深扎进中华的大地中,吸收雨露精华,它才能茁壮成长。作为诗人,我们应该始终不渝地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将诗歌民族性的精髓发扬光大。我认为每种诗体的发展,都是继承了历代诗歌好的元素,再加入了当代元素的一种结合体。古人的灵魂和今人的灵魂是相通的。这根脐带是永远也剪不断的。

    *诗是寂寞

    不管是诗歌创作,还是其他文体创作,都是一件煞费苦心的事。我们大多都是有工作的人,创作基本都是在八小时之外,或者是假期。当别人坐在牌桌上激战的时候,当别人在包厢中风花雪月的时候,而我们这群热爱文学的人,也许坐在电脑前一个字一个字在敲打着自己的梦想,也许为了一个情节、一个字而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陷入冥思苦想的境地。在有些人看来,我们是吃饱了撑的。但我认为我们是幸福的。当一首写好的诗呈现在自己面前,那种兴奋、那种快乐别人无法理解,只有自己懂得那份付出的不易。这一个字一个字是守住寂寞换来的。曾经有人问我,你这样辛苦是为什么?我只回答了两个字“热爱”,热爱就是源泉,是生生不息的动力。

    *诗是激情

    诗歌能使人年轻,确确实实是这样。我曾接触过很多年纪大的诗人,从外表看上去也许是老态龙钟,但只要是一谈起诗歌,那种激情飞扬的神采,会深深地打动在场的每一个人,你会被他感染和吸引。人活着,其实是一种心态,而诗歌能调节你的心态。写诗能使一个人的心灵年轻起来,也许你到了七十岁,而你会有一颗二十岁的心脏。写出很感性的诗,很浪漫的诗来。

    *诗是感动

    诗歌能给人带来感动,读一首诗的时候,也许就是那么一句,就能震撼你的灵魂。比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里面包含的容量是非常大的。读它的时候,你的胸襟会豁然开朗,会情不自禁地想到大海,想到春天,想到生命,想到未来……一种美好会在你的面前徐徐展开。再比如: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来寻找光明”。这充满哲理的诗句,能使我们看清自己存在的意义,并时刻指引着自己去寻找正义……所以,一首诗并不在乎它有多长,它在多宏大,它有多深奥,而是恰恰只有那么一、二句吸住了你的眼球,抓住你灵魂深处最柔软的部分,让你感动。


     * 诗是情怀

     一个诗人有一颗善良的心、悲悯的心、同情的心非常重要。郑板桥有两句诗“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我想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将它的意义延伸开来,去面对世间万物,去关照它们的冷暖,去体会它们的情感。面对世间的不平事,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我曾经写过一首诗:

《煤殇》

一双煤似的脚,黑得刺目

却在离洞口只有几米远地方

倒下了,再也没能站起来

 

其实希望就在他的眼前

甚至有光亮向他招手

可是瞬间,天崩地溃

他没能迈出那线生命之门

身体倒塌了,一个家也倒塌了

 

是谁打开地狱之门

让我的兄弟无家可归?

 

    这是对现实的一种拷问,是利益的驱使,还是生活的所逼?这里边,留给我们思考的问题很多。我觉得,作家有作家的担当,诗人也要有诗人的担当。去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百姓的生存状况和精神面貌,那就是在这个纷繁喧嚣的世间,发出自己独有的声音,发出呐喊,那才是一个真正的诗人。

    *诗是慰藉

    物质离我们很近,也许我们无法得到它。但我们也不会去刻意地追求。当我灵魂迷失的时候,诗能使我清醒,认识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当我孤独的时候,诗能温暖我的心灵。诗能净化一个人的灵魂,诗能改造一个人的心灵。诗能使我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并能将这个人字写得更加完美。诗能完善人生的缺憾。

       *诗是享受

       享受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不同的理解。但对我来说,写诗、读诗是我人生中最大的享受。一旦沉浸其中,我的眼前就会出现蓝天白云,出现绿树鲜花,出现蔚蓝的大海,出现挺立的山峰……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一一呈现在面前。确实,散文需要积累和沉淀,而诗歌则需要抓住瞬间的灵感。当灵感来时,你得抓住稍纵即逝的闪光点。写到得意处时,会忘记身外的一切,陶醉在其中,心灵会自由地驰骋。那是一种美的享受,一种精神上升到至高无上的境界。是一种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是一种至真至纯的倾诉。作家韩少功说:文学不是一种谋生之术,而是一种心灵之学;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修养。

