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蘖,俗称分杈,是从小麦叶腋中由芽长成的分枝。冬小麦整个生育期中,有两次分蘖盛期。第一次分蘖盛期在冬前,分蘖数量能占总分蘖数量70%-80%左右。第二次分蘖盛期在第二年小麦返青至起身这段时间内,分蘖数量能占总分蘖数量的20%-30%左右。小麦分蘖是由下至上依次逐个长出来的。小麦主茎长出第四片叶时,主茎第一叶片的叶腋部位就会长出第一个分蘖;当小麦主茎长出第五叶片时,第二叶片叶腋部位开始长出第二个分蘖;当主茎长出第六片叶时,第三叶片叶腋部位开始长出第三个分蘖,同时第一分蘖开始长出第一个二级孽,以此类推。当然,这种样的分蘖情况只是理论值,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受到气候、栽培技术等条件的影响,并不一定每个叶腋部位都能够长出分蘖。小麦的分蘖,有的能够长出麦穗,从而为产量做出贡献,这样的分蘖叫做有效孽;有的分蘖会逐渐枯萎,并不能长出麦穗,这样的分蘖叫做无效蘖。能够长成麦穗的有效孽与分蘖总数量的比值就叫做成穗率。一般情况下,小麦在越冬前的分蘖成穗率比较高;而第二年春季的分蘖成穗率往往比较低。在良好的栽培条件下,小麦分蘖的成穗率能够达到50%—60%以上。但很多情况下,由于栽培不科学,成穗率却只在30%-40%左右,甚至只有20%左右。所以呀,如何采取措施,促使小麦形成冬前壮苗,进行分蘖,并形成壮蘖,十分重要。在黄淮海冬小麦主要种植区,一般在冬前每株小麦能够长出6-7片叶,并能够长出2-3个分蘖,就基本达到冬前壮苗的标准了,这样的苗情是利于小麦丰产的。 当土壤相对含水量在70%—80% 这个范围内的条件下,最适宜小麦分蘖。 如何判断土壤相对含水量是否达到80%了呢?这里告诉大家一个简便的测定方法,可以用手抓把土,如果稍微用力能够攥成团,站立松手后,土团落地能够散开就可以了。充足的氮、磷营养元素供应和合理的氮磷比例搭配,也能够促进小麦的分蘖。有试验结果表明,每生产 100 公斤小麦大约需吸收氮 2.5 公斤,五氧化二磷0.5 公斤,建议农民朋友施用小麦底肥的氮磷比例为1:1.1~1.5。 播种过早,常常会导致麦苗旺长,过度的消耗养分,不仅不利于分蘖,也不利于安全越冬。播种过晚,常常会由于积温不够,麦苗叶数少,导致分蘖减少。小麦出苗后直至越冬前,每长出一片叶需要70-80摄氏度的累计温度,如果按照麦苗主茎能够长出7片叶,0摄氏度以上的累计温度要达到490-565摄氏度。另外呀,最适宜小麦分蘖的气温为13-18摄氏度。当气温在2-4摄氏度时,分蘖就会非常缓慢;低于2摄氏度时就会停止分蘖。当气温高于18摄氏度时,分蘖同样也会受到抑制。 如果播种深度过浅,当分蘖节入土小于2厘米时,小麦不仅在冬前很难进行分蘖,而且还容易导致在越冬期间分蘖节干枯,影响第二年春季分蘖。如果播种深度过深,就会造成小麦根茎过度延长,消耗大量养分,这样的麦苗往往长势比较弱,也不利于小麦分蘖,及时分蘖也不利于长成壮蘖,进而影响成穗。有试验结果表明,当播种深度达到5厘米时,分蘖就会受到影响;当播种深度超过7厘米时,就很难分蘖或者分蘖很少。一般来讲,冬小麦的播种深度要掌握在4-5厘米,这样的播种深度,不仅利于麦苗生长、分蘖,而且还容易长成壮蘖,进而提高成穗率。 利于小麦高产的亩穗数一般是每亩45万穗左右。这就要求每亩基本苗数量要达到20万株左右,这样的密度既能够利于分蘖,又利于成穗丰产。一般情况下,每亩用种量达到12公斤左右就可以了。 小麦的分蘖,具有两级分化的特性。两级分化主要在起身到拔节和拔节到抽穗前后这两个时期出现。在这两个时期内,一般主茎和健壮的分蘖就会长出麦穗,而一些比较小的分蘖或者是中等分蘖往往表现出了两级分化的特性。所谓两级分户,也就是说,在水肥条件好的情况下,这些小的或中等的分蘖成穗的比例就会提高;但是如果水肥条件比较差,往往这些分蘖就会大量死亡,成穗的比例就会降低。所以呀,在生产上一定要注重培育冬前壮苗,从而利于形成壮蘖。对于冬前长出的一些中等,或者是比较弱小的分蘖,可以利用分蘖两极分化的特性,进行调控,从而提高成穗率。一般情况下,在小麦起身期和拔节期要及时进行浇水,对于地力条件中等或比较差的,还要进行追肥。在拔节期浇水的同时,对于中等偏上费力的地块,可以每亩追施尿素15公斤,;对于中等偏下肥力的地块,可以每亩追施尿素20 公斤,从而促进小孽或中等蘖的生长,提高成穗率。 在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安徽等省,冬前日平均气温达到0℃时小麦进入越冬期,这时冬性和半冬性品种的主茎叶龄为6叶和6叶1心为壮苗,达到8叶时为旺苗。适宜小麦分蘖的温度是13-18℃,高于18℃时分蘖发生受抑制,低于2℃时分蘖停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