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晏殊《踏莎行·祖席离歌》赏析

 江山携手 2018-11-27
《踏莎行》晏殊

祖席离歌,长亭别宴。香尘已隔犹回面。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转。
画阁魂消,高楼目断。斜阳只送平波远,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送行之作,自要景真情足,方能感人。此词写饯别,写依依相送,写别后怀思,都是情景逼真,含蕴无尽。如一幅丹青妙手绘就的春江送别图,令读者置身期间,真切的感受到作者的缱绻深情。
“祖席离歌,长亭别宴。香尘已隔犹回面。”这首词前三句是说,长亭践行的歌宴酒席,终于散了,美人已经登船,犹回首凝眸,依依不舍。
开头两句,写在践行的酒席上依依惜别。古人出行时祭祀路神,因称饯别宴会为“祖席”。“长亭”为送别之地。“离歌”与“别宴”同属一事,而“别宴”又与“祖席”意同。所以不惮反复言之,是为了强调送别的场面。“香尘已隔犹回面”,写刚分手时的情景。落花满地,尘土也带有芬芳的气息,已隔着漠漠香尘,彼此还一再含情回顾。“回面”,词中没有点明是送别的那一方,读者自可想见两方都缱绻缠绵,不忍别去。此句承上启下。
“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转。”上片的后两句是说,送行人的马隔着树林嘶叫;出行的人已乘船顺流而下,渐行渐远,终于随着江流的曲折而隐没不见了。
四、五句从送者与行者分别写来,两相对照,令人尤难为怀。尽管在频频回望对方,总有不能再看到的时候。一个小小的树林子,隔断了人的视线,那马儿也像了解送者的心意,仰首长嘶。出行的人船儿渐行渐远。马嘶、棹转,侧面衬托出别情之深。“依波转”三字,便开发出下片更为深远的思路。
“画阁魂消,高楼目断。斜阳只送平波远。”下片前三句是说,登上画阁,凭倚高楼。唯见江波映照着落日的余晖,伸展向遥远的天边。
换头两句,写居人登上画阁,不禁黯然魂销,凭倚高楼,独自含愁极望。似是平平接来,无甚深意,其目的是为了突出“斜阳只送平波远”一句。此意虽从行人句生出,若解作去棹已依波转,故必登楼以望,则未免粘滞了。居人登楼,只是惘惘离怀,有所不甘,聊以慰情罢了,并不是为了继续目送行舟。在时间上,下片与上片亦不一定紧密衔接,登楼极目,只是别后的情事,遥念行人,无时能已。句中“只送”二字,怨极恨极而又无可奈何。
“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收两句是说,这离愁啊,无穷无尽,绕遍了天涯地角。
写别后的思量,自上句“平波远”三字化出。作者让词中抒情主人公放纵自己的想象,让此情随波而去,绕遍天涯。由眼前的渺渺平波,引出无穷无尽的离愁,意境本已深远,再以“天涯地角”补足之,则相思相望之情,更是无时无处不在了。

附录《踏莎行》晏殊
祖席离歌,长亭别宴。香尘已隔犹回面。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转。
画阁魂消,高楼目断。斜阳只送平波远。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注释

⑴踏莎(suō)行:词牌名,又名“喜朝天”“柳长春”“踏雪行”“平阳兴”“踏云行”“潇潇雨”等。双调小令,《张子野词》入“中吕宫”。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三仄韵。四言双起,例用对偶。

⑵祖席:古代出行时祭祀路神叫“祖”。后来称设宴饯别的所在为“祖席”。

⑶长亭:旅途中的驿站,为送别之地。

⑷香尘:地上落花很多,尘土都带有香气,因称香尘。

⑸棹:同“櫂”,划船的桨。长的叫櫂,短的叫楫。这里指船。

⑹两句是说“居人”在楼阁之上遥念“”行人。

⑺寻思:不断思索。两句是说从连接到天边的水波,引出无边无际的离愁,而有“思绕天涯”的感觉。

译文
  长亭饯行的歌宴酒席,终于散了,美人已经登船,犹回首凝眸,依依不舍。送行人上马目送他离去,马儿声声嘶鸣,似在代他千万遍呼唤。船儿顺流而下,渐行渐远,只有离愁别恨,在送行人心中生生无已。
  登上画阁,更上高楼,为的是再见帆影。可是,望尽天际,只见斜阳一道,平波流水,远与天际,哪有船帆的影子!这一刻,真个是肠断魂销!他止不住要把满怀离痛别恨向天地倾诉,遍天地间也装不下这无穷无尽的愁恨相思意。
名家点评

王世贞艺苑卮言》称此词“斜阳只送平波远”句:“淡语之有致者。”

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中称赞这首词:“足抵一篇《别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