     *诗是神圣

    在我的心目中,每个汉字都是那么可爱、神奇而有魅力。单个的字也许没有生命,但是当你巧妙地将它们组合在一起,那它也就具有生命了,也像人一样有了喜怒哀乐。要将一个字恰如其分地用好,真的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这就是写诗的乐趣。对于每个汉字,我都是怀着敬畏的心情。曾经诗坛有一段时间,流行口水诗、大白话诗,什么“梨花体”,这能叫诗?玩文字游戏都谈不上,完全是在亵渎诗歌。我对这种不负责任的创作是非常反感的。虽然我还谈不上是一个诗人,顶多前面要加“业余”两个字。但请大家一定要尊重诗歌。尊重诗歌,是对人的尊重,对世间万物的尊重。所以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台湾诗人洛夫说过,“诗歌像流行歌曲一样大众化,品质肯定好不到哪里去。很多年轻诗人要去跟流行文化竞争,把诗歌写得很白,那是误区。诗歌没有诗歌的味道,谁去看它?”他认为诗歌需要写现实,但很多诗人对语言的把握驾驭都不够,语言没有穿透力,导致读者对诗歌没兴趣,这是新诗界的危机,也是诗人自身的原因。我完全赞同他的观点。如果诗歌缺少了诗的语言、意味、意境、意象、技巧,那还能叫诗?

     *诗是质感

    关于质感,我想写诗的人都能体会得到,都能感受得到。也许其他的文体没有这方面的要求,但诗歌的语言必须要有质感。质感就是一句诗中蕴含无限的张力,富有丰富的思想,不拖泥带水,而且耐咀嚼。读有质感的诗,就于品尝一杯醇厚的红酒,让人回味无穷。就像黑暗中一束闪耀的光芒,照得人暖暖的。我打个比喻:滨江公园是鄂州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我每天晚饭后都要沿着这条线走一趟。第二期工程完工后,那些仿古建筑可以说是美轮美奂,最有特色的是怡亭铭,可是我每次经过它身边的时候,总感觉缺少了些什么。当我有一次再经过它的时候,我看到它的廊柱上都挂上了黑底蓝字的对联。像“细认唐风凭篆迹;欣观石壁醉怡亭”。这些极赋历史文化底蕴的对联一挂上去,整个建设的内涵、特质、深度、古朴就完全显现了出来。原来这里缺少的就是这些具有点精之笔的对联。诗歌也一样,不光是要有新颖的表述方式,同时也必须具备这些有特质的思想在里面。

    这里摘录一位诗友的诗,读给大家听听:

    《杏花雨》

  远山还是一片水墨。只你醒目的绯红

  一伞一伞撑开,抖落骨子里的深寒

  让一滴雨悬挂在季节的扉页

  过路的诗词不再喊冷

  

  你坚持挽住杨柳风,不让过分的妖娆

  越墙。你不向往天空的虹

  不留恋少女的腮。那些住在深瞳里的思念

  还是让你醉倒在牧童的手指里

  向着清明晃晃悠悠而去

    你看,这首诗,多有意境,多有诗意。那种江南的烟雨,江南的别样风韵,一下子呈现在读者的眼前。读这样的诗,很舒服,一下子可以让人忘掉一切烦忧,让心沉静下来。

    *诗的穿透力

    诗歌是有穿透力的,就像大家形容书法家的“力透纸背”那样。诗人通过诗句穿越时空,到达人的内心世界,去打动读者。文字只是一种工具,就如同各种建筑材料,就看作者如何将它们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建起属于自己的宫殿。不光是外观上给人赏心悦目的感受,还要去看它的内在构造,你是如何精心地去设计属于自己特征的装饰来。

    *诗的技巧

    写诗是有技巧的。在所有文体当中,我认为最难掌控的是诗歌。从谋篇布局,到文字的组合、意境的营造、意象的构思,都需要做到恰如其分,哪怕是一个字,一个词用得不当,就会破坏整首诗的完整性。要写出一首完美的诗是不容易的。打个比方,如果把写小说比作砌匠,写散文比作粉刷匠,那么我觉得写诗歌就是设计师了。我没有抬高诗歌的意思,也没有贬低其他文体的意思,我本人也写小说、散文。

