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至 | 这一天,想你的时间最长,梦你的时间最短

 苍南张为民 2018-11-27

编者

近日朋友圈频频晒出连绵不绝的阴雨天气,方觉察是要进入了“梅雨”季节。梅雨,是在每年6、7月份的东南季风带来的太平洋暖湿气流,出现持续天阴有雨的气候现象,由于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称其为“梅雨”,此时段便被称作梅雨季节。 在这充满诗意的名字里,忽又联想到此时也正对应着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借此节气,回顾与展示我的手机随遇拾影。2016年2月开始,历时近一年时间,用 iPhone6s 拍摄了“二十四节气”。使用下面四个APP处理完成。整体效果用方图,用彩色照片、加印与日期、节气文字用不同色彩、字体求变化,拍摄对象以景为主。印章借用书法大家马公愚先生75岁刻制 “ 青松岁久色愈新 ”。


图文组合与原版大异

请方家留言指正

喜欢的请点赞鼓励

请您帮助转发传播




美景养眼

美拍养心

美术养性

美丽养生



00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儿时念的二十四节气歌仍记于脑海。而今读来,大有一种与天地相依,与四时共生之感。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二十四节气正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天文、气象、农事,观察、探索、研究和总结的科技产物。它反映出丰富的民俗文化,农耕文化以及养生智慧。


早在夏商时期二十四节气就己经开始萌生,至战国时期已经初具雏形,随着汉代的大一统,农业生产生活越发的欣欣向荣,西汉初期的时候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与时节已经和今天完全一致,也就是二十四节气歌所包含的内容: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01

立春,  2月3-5日交节。《史记·天官书》记载:「立春日,四时之始也。」一年之计在于春,从这一日起,春天便到来了。


立春的暖是裹挟着寒意的,像是在试探一般,乍暖还寒的感觉,像是一位遮着面纱的美人儿,欲说还休,欲拒还迎。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

             ——南宋·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


古时风俗,每逢立春,剪彩绸为花、蝶、燕等状,插于妇女之鬓,或缀于花枝之下,曰春幡,也名幡胜,彩胜。


这样的天气,还带着冬天的余威,是不适宜农种的。于是,人们在此时有闲情雅致头簪春幡,对镜贴花黄。若还不知春天的到来,只消看看美人儿的发间。


02

雨水,2月18-20日交节。《礼记·月令》有云:「﹝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想来,也只有经历过雨水的滋润,方见得灼灼的桃花儿。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唐·杜甫《春夜喜雨》


最喜杜子美的这首《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没有早一步,没有晚一步,下得正是时候的雨,方是好雨。思绪飘到农耕时代,想必是对那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天吃饭”的农民们而言,这样的雨才更是好雨。雨水为农耕做着充分的准备。


03

惊蛰,3月5-7日交节。最初名为"启蛰"因汉景帝名"启"放避讳,改为"惊蛰"。随着朝代的更替,新的王朝的建立,并无需再避讳"启"字,因此在唐代曾恢复"启蛰",但由于"惊蛰"沿用已久,故今人习惯如此称呼。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唐·韦应物《观田家》


李善注引《吕氏春秋》:「闻春始雷,则蛰虫动矣。」惊蛰是二十四个节气中唯——个用动物的反映来命名的节气。随着昆虫们的苏醒,这片寂静了一冬的土地终于有了生机。昆虫们开始从土壤中出来活动,这意味着地温渐高,土壤解冻,适合耕种的时节到了。每年第一声春雷几时打响,在农民眼里是很重要的。 韦应物的这首《观田家》,便道出了这一点。


04

春分,3月20-22日交节。古时又称为“中分”、“日夜分”、“仲春之月”。《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苏轼诗云“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叫人忍不住猜想,那“春分”可是“春色三分”的“春分”?



05

清明,4月4-6日交节。最早文字记载是西汉刘安的《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的到来,大概在春分之后十五天。


清明,清,清澈洁净,万物水为净,可见此时降雨较多,后世也有诸多古诗可论证。明,明朗明净,在雨水的滋涧下,在春的回归中,清明标志着生机盎然的图景即将呈现在这片生地上。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 杜牧《清明》


这个节气是含着雨的,也因此,它是带着愁的。杜牧这首妇孺皆知的诗句,是对清明时节最好的描述。


清明节的来历有一段悲壮的历史故事清明节由来与绵山介子推的故事有关。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而为一。因此,清明节用来纪念祖先,扫墓寄以哀思。



同时,这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如插柳,拔河、踢足球、打马球、放风筝、荡秋千、斗鸡等。


06

谷雨,4月19-21日交节 。《逸周书·周月》记载:「春三月中气:雨水、春分、谷雨。」


谷雨,名称源自"雨生百谷"之说,可见在先民的思维中,降水量决定着谷物的生长,决定着万物的繁衍,决定着一年的收成。

雨量充足而及时,农作物就能茁壮生长。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这个时候,冬小麦进入孕穗抽穗期,养蚕进入关键时刻,茶农忙于采摘、加工茶叶。于是相关的习俗就形成了:灭虫杀蝎、敬祭仓颉、赏花品茶等。


