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对【刘心武续红楼梦】的几点看法

 红色相思雨 2018-11-27

    【刘心武续红楼梦】有是一部关于红楼梦的续作。几年前就爆料刘心武打算接续红楼梦,续书原计划今年四月份面市,3月9号就开始在当当网首发。计划分别在3月19号和26号在中关村图书大厦和西单图书大厦签名售书。毫无疑问,在红学界和文化界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我对【刘心武续红楼梦】的几点看法

刘心武签售新书现场


    刘之前称续红楼梦是“蓄谋已久”。认为前人对《红楼梦》的续书都是随意发挥,显然不符合曹雪芹原意,而自己则是“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作为民间红学家的刘心武对《红楼梦》的研究倾向于“探佚学”。在百家讲坛上,刘心武将红楼梦主要在于“揭秘”,揭秘《红楼梦》,揭秘“秦可卿”,独创了红学探佚学分支——秦学。无论是他的《红楼望月》,还是《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等都体现了这一点。刘想完成续书来致敬曹雪芹,殊不知这是一项项极艰巨而且根本是完成不了的任务。

 

    甚至刘的续书尚未与读者见面之前,大多数人都开始妄加贬斥,在媒体上出现最多的看法就是“狗尾续貂”。与作者同时代的高鹗续的后四十回尚且不尽人意,遭到批评,况且处在当代的刘心武呢?自《红楼梦》诞生以来,续书不计其数,流传下来的只有几十种。现在市场上的通行本却仍以程甲本为底本,这个“貂尾”渐渐地成为了“狗尾”的一部分。其他的续书能不能算是“貂尾”还是个问题呢!这样想来,称刘的续书为“狗尾续貂”似乎有点抬高的意味。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目前谁都不敢说解得了《红楼梦》的味,红学泰斗周汝昌也只能自谦地说“稍解其中味”。刘心武的续红楼梦则属于不打自招地认为解得了“其中味”。要不然,你怎么能够,怎么敢去续这个在艺术巅峰上高不可企的文学巨著呢?我翻开《刘心武续红楼梦》看了几回,其实刘续红楼最大的目的就是揭露原著背后以及丢失那部分的具体故事,并没延续原著的那个“味”,也没解开那个“味”,可以说是“索然无味”。

 

我对【刘心武续红楼梦】的几点看法

刘心武续红楼梦

    有人认为刘的续书在艺术上达不到高鹗的水平。谁把刘心武抬得那么高干嘛?高鹗的续书就让人高不可及了,刘达不到那是意料之中,也是必然。大凡有些名著之后产生些续书,它们大都赶不上原著。除了《红楼梦》,《水浒传》也有很多续书,但这些续书哪一部能真正地风行起来的?可以与高鹗的续书对比评评,但不能拿这种观点去攻击人家刘心武了,毕竟也是人家花了几十年心血研究的成果。

 

    对红楼梦的续书,无论谁续都是“续貂”,甚至连貂都不是,最多称得上是“草尾巴”罢了。年代不同,当代的人续红楼,可以说是骇人听闻了。有位红学家对于续书的看法是:与曹雪芹生活的年代不同,所处的社会形态不同,思维方式当然也会有差异,况且个人修养很难或者根本达不到曹雪芹的那个境界。书中明确地写道:“……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况且写的又是人家是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呢。总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历)都不相同,那怎么去续这本书?只要一个条件变了,那续的书就不符合作者原意,况且现在一切都在不断地变,距离曹雪芹越来越远。与他同时代的高鹗续的就不符合曹雪芹原意,这只能说后几十回永远是个谜了,它是文学界的断臂的维纳斯。

 

    刘的续书首先从语言上来说, 读起来“无甚味道”,虽然作者说过竭力模仿曹雪芹的文学语言,在语法上是做到了。乍读起来,确像是古典式的文白语言。再往下读去,就有点不对劲了。如邯郸学步,不文不白,丢掉了原著语言所透露出来的特有的韵味和形象上的美感。《红楼梦》之所以耐读,是与语言上的韵味十足和耐人寻味的形象是分不开的。大家都知道,不同的人做同一盘菜,用的料是相同的,方法步骤是一样的,为何出来的味道却各不相同呢?这是一种经验,一种对技巧娴熟后的功力。刘的语言确实不具备那种原著语言的功力。

 

    原著开篇第二回冷子兴兴演说荣国府,借贾雨村的口就明确指出整部小说的哲学基调:“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两种,余者皆无大异。若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清明灵秀,天地之正气,仁者之所秉也;残忍乖僻,天地之邪气,恶者之所秉也……。”认为天地由宇宙之“气”所笼罩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这也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达到的最高峰。原著每个人物、事件的描写都带有或多或少的哲学思考。比如对“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的思考等。从刘的续书看来,字里行间显然没有顾及到原著的这一哲学基调,这也是续书缺乏一种神韵,文字显得没有意味的原因。

 

    “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原著的感情基调和结局是一出悲剧,高鹗的续书也体现了这一点。从刘的续书来看,结局也是悲剧性的。但并没有通过叙述真正地把那种悲剧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从续的八十一回开始,就开始连续死人了,表面上看起来很是悲哀。特别是写林黛玉,第八十六回暖画破碎藕榭改妆,冷月荡漾绛珠归天。林黛玉“归天”似乎是天意,而不是人为,不是受“天地之气”的环境所影响,宝玉知道后却相当地平静。读者读到这里,确实觉得林“归天”是理所应当的,那还哪来的悲剧呢?哪个读者还能够为林黛玉的死而流泪呢?对比高鹗续的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 在二宝成亲的情境下,黛玉悲痛过度而死。那种情况下,悲剧气氛得到了充分的渲染。意犹未尽,给人留下无尽的悲伤。黛玉的死并非自己静静地离去,与任何人都无瓜葛的。到了刘的里边,却不是这样了。

 

    刘心武认为高鹗的续书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意。刘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探索出了八十回后的故事情节。殊不知,刘的续书除了故事发展以及线索可能是对的,但也有些可能不太符合曹雪芹原意。原著中说:“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因毫不干涉时世。”人家书中说是“大旨谈情”;小说又名《风月宝鉴》,“宝鉴”正反皆可照人。 作者又一次暗示了小说有正反两面的意思。表面上是“谈情”,故事背后则隐藏了一段历史或者其他东西在里头。其实刘一直是“反照宝鉴”,并且把作者想隐藏的东西都统统暴露出来了。却是“大旨谈事”了,把“谈情”扔到了一边去。这就大大地削弱了文学艺术感染力。

 

    高鹗遵循了“大旨谈情”,忽视了原著的真实发展情节;刘心武遵循了故事真实的发展情节,忽视了原著最初的“大旨谈情”。读者同时吸收两本续书的长处,也许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原著。相信刘的续书会在红学史上划上精彩的一笔的。

 

    对《刘心武续红楼梦》的评价,最重要一点就是“勇气可嘉”,这并不是坏事,至少在读者中掀起了一股红学热来。正如刘曾经说过的,他讲红楼梦就是让很多没看过红楼梦的年轻人对此感兴趣,能够拿起红楼梦来读一读。他的这一举动一定也或多或少取到一些效果吧。

 

    既然有勇气续《红楼梦》,那一定是毕作者一生研究成果来续的,不管人家续得如何,实属不易,毕竟是人家的几十年来花心血,应该得到尊敬。

   
    无论如何,《刘心武续红楼梦》对于读者和红学界来说都是一件快事。(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