   要在短短的几句话,几十个字中将一个意思完整地表达出来,还要与读者产生共鸣,没有一定的技巧是做不到的,特别是在当下多种语境都活跃的时代。这里,我谈一点个人的体会,不到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A、诗歌的隐喻

    诗歌的隐喻很重要。为什么诗歌有它的独到魅力?因为它不是自白的,特别是一个好的诗眼,就是主题。比如我最近写的一首诗《翰墨汹涌》。这是我在张裕钊陵园赏樱后写的,从字面上看,翰墨是指书法。赏樱花怎么能与书法联系一起?这就得了解它的历史由来。樱花是日本的国花,这与他的日本弟子宫岛咏士有关了,张裕钊陵园里的樱花是从日本移植过来的。看到樱花,我就想起他们,因书法而结缘的友谊,这就让我产生无限遐思,想象这些怒放的樱花是他们写的字,写下的一幅幅让人仰慕的作品。在题目中我没有直接地点出来,就是想让读者去产生联想。这里打一个通俗的例子,比如一个女士的着装,要是穿得严严实实的很保守的话,给人直观呆板的感觉,看一眼就过去了;但是要是穿上薄如蝉翼的纱衣,衣袂飘飘的,就能让人产生一种还想多看几眼的余地。当然还包括内容的隐喻。比如:诗句中 “每片花瓣,是你倾注的狼毫/飞舞的横竖撇捺,投射在林荫小道”,在陵园中,并没有张裕钊亲笔写的书法,这里把花瓣想象成他的书法,就是隐喻了张体书的登峰造极,让人们去顶礼膜拜。

     B、诗歌的跳跃性

    诗歌是有跳跃性的,就像电影中的蒙太奇,可以在时空中来回穿梭。

    比如:《翰墨汹涌》里有这样的句子,“你的手指如阳光般汹涌/ 搅动了魏晋的风云和盛唐的气韵”。大家都知道张裕钊是清末的一代书法宗师,创造了独一无二的书体“张体”,被康有为誉为“千年以来无与比”的大书法家。现实中他是清朝人,他怎么能搅动了魏晋的风云和盛唐的气韵,这就得发挥我们的想象力,因为他的书法是源于魏晋,突越唐人的。上面二句将我们拉到了魏晋和盛唐,接下来的二句“灯捻,为你铺展一丈宣纸/每片花瓣蘸满蓝色的湖水,伏案而书”这又将我们拉回现实,回到他的那个时代。

       C、诗歌的语序

     通俗地说也可以叫做主谓倒置。

      打个比方:我看到一只鸟。可以把它颠倒过来这样说:一只鸟,我看到了。前面的很完整,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可以清楚地说明一件事。后面的恰恰相反,谓语在前,主语在后,这样颠倒后,可以给人留下很好的想象,也许这只鸟在树上筑巢,在池塘边饮水,在天上翱翔……

    再比如:树上开满了火红的花/像一盏一盏红灯笼/在风中摇曳。这样写的话很中规中矩。如果换一种写法,将意象放在开头呢:像一盏盏红灯笼/风中摇曳的/火红的花/挂满高高的枝头。将意象(比兴)放在前面,这样写是不是更有力度,更能让人产生联想?

     D、诗歌的断句

    诗歌的断句也很重要,如果断得不好,意义就会大不一样。比如前面提到的《杏花雨》这首诗:“远山还是一片水墨。只你醒目的绯红/一伞一伞撑开,抖落骨子里的深寒”第一句他用了一个句号而不是用逗号,说明这层意思已经表达清晰。三月的远山被雨水浸润,草木刚刚复苏,远远望去,就像一幅水墨画在眼中徐徐展开。如果用逗号,与第二句就接不上了,而且层次也不分了。第一句与第二句连着,而不是直接断句,说明它们之间是有关联的。由远及近的描写,由虚而写到具体的实,这种层次是分明的。这首诗要表现的不只是季节的一种变化,而是人内心的一种变化。