07

立夏,5月5-7日交节。从这个节气开始,也就进入了夏季。《礼记·月令》:「﹝孟夏之月﹞立夏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夏于南郊。还反,行赏,封诸侯,庆赐遂行,无不欣说。」


古代非常重视立夏的礼俗。在立夏这一天,帝王要率领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举行迎夏仪式,并祭祀炎帝和祝融。君臣一律穿红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以表达对丰收的祈求和美好愿望。


08

小满,5月20-22日交节。宋马永卿《懒真子》卷二:「小满,四月中,谓麦之气至此方小满而未熟也。」麦子还未饱满成熟,因此成为小满。这一“小”字,来形容“满”之“未满”。


这一节气,也蕴含着人生哲理。小满者,满而不损也,满而不盈也,满而不溢也。中国传统儒家中庸之道,忌讳“太满”“大满”,有“满招损、谦受益”“物极必反”之说。因此在二十四节气的命名上有一个独特的现象,有小暑必有大暑,有小雪必有大雪,有小寒必有大寒,有小满却独缺大满。人生小满,足矣。



09

芒种,6月5-7日交节。《说郛》卷九引宋马永卿《懒真子录》:「所谓芒种五月节者,谓麦至是而始可收,稻过是而不可种。」"芒"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己经成熟,将要收割;"种"指乘、稷等夏播作物正值最忙的播种时节。同时芒种谐音"忙种",这个名称将农家忙碌的身影跃然在我们的脑中。


《 红楼梦》 记载芒种时节有祭饯花神的习俗,

芒种之后,众花掉落,花神退位,人们要隆重地为她饯行。“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葬花吟》 也表达出人们对自然的亲爱和对生命的重视。 如今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人们已熟练掌握花草树木的种植方法,很少有人再去祭拜神仙,但这样的祭祀活动所传达的是人们对美好的向往,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审美观的呼唤。


这样一个节气,对于现代人来说,也该是勤奋读书,工作的时候。只有先付出,假以时日,才能有所收获。


10

夏至,6月21-22日交节。夏至日是我国最早确立的节日。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国放假一天,回家与亲人团聚畅饮。


"夏秋之交,稻向未熟,先取其稚穗,扁而瞭之,致馈于亲厚,谓之尝新"。夏至前后,我国南方许多地区夏季作物己开始成熟,早种的瓜果蔬菜等也可采收,樓桃之类的水果也开始上市。为了预祝丰收,我国很多地区农村的汉族和少数民族有在立夏前后尝新的习俗,有的少数民族称为“尝新节”或"新米节"。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养生论》认为夏季“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心静自然凉”就是夏季养生法中的精神调养。


11

小暑7月6-8日交节。“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节气的到来,意味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夏季,也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


“六月六”相传是龙宫晒龙袍的日子。因为这一天,差不多是在小暑的前夕,为一年中气温最高、日照时间最长、阳光辐射最强的日子,所以家家户户多会不约而同地选择这一天“晒伏”,就是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阳光的暴晒,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


12

大暑,7月22-24日交节。《说文》曰: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大暑,六月中解见小暑。小暑和大暑是一年之中最炎热的季节,这里的命名是由其暑热程度而来。


三伏天气,如何避暑呢?汪曾祺曾在文章中提及吃西瓜,可谓避暑良方:“西瓜以绳络悬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喀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从前的日子过得慢,吃西瓜也要等很久,而就在这等待中,竟生出了几分诗意。

13

立秋8月7-9日交节。农耕时期,立秋尤为重要,是棉花保伏桃、抓秋桃的重要时期。


“棉花立了秋,高矮一齐揪”,除对长势较差的田块补施一次速效肥外,打顶、整枝、去老叶、抹赘芽等要及时跟上,以减少烂铃、落铃,促进正常成熟吐絮。茶园秋耕要尽快进行,农谚说“七挖金,八挖银”,秋挖可以消灭杂草,疏松土壤,提高保水蓄水能力,若再结合施肥,可使秋梢长得更好。

14

处暑,8月22-24日交节。《月令韦十二候集解》:"处暑,毛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为"出"之意,处暑即为"化暑"炎热的暑季离开之意,第二句"暑气至此止",表明"处"还有终止结束之意,处暑是立秋么后的第一个节气,随着夏季的结束,秋天的到来,炎热也随之离开。


关于处暑的谚语也不少。"处暑后十八盆汤。"处暑过后还会再热十八天。"处暑若还天不雨,纵然结实也难收。"处暑要是还不下雨,之前的工作将会徒劳,旱溃保收。


15

白露,9月7-9日交节。《月令屯十二候集解》中记载:"白露,八月节。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诗经·蒹葭》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可见此白露时节气温下降。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然而凝结在地面或者物体表面的露水经过清晨两光的反射,看上去仿佛白色,故而取"白"字来形容秋露,巧此此节气命名为"白露"。


16

秋分,9月22-24日交节。《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记载:“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分”为“半”之意。



