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因理念不同展开笔墨论战,刘海粟、徐悲鸿作品罕见“同台”亮相

 范范lucky66 2018-11-27

“从东方到巴黎——中国留法艺术家百年开拓与交流展”9月13日在刘海粟美术馆亮相。展览通过两代留法艺术家的作品、历史和生活线索,展现百年来中法艺术之间的传承与开拓、交流与发展。其中,徐悲鸿与徐志摩“美展汇刊论战”期间喝酒解闷、席地创作的《自序》书法等为首次亮相。

此次展览通过截取中国艺术家留法百年历史的两端,构成两个主题单元:“跨越东西方”和“留法青年艺术家作品展”。每个主题单元分别选择了8位前辈艺术家和8位正在法国留学或毕业不久的年轻艺术家,创新视觉呈现。

1929年上海全国首次美展特刊

展开剩余85%

“跨越东西方”部分采用作品加文献的展现方式,围绕刘海粟、林风眠、徐悲鸿、潘玉良、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程抱一这八位艺术大师展开,完整呈现前辈艺术家们在中法多元文化背景下探索艺术之路的历程。展览中方策展人、刘海粟美术馆副馆长靳文艺介绍,留法艺术家历史由来已久。一个世纪以前,缘起于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意识的觉醒,无数中华学子为寻济世救民的真理和知识,漂洋过海求学远方。世纪之交的巴黎作为世界文化艺术的中心,成为中国艺术学子的心仪之选。从常玉、林风眠、徐悲鸿、潘玉良到后来前往游学的刘海粟,一批批艺术留学生或艺术家,带着复兴中国艺术的理想和使命上路,回国后,他们热情地投身到改良社会的浪潮中,用西方美术改良中国绘画,为中国艺术奠基立柱。

17.07.67,赵无极,55x43cm,1968

春江花月夜,程抱一,29X48cm,书法,宣纸,1985

不过,刘海粟、林风眠、徐悲鸿、潘玉良在法国接受了不同的艺术思想,选择了不同的艺术改造之路,其间有论争也有分歧。展览法方策展人崔保中介绍,在当时的法国也流行先用线条、透视再来填色以及直接用色的两条线,徐志摩取了前者,林风眠、刘海粟取了后者。所以徐志摩强调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林风眠、刘海粟则推崇塞尚、马蒂斯等。

刘海粟与巴黎美院院长贝纳尔合影

在此次展览中,除了展示他们不同的绘画风貌外,也有体现其理念纷争的文献。比如徐悲鸿创作于1929年的书法《自序》,当时他刚刚辞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在任职期间,由于他极力推行以西方写实主义改造中国画的主张,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抵制。与此同时,在蔡元培和刘海粟的组织策划下,第一次全国美展在上海举办。徐悲鸿本来应邀受聘为美展总务委员,但因艺术理念不同,最终拒绝参展,并致函《美展》会刊,针对西方主流艺术的评价与主编徐志摩展开论战。徐悲鸿在《美展汇刊》上连续发表《惑》《惑之不解》,徐志摩发表了《我也惑》等文字,李毅士则代表刘海粟发言《我不惑》,表达各自的观点和交锋。此次展出的《自序》表达了他对艺术、同行的态度和心声,是他难得的行书作品。这也是两位改写中国美术教育史、艺术史的教育家、艺术大师刘海粟和徐悲鸿第一次同台展览。

徐悲鸿在巴黎留学期间的合影

到了上世纪40年代,赵无极、朱德群、程抱一、吴冠中等留学生已经没有那么强的家国使命感,他们更多考虑的是中西方艺术如何融合,以艺术创作达到深层的中西“合璧共生”。这些留法艺术家通过个体经验实现在中西不同语言、艺术、哲学、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相遇与碰撞,最终超越彼此的限制,突破到两种文化之上的更高层次。赵无极的第一幅水墨作品也是首次展出。

1997年朱德群入选“法兰西院士”时在其作品前拍摄的照片

“留法青年艺术家作品展”由傅斯特、陈庆、马兰珂、杨晨、张立宇、马仲怡、庞凡、田德熙这八位年轻留法艺术家构成,通过他们所运用的装置、影像、行为、摄影、蓝晒、新媒体互动、油画、涂鸦等创作媒介,切面解读世界艺术之都巴黎的当代艺术观状及中国留学生的生活创作时态。这些艺术家在全球化的大背景和差异性下突破自我,寻找创作新路。相比前代留法艺术家,他们的中国特征并不那么明显。但崔保中认为,他们的作品中仍能看到中国的诗性表达。“想去法国留学的人可以来看看这个展览,这些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所呈现的是法国艺术流行的样式,它们并非传统的国油版雕,而是开放的,表达内心的理念。”

展览至9月26日结束。

题图说明:30年代,留法华人艺术家协会成员在常书鸿家中合影。

题图来源:刘海粟美术馆栏目主编:李君娜图片编辑:曹立媛

作者:钟菡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