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露天电影

 金兑个人图书馆 2018-11-27

露天电影

 

孙 锐

 

 

  不久前的一个傍晚,我去和悦花园社区找一个同事,途经社区广场,看到区文广局正为居民免费放映大型纪录片。影片内容丰富,画面清晰,效果特好。这让我想起了儿时在老家大队部门口看露天电影的情景。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社员们面朝黄土背朝天,从春忙到冬,一年累到头,精神生活除了在家收听“电匣子”外,就数看电影最热闹了。当然,最高兴的还是我们这群顽皮的孩子。每次村里放电影,小伙伴们都兴奋极了,奔走相告。忙农活儿的社员早早收工,回家吃过晚饭便直奔场地;许多心急的孩子顾不上吃饭,搬着板凳匆匆赶来。场地上已经竖好支架,上面挂着一块长方形的银幕,露天影院即刻生成。

  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将板凳摆在前面,还有的搬来石块砖头占地儿。为了占到好地盘,你争我抢,互不相让。相比之下,大人们稳稳当当、不争不抢。来得早的,站在我们的后面;来得晚的,搬条长板凳站在最后边。如果看到邻村的朋友、亲戚,大人们会主动让出好位置,以尽地主之谊。

  当放映机均匀、温暖的“咔咔”声响起,一道明亮的光束打到银幕上出现字幕时,吵吵嚷嚷的场地一下子就安静了下来。尤其当银幕上突然呈现带有“八一”字样的五角星光芒四射,威武雄壮、激昂嘹亮的解放军进行曲飘然而来时,我们这帮小观众就情不自禁鼓起掌来,因为这预示今天放映的是战斗片。在我的记忆中,那时放映的战斗片有《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狼牙山五壮士》《英雄儿女》和《铁道游击队》等。儿童片有《红孩子》《鸡毛信》《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等。样板戏有《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

  影片放映时,别看观众不少,现场秩序却非常好。只有影片中人物的独白、对话、枪炮声以及影片中的乐曲声。大家都沉浸在跌宕起伏的剧情里,一会儿流泪,一会儿惊喜。我记得,在看《卖花姑娘》时,就有很多观众伤心地哭了。

  当银幕上出现再见时,观众有的呼妻唤儿,有的打着哈欠纷纷离“座”。我们还嫌不过瘾,就跑到放映员跟前打听明晚在哪村放映,当听说邻村还放时,我们就会约定三五成群赶去。那时的我们只要能看到电影,跑得再远也不觉得累。看完电影已是深夜,在回家的路上,我们兴奋地议论着电影里的情节或某个演员的扮相。

  有的影片多次上演,经典台词便成了我们的语言。当有人遇到困难丧失信心时,好朋友就劝:“牛奶会有的,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出自《列宁在十月》);有时看着电影,银幕上说上句,我们闭着眼睛说下句。银幕上的汤司令说:“高!”我们就接:“实在是高!”(出自《地道战》);银幕上的李玉和唱:“狱警传”,我们就接唱:“似狼嚎”(出自《红灯记》)。

  我们最爱模仿战斗片里的故事情节,玩打仗游戏。头顶戴上用柳条编成的帽圈儿,手握用木头刻成的盒子枪,在茂密的树林或火红的高粱地里,活跃着我们矫健的身影,回荡着我们高昂的呐喊声:“追呀……”“缴枪不杀……”或手握一根木棍,站在高处冲大家喊:“向我开炮!”我们玩得那样投入,那样尽兴!就这样,爱国主义的信念通过露天电影这一途径,潜移默化地融化到我们的血液中,落实到我们的言行上,健全了我们的人格,让我们茁壮成长。

  今天,随着电视和网络的普及,人们的精神生活丰富多彩。露天电影的时代已远去,但作为尘封在那个年代的美好回忆,露天电影是我内心深处难忘的快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