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不务正业”的飞机——美国航天飞机鸡肋史

 漫步之心情 2018-11-27

航天飞机又称太空梭或太空穿梭机。它是一种以火箭发动机为动力,垂直起飞、水平降落,可往返于地球表面和近地轨道之间,主体部分可重复使用的载人航天器。

最先提出这一概念的是美国,但在其后几十年的应用中,航天飞机凭本事令美国一次次失望,用实力书写了一部自己的鸡肋史,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最“不务正业”的飞机——美国航天飞机鸡肋史


冷战时代催生的全新概念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美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如日中天的时代,当阿波罗号把宇航员第一次送上月球之后,美国顺理成章地坐上了全球太空竞赛的头把交椅。

但越来越频繁的太空探索活动难免让财大气粗的美国也吃不消——因为用火箭发射载人航空器所用的巨大火箭都是一次性产品,出于对经济的考虑,制造一种新的廉价航空器成为了美国的急迫所需。


最“不务正业”的飞机——美国航天飞机鸡肋史


NASA为说服美国当局发展航天飞机,罗列出一系列航天飞机与此前宇宙飞船相比所不具备的优点:除可以多次往返重复使用外,运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可将至少14.5吨的有效载荷从轨道上运回。

另一方面,航天飞机在冷战期间还代表着更先进的航天技术,是美国继阿波罗登月之后在航天事业上的又一里程碑,成为了担负着在载人航天领域与前苏联分庭抗礼的政治宣传工具。

事故频发暴露缺点成鸡肋

由于具备重复使用的功能,因此航天飞机的技术难度令人咂舌——系统程序设计复杂、零部件损耗率更高、从起飞上升到轨道运行再到返回着陆时的各项参数要求更加严格……航天飞机不知不觉中成了一个“华而不实”的存在。

因为技术难度更高,所以航天飞机的运行风险也随之加大:

“美国总共制造了5架航天飞机,但其中两架都在执行任务的时候发生了解体爆炸,致使14名航天员丧生。”

与飞船等一次性飞行器不同,航天飞机的发动机需要多次使用,随着飞行任务的增加势必会有更多的潜在危险


最“不务正业”的飞机——美国航天飞机鸡肋史


除此之外,原本初衷是为了降低载人航天成本的航天飞机在无形中却成了烧钱的“油老虎”:

“NASA在设计航天飞机时曾预估航天飞机的发射费用大约为每斤100美元,每次发射费用应该不超过600万美元,但在操作过程中却发现事实远非如此,因为航天飞机发射一次居然需要5亿美元,超出了预期的百倍!”

而且飞机返回后还要进行大量费时费力的检修工作,这完全违背了发展航天飞机的初衷,让NASA财政不堪重负,颜面扫地。


最“不务正业”的飞机——美国航天飞机鸡肋史


而且航天飞机的老化速度比预期要快得多,尽管实际执行任务的次数比预期减少了近四分之一,但随着航天飞机的破损和老化加剧,每次的维修费用也水涨船高。

特别是在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坠毁事故发生后,航天飞机每次执行任务前加强检查和维护的费用更是占到了发射总费用的三分之一,航天飞机成为了彻头彻尾的一块“鸡肋”!

尘封历史铭记教训再出发


最“不务正业”的飞机——美国航天飞机鸡肋史


不管美国愿不愿意接受,航天飞机作为一块鸡肋确实已经没有了丝毫用武之地,成为了昨日黄花。如同当年私营民航公司取代美国陆军成为民间运输主力一样,近年来美国航天运输业“私有化”的呼声不断高涨,包括波音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等多家手握各类技术的巨头们纷纷摩拳擦掌企图跟NASA分一杯羹。

此外,一些互联网新贵也对太空发射活动跃跃欲试,并且出巨资打造了自己的火箭和飞船,钢铁侠马斯克就是这其中的主力。


最“不务正业”的飞机——美国航天飞机鸡肋史


事实上随着航空器的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像航天飞机这种依赖人来操作的往返航空器必然终将成为过去式。对于我国而言,如果我们想在这一领域站住脚,甚至跻身世界一流水平,就必须铭记美国人的教训,目光向前看。

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未来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即大力鼓励高新科技产业如人工智能和自动化产业的发展,相信在工业4.0方兴未艾的现在,只要能够把握历史发展的进程,未来世界范围内的航空航天领域,我们一定会拥有更广泛的立足之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