有个成语叫“平分秋色”其意是指二者不分伯仲,难分高下。这也正与秋分这一节气一般,昼夜平均,寒暑相平。


17

寒露,10月8-9日交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寒露:“露,气寒冷将凝结也。”说的就是此时天气转凉,露水变冷生寒,提醒人保暖。“露寒而冷,将欲凝结,故名寒露。”寒露,是露水经秋由露白到露寒,是秋的推进和深入,坦生在天地间浴阳沐露的万物都在无所辜负地向纵深生长和成熟,并一起做着对时令对光阴的响应与印证 。


寒露时节,多有几日小阳春天气,被称作“桂花蒸”。果然桂花已开出暗香。最喜欢李清照的桂花好意:情疏迹远只留香,自是花中第一流。


《红楼梦》中宝玉挨打后得母亲送“木樨清露”,木樨即桂花,又是桂花又是清露的,这宝贝当是寒露时做成的吧。


18

霜降,10月23-24日交节。《周书》记曰:“霜降之日,豺乃祭兽。”霜降之日,豺狼到树林深处,将猎捕来的野兽美味摆放好,然后对天长嚎。据说这是豺狼的祭祀,在祈求神明宽恕它的弱肉强食。这也让霜降更多一份温情。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泪》


失意的才子张继,曾写下了著名的《枫桥夜泊》,没有依靠取得功名而名垂青史的他,失意之时写下,却因此而得名。失意的夜晚,独自无眠的诗人,察觉到了深秋的霜重,整首诗歌充:满了净人无处安放的调怅。


19

立冬,11月7-8日交节。立冬,即时序进入冬令。《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入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冬藏伊始。休养生息,是为生命真谛。

史有拜冬风俗,东汉《四民月令》:“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宋代人们着新衣往来庆贺。《清嘉录》:“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安泰的情境,祥和的盛世清平。


24

小雪,11月22-23日交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小雪:“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群芳谱》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这时的雪,要么是半冰半融落地即化的“湿雪”,要么是雨雪同降的“雨夹雪”,要么是冰粒米样的“米雪”,可惜已很难适时呈现。


在南方某些地方 ,还有农历十月吃糍粑的习俗。 古时,糍粑是 南方地区传统的节日祭品,最早是 农民用来祭牛神的供品 。有俗语 “十月朝,糍粑碌碌烧 ”,就是指的祭祀事件。


21

大雪,12月6-8日交节。相较于小的“小”与“薄”,大雪则若“柳絮因风起”了。


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巧笠翁,独钓寒江雪。"整首诗歌寂静无声,简短二十宁描述。幽静寒冷的画面,诗人独自垂钓的场景,如在眼前。


"大雪纷纷兆丰年",积雪对作物来说有保温的作用,免受寒流侵袭,为冬季作用形成了良好的越冬环境。积雪融化后又増加了王地的含水量,雪中氮化物的含量丰富,有一定的肥田作用,所以有"今年麦盖层被,来年枕着慢头睡"之说。


22

冬至,12月21-23日交节。中国古代还以十二辰的顺序来纪年,规定有冬至的月为 “子月”,是十二地支序的首位。周朝当时已采用地支记月,冬至所在的月份为子月,即现今农历的十一月。在周代,冬至所在的月份也被称为 “建子之月”。周历把冬至视为正月的历史,所以它常被当作真正的年周期之始。

在民间,冬至一直都有小年的别称。这一天人们会吃“冬至面”。谚语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用象征从冬至日起,夜晚渐短,白昼渐长。


23

小寒,1月5-7日交节。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介绍小寒时称:“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


小寒严寒程度不言而喻,有各地此类的谚语可做佐证。如华北一带"小寒大寒,滴水成冰",江南一带"小寒大寒,冷成冰团"。小寒虽说寒冷,但中华大地不尽相同。河北"小寒暖,立春雪",广西"小寒不寒寒大寒",湖南地区"小寒不寒,清明泥潭",有的年份小寒不是很冷,这往往预示大寒要冷。

24

大寒,1月20-21日交节。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孝经纬》记载:“小寒后十五日,斗指丑,为大寒,至此凛例极也。”以“凛例”二字来形容大寒,并以“极”表示程度,可见风之猛,雪之大,冰之厚,温之低。作为反映温度变化的节气,“大寒”一词,最简单,最直白,也最明确。


"大寒勿会死,立春酷辟跳。"大寒不冷的话,到了春天会冷的直跳脚。各地农人还会根据大寒气候来预测粮食丰歉情况,做好新一年的农事安排。“大寒有雪,转年碗里都是白米饭。""小寒大寒,就要过年;杀猪宰羊,皆大欢喜"。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就是大寒,过了大寒又立春,即将迎来新一年的节气轮回。


历数这二十四节气,忽联念及宋朝无门慧开禅师所作一首颇有禅意的诗句'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古人认为时间的流逝,季节的转变,天与地的变化都有上天作为主宰,年年岁岁一切都是轮回,因此我们要懂得顺应天时。那,且去欣赏这天地赐予我们的百花与月,凉风和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