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学之理论的唯心和实践的唯物

 岐黄道心 2018-11-27

IMG_20180214_071313.jpg


《传习录》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中学政治、历史等课本,将王阳明心学定义成为主观唯心主义,依据源于“心外无理,心外无事”,还有上面这段“岩中花树”的故事。

更有近现代哲学学者对此评价,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等“阳明则以为天地万物皆在吾人心中”,把王阳明哲学规定为只有“一世界”的“唯心论”。《中国哲学史新编》,王阳明“所说的心是个体的心……不承认有公共世界,就是主观唯心主义”“天地万物”在“个体的心”之中立论,由此把王阳明哲学界定为主观唯心论。

张岱年认为“所知之物,不被知之时,便不存在”,“阳明谓一切惟心,以存在即受知为理由”,“一切皆在心中,无心便无一切;个人的心知没有了,其宇宙亦即消逝。在阳明,颇有承认人人各有其各自的宇宙之倾向,他常是从知识的能所关系立论。他的学说,可以说接近于西方的主观唯心论”。

20世纪50—80年代,我国哲学界的主导性观点是以主客二分思维方式诠释“南镇看花”及“心外无物”。《中国思想通史》认为!“王阳明否认有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而认为一切都存在于‘心’中,‘我’不见‘此花’时,它是死灭的,只是当‘我’看它时,它才呈现出颜色。’这里把“物”界说为“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把“寂”界说为“死灭”,认为王阳明哲学由唯心主义而导致唯我主义。

诸多哲学专业和中学思想政治教科书,也大都引用“岩中花树”来证成王阳明的主观唯心论。如任继愈认为,“王守仁则从感觉证明花树不能存在于人的心外’(任继愈主编,第307页);萧萋父、李锦全主编的《中国哲学史》分析“意之所在便是物”,认为王阳明沿着从内到外、从心到物的路径而夸大“心”的能动作用。

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所编《中国哲学史》认为:“王守仁不但断言‘心外无理’,而且说‘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否认客观世界的存在”,“他企图从人们认识事物的存在必须通过感觉来论证事物的存在依靠于感觉”。(《中国哲学史》,2003年,第325页)

 

从上可以得出,这些学者在讨论学术,是在没有完整地领会“阳明心学”的实质,仅用个人意识中的概念去套阳明心学中的概念片断,断章取义而下的定论。

“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讲述的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但它们的关系不是存在的关系,而是思维的关系,存在是实在的,思维是本体的。

客观整体的存在对于中国传统的思想来说本身就是前提条件,在主流各家中,他们不会去谈宇宙万物是否是客观存在的,因为这些前提是不用讨论的实在,“子不语怪力乱神”“拘于鬼神者不可语言至德”等等。

但上述定义阳明心学为主观唯心主义论的学者们却套用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用西式的哲学理论来演绎中国传统思想的是非,用理论思维来解释现实事物,其实质才是主观的,唯心主义论。

中国文字存在的不同的文字,有不同的概念,这种象形文字的表达方式更不能等于与西方表音文字。文字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必须完整地领会作者的意图,才能确定文字的真实概念与涵义,它不能是文字上的逻辑,而是文字表述涵义上区别。

“我思故我在”,前一个“我”与后一个“我”的概念就不相同。前者是现实的存在,后者仅是意识的存在。逻辑上,“我不思我不在”是成立了,但现实是“我不思我仍在”。这里的后一“我”,却是物质的存在。前一个“我”仍是现实的整体。这就是同一词有不同的概念。同理“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同样是现实存在与思维存在的关系的意义。

心学之花既无否定花的存在,也无夸大意识的决定作用,仅是思考意识与花的观察与被观察的关系课题,并不是二者存在的课题,混淆了存在与思考的不同概念。观察是人的主体实践,存在是客体概念,而不是理论的定义,更不是玩弄文字的逻辑关系。

对于王阳明先生的功业来说,为其思想理念的践行,如果真以意识决定物质,存在若是由自我认为存在的话,又如何能在纷繁复杂的战争中保持常胜。而他所以能保持常胜的原因不过于能准确地分析客观现实作战的各种因素天时、地利与人和,从而推演出可能产生的变化,掌握与操控的完整客观条件进行指挥而立于不败之地,正是用心学理念正确地去除了意识对物质的主观感觉,保持了客观存在的事物的整体,并展开分析与联系。不是凭主观臆断来决定指挥的纸上谈兵,这就是实践者与理论者的差别,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而不是夸夸奇谈亦或诡辩式的论战。

因此岩中花树等不是唯心主义的,反而学者用自我的认识概念对他人学说的错误定义,用个体的意识定义外在的事物,是实践唯心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