    E、诗歌的逆向思维

    这是我个人二十年写诗的一点体会,我们看待事物,特别是我们这些文学爱好者,不能只看它的表面。比如:夕阳。一般人看来,形容它的可能是一个垂暮的老者。但在我的眼里,它可能是一个蓄势待发的年青人,他正以他的青春活力,点燃天边的云彩。再比如:一片落叶。在常人眼里,它就是一片普普通通的叶子,随处可见。落叶,你不能总是想象它是生命的终结,你可以逆向思维一下,为什么不可以把它想象成是另一片叶子的新生?在诗人眼中,任何事物都应该是有生命力的。比如《蒹葭》,蒹葭是芦苇,诗人能将一种水草比作一位佳人,是多么奇思妙想。

我曾经写过一首诗,叫《香樟》,我给大家朗诵一下。

《香樟》

握一把风,你推开黑夜之门

收拢月光的琴弦,旖旎地展开

 

脉络的张望,洞察云宵

晨曦的亲昵,在你的肌肤留下脆脆的回响

一枚本分的叶子,记录了一圈的年轮

 

你将岁月像咖啡一样煎沸,慢慢品尝

青春渐渐壮大,不老的神话

在地下蔓延于长长的河流

 

五月,我用镰刀

收割一垄没有花蕊的清香

放入口袋,温暖经年的日子

 

    这首诗要表达的是自己的生活感悟。人的一生中要遇到多少经历,多少事啊,只有在经历中产生出自己内心的东西。生活的沉淀,使一切事物在我们眼中变得多姿多彩。

    F、诗歌的元素

    前面我曾简单地提到过诗歌的元素。诗歌的元素就是指诗歌的构成。诗人艾青曾经说:“凡是真正现实主义的作品,一定具有民族气魄。我们的作品具有民族的风格,人们才能看了我们的作品认为是中国诗人的作品。”这里说的“民族的风格”就是指诗歌的元素。可以说诗歌的元素无处不在,最基础的是我们的母语:汉字。当然还包括我们的生活元素、文化元素、地域元素等等。我还是拿《翰墨汹涌》这首诗来举例说明。

《翰墨汹涌》

必须的,轻声地接近

否则会打翻那方砚台

 

每片花瓣,是你倾注的狼毫

飞舞的横竖撇捺,投射在林荫小道

你的手指如阳光般汹涌

搅动了魏晋的风云和盛唐的气韵

灯捻,为你铺展一丈宣纸

每片花瓣蘸满蓝色的湖水,伏案而书

 

梁子湖畔,翠竹青松

孕育一颗流芳百世的星星

闪耀的光芒,龙塘村的每片瓦砾

浸润着翰墨的清香

 

漂洋而来的花瓣,在你的家乡

驻足凝望。仰慕你,以方为圆

以圆为方的风骨,嵌进黄天厚土

 

    在这首诗中,像“砚台”“狼毫”“横竖撇捺”“魏晋”“盛唐”“宣纸”等等这些都代表中国的文化符号,都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像“梁子湖”“龙塘村”这些都代表了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也是独一无二的。

    G、诗歌的细节

    诗歌比较抽象、紧凑、凝炼而富有张力,这是大家都公认的,但诗歌需不需要细节?我认为是需要的。比如我的《抢种》这首诗:昨天,母亲来了个电话/说她一天,换了三次衣裳/我握电话的手,转眼/就湿漉漉的“换了三次衣裳”这就是细节描写,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就是这个细节,抓住了读者的心。姜锋青老师这样评价道:“母亲的血脉源头,连接着故乡的山水,在诗人的心中,故乡就是母亲,母亲即是故乡。”诗人余凤兰说:“一天换了三次衣裳,足见抢种的辛苦和劳累。诗人通过对现实生活中一些事物的感怀或审视,折射出对人生命运的热爱与珍视,也体现出他的积极人生。”曾经有个诗友跟我谈过对这首诗的体会,她说当她读到这几行诗时,她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一下子想到了自己一辈子辛勤劳作的母亲。

    诗歌与其他文体的区别,就在于一个用钢笔,一个用毛笔。毛笔字讲究的是谋篇布局,字里行间还要留出绯白,这个绯白就给人无限遐想的。

    当然,诗歌还包含很多内容,比如诗歌的节奏等等。

 

     三、坚守梦想

     只要坚持你的梦想,生活是会给你回报的。从写第一首诗开始,这一路走来,不知不觉,就坚持了二十多年。第二个十年,我出了第二本诗集《一束光的坚守》。当时我将诗稿给姜老师看的时候,姜老师问我为什么起这个书名,诗稿中还有更好的啊。我将我的意思告诉了姜老师,现在读诗写诗的人越来越少了,我要像一束光坚守下去,也许这束光很微弱,但我仍然要发出自己光亮。

    *诗的未来

    曾经我也对诗歌的未来产生过怀疑,中国的诗歌出路在哪里?我个人认为“最能契合时代的叙述方式是诗歌的出路。”为什么这样认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叙述方式,那么这个叙述方式也就是这个时代的阅读习惯。比如唐诗就是唐朝诗歌的叙述方式,宋词就是宋朝诗歌的叙述方式,同时也是被人们乐以接受的阅读方式。艾略特在1930年为约翰逊博士两首诗的合订本作序时写到:“不管人们愿意与否,他们的感受性是随时代而变化的,但是只有一位天才人物才能改变表现的方式。很多二流的诗人之所以是二流的,就是因为他们缺少那种敏感和意识来发现他们与前一代人感觉不同,必须使用不同的词汇。”

    诗歌之所以还没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主要一点还是没有创造出能够让大众所接受的阅读方式。诗歌不再是阳春白雪,早以是大家公认了的。每天光网络就产生10万首诗歌;诗歌也不能说是下里巴人,诗歌还没有像我们每天必须看的电视剧那样普及。

    一个时代的进步,也同时提高了一个时代的阅读口味。千万不能小看了我们的读者。比如我的一个同学,他以前从来是不接触诗歌的,他说对这种纯文学没有兴趣,他感兴趣的是钱包和麻将。当我将最近出版的诗歌送给他看时,他说了一句让我很感动的话,你写的诗我一定拜读。过了一段时间,他给我打电话来竟然谈到我的诗歌,而且提到其中的几首诗。让我吃惊的是,这几首诗也是我自认为写得较好的,你能说他不懂诗?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阅读习惯。虽然当下我们的诗歌有些急功近利,有些模仿国外流行诗歌的痕迹。但作为一个中国的诗人,应该反思中国诗歌的品质在哪里,中国诗歌的内涵、精神、思想在哪里,我们诗人的责任在哪里。我们该如何去创作属于我们自己的诗歌叙述方式来。诗歌叙述方式不是一陈不变的,而是根据这个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

    网络给了我们很大的一个舞台和传播方式。我们要借助这个时代的产物,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让更多的人来阅读来评判,让我们的诗歌在不断受到挫折中,不断受到拍砖中修正自己。就我这几年的感触,真正好的诗歌在网络,在民间。这几年,我在诗歌创作上有了一点点进步,这得益于网络诗歌的滋养。目前,中国诗歌虽然只是停留在一定层面,但是每个时期诗歌的发展,都要经历几代人,几个世纪的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前人的经验,而达到一定高度的。我始终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不懈追求下、不停关注下、不断创新下,中国的诗歌一定会重振雄风的。201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就颁给了瑞典诗人托马斯·特兰斯特罗默,这就证明诗歌还是有它的魅力的。优秀的诗歌一定是突破小我,对生活的关照,对人类生存命运的关怀。瑞典文学院这样评价托马斯“他以凝练、简洁的形象,以全新视角带我们接触现实。”比如他的诗歌《过街》

    冷风袭击我的眼睛,两三个太阳

  在泪水的万花筒里舞蹈,当我越过

  这条我如此熟悉的街道;

  格陵兰的夏天从雪池照射而来。

  

  街道巨大的生命在我周围旋转;

  它想不起什么,也不欲求什么。

  在交通下面,在大地深处,

  未出生的森林静静等待了一千年。

  我似乎感到街道能看见我。

  它的视力如此差,就连太阳

  也是黑色空间里一个灰线团。

  但有那么一瞬间我被照亮。它看见我。

  此诗所讲的事情发生在熟悉的环境中。熟悉的环境意味着我们视若无睹,甚至麻木迟钝。但是,一旦发生变故,例如在熟悉的街道上被冷风吹袭得流出泪来,我突然有了一个新的参照点,用新的角度看世界。于是,街道变成有生命的街道,而且是有巨大生命的街道,使我在瞬间被照亮,并相信它看见我。

    读托诗最大的感悟是,在诗歌创作中,要把现实体验加进去,要把熟悉的生活场景加进去,要把民族的符号、元素加进去。还有我认为最主要的是表达方式,他在很自然地和你叙说,不掩饰、不含糊、不通俗。

    现在的诗越来越叙事化,诗歌越来越注重现场感是诗歌的流行趋势,突出诗人的存在感就像你身体里遍布的毛细血管,无处不在。但我个人认为,写得好的叙事诗不多。

诗歌要尊崇自己的内心,别人的意见你可以采纳,但不一定非要接受。同样,好的诗歌你可以去学习去借鉴,但不要去模仿,不要去重复。

    你可以否定我的诗歌,但不可以否定我对诗歌的虔诚。

    写了二十多的诗,现在反而越来越困惑了,有时候不知道如何下笔。写出来的文字到底能不能发表,能不能对得起读者,有种如履薄冰、如坐针毡之感,常常自我否定、自我怀疑。就像在纸上写下一个字,左看右看,怀疑半天自己写得对不对。这是不是到了高处不胜寒的境地?或许自己的思维还停留在过去,没能与时代的脉搏保持一致,所以还是需要大量地阅读,时刻保持一颗新鲜的心。

    虽写了二十多年的诗,但依然跋涉在诗的路上,还没有一个让自己歇脚的理由。诗歌的路还很长,我只能坚定地向着远方,负重而行。

    如果给诗歌分一个段的话,我认为四十岁前你可以风花雪月,但过了这个年龄段后,你还去风花雪月,那么就失去写诗的意义了。四十岁后你应当更多的是对生活的感悟,对生活本质的一种把握。写诗灵气是一个方面,更主要的是悟。悟就是悟道,悟出生活的道理,让别人与你感同身受。

为什么要写诗?不管你周围有多少亲人和朋友,但是当你面对工作的压力、病魔的侵袭、无法预知的遭难的时候,作为人的每个个体依然是孤独的。诗歌对我来说就是排遣孤独的一剂良药。诗歌给我带来温度,温暖我的内心。有一天,一只麻雀不知道什么原因,飞到我们单位吃饭的食堂里去了。当我看到它无数次撞击玻璃,想飞出去的时候,我感觉它是那样的无助、那样的愤怒,就像一个落难的人一样。而食堂里面的人,都只顾排队等待吃饭,即使麻雀在人群头顶飞来飞去,谁也没有去担心一只麻雀的命运,去为它做点什么。这种对生命的漠视,事不关已的态度,令我感到心寒。第二天,它还在。我试图去打开窗户,可窗户只能打开一点点缝隙。到了第三天,我再也没看到它,也不知道它到底飞出去没有,到底是死是活。文学存在的意义是能唤醒人们觉醒的心灵,能给人以温暖。诗就像一把悬于头顶的精神之剑,让我时刻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有抗拒灯红酒绿的勇气,保持一颗积极向上向善的心。当我遇到不平的时候,能够喊上一嗓子;当我看到悲伤的时候,能够投去怜悯的目光。

 

     *我对诗歌的理解

     诗歌,是将平凡的生活,日常的琐碎,用温火慢慢熬成质的过程。把平凡的生活咀嚼成诗。

诗歌就是用极其隐喻的方式审视生活的本质,用现实的本质反映生活的况味。

诗歌是春之花朵、夏之骤雨、秋之红叶、冬之雪花,可闻、可知、可感、可触。

在喧嚣的尘世中活出诗意,那么明天的太阳是为你而来的,草尖上的珠露是为你而来的,山腰中的薄雾是为你而来的,霜天的红叶是为你而来的。

    诗人的心应该像雄鹰那般高远,像浮萍那般卑微,可以触摸到天,也可以俯视到地。

诗人就是在平常的沙砾中提炼黄金。诗歌就是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寻诗意,找寻生活的意义。

诗歌是将生活中的杂质,通过心网过滤,留下的纯净,照得见人,看得见美好;诗歌是将生活烩成一锅后,让你尝到酸甜苦辣的味道;诗歌是将干涩的生活嚼出汁来。

中华文明五千年,诗歌就如浩瀚的海洋,我只是其中的一滴水。能够做其中的一滴,我就心满意足了。

    诗歌是人生感悟,要将自己最深切的痛、最强烈的恨、最珍惜的情、最难忘的爱写进去。

我是只萤火虫,发出的光很微弱。哪怕再微弱的光,也要在天地间闪烁。诗歌是为我开启的另一扇门,让这丝微弱的光从里面透出来。

    我就如一粒尘埃,诗歌就是无处不在的风,使这粒尘埃有了起舞的机会。

如果将诗歌比喻成一杯茶的话,清澈的泉水就是意象,叶子就是形式,那么泡出来的茶水就是意境了,它能让你回味无穷,让你品尝出世间各种各样的味道;如果将诗歌比成一枚果实,那么果皮是意象,它是鲜艳夺目的;果肉是内容,它是酸甜苦辣的,是最直接最能体会的;果核是意境,它是坚不可摧的,这部分是精髓,是最终营造的目的。

    诗歌的创作过程,是点燃心灵深处蛰伏已久的那粒火种,激情燃烧的过程。当你进入诗歌状态的时候,你就是个考古者,将储存已入的记忆一层层打开,像发现一个千年的古董,小心易易地拿出擦亮,展示给别人看。

    写诗是一种感觉,有时你拼命想,它就像一条暗河蛰伏在地底,不管如何咆哮汹涌,看都看不到;有时你不用想,它就像一股喷泉,不管你如何控制,压都压不住。

诗歌就像一架钢琴,每个人弹出的音色都会不一样,有的高昂有的悲怆,有的欢快有的沉闷,有的含蓄有的奔放,不可能千人一面,否则不叫新诗。

    诗歌不是叫人去考古,诗歌是写给所有人看的。

    一首好诗,每个人评判的标准不一样。但诗有诗的特质,有深度、有厚度、有硬度,我个人认为一首好诗是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且津津乐道。

    诗歌拒绝平庸、保守,中国诗歌具备自己的独特气质,有五千年的基因,不是混血儿,不是进口货。

    诗歌是灵魂的独唱。即使在深夜,灵魂也会游走在深邃的夜空,去抓落那些寂寥的星星,铺在自己通向天堂的路上。

    诗歌的状态,应该像峡谷深处的一潭泉水,长年不竭,不满不溢,又沉静透明;应该像爬山虎的枝叶,无拘无束,向着天空漫延。

    诗歌一定要“精”,全面提到的托马斯到目前为止,一共才写了二百多首诗,可以说他的每首诗都是精品,每个字都是作者用心血凝成的。诗歌一定要有“新”,就是要有新意。国语大师季羡林先生说过,文章没有新意,就不要去动笔。我们在创作诗歌过程中,就像一列火车在穿越一个又一个隧道,从黑暗处迎接一个接一个的风景,前面也许是高山、也许是海洋、也许是森林、也许是峭壁,给别人产生意外惊喜,那么你就成功了。

    在这个世界上,唯独文字才是永恒的。文字就像天上的星星,或明或暗,但永远在那里闪烁。

    塔尖上的明珠,每个人都想得到,诗人也一样。跳起来去摘,跌下来会很惨;只有脚踏实地,沿着阶梯一步一步向上攀登,你才能摘到那颗明珠。

    最喜欢诗圣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这句诗,大情怀、大格局、大气象被他总结得一语中的。像“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读一遍就留在了心里。现代的诗人也要有这样的胸怀和气势,写出符合时代,打动人心的作品。

    诗观:诗歌,是黑暗中的一线光亮,能够让你感受到黎明前的曙光,离你不是很远;诗歌,是保存在天地间最纯净的一粒火种,不至于让人类的情感出现荒漠。诗歌的真正意义在于,个人的体验是其次,能够让别人读到生活的本质,那才是目的。诗歌是有血有肉的,不是披着一件华丽的外套,褪掉后只剩下一副冰冷的骨架。自然清新不做作,是诗歌的最佳表述方式。

美国诗人惠特曼曾经说过:“每一个民族的最高的凭证,是它自己产生的诗歌。”阿根廷作家、诗人博尔赫斯说:“我写作,不是为了名声,也不是为了特定的读者,我写作,是为了光阴流逝使我心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a9c76c0100slmo.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