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惊变13天:领导人的危机管理

 昵称413468 2018-11-28


1962年10月,三张黑白照片放在了白宫总统的办公桌上,照片上显示,在一片空地上可看到管状物体,其他地面上则是排列整齐的椭圆形白点。照片上还标注有“导弹拖车”“帐篷区”等字样,时任美国总统的肯尼迪面临着巨大的危机——苏联在离美国海岸不到100英里的古巴部署了地对地核导弹。如果装上核弹头发射,华盛顿将在13分钟内变为一片焦土。


肯尼迪立即下令命U-2飞机过境侦察,并组建了一支有21位政府高官的国家安全委员会执行委员会进行秘密磋商,处理这次重大危机。他秘密集结美国军事力量,权衡可能的选择,并以强硬地态度表示,苏联若不立刻拆掉这些导弹,自己将直接摧毁这些导弹设施。但为了不让苏联情报人员了解到他都知道了什么,肯尼迪总统依旧按照自己的日程表来行事,包括在芝加哥的一次演讲。


在军事策略上,肯尼迪经过与专家的多次探讨,决定采取封锁方案。因为突袭和封锁都不能保证可以摧毁古巴的所有导弹发射场和核武器,若采取突袭,美国在世界舞台上的道德地位即使不被彻底毁灭,也会严重受损。10月22日19点,肯尼迪发表广播讲话,向美国民众和全世界正式宣布了苏联在古巴部署核导弹的事实,并决定武装封锁古巴。10月24日,包括6艘航空母舰在内的183艘美国军舰,将古巴如铁桶般围了起来,并要求苏联在联合国监督下立即撤走已经部署在古巴的所有进攻性武器。


霎时间,美苏之间剑拔弩张,核大战一触即发。显然在这次两军对垒中,肯尼迪更胜一筹。10月28日,赫鲁晓夫向美国政府发出一封电报,声称同意撤走被美国人称之为攻击性的武器,此次对决,美国完胜。


在这短短的13天里,美苏双方在核按钮旁徘徊,人类的命运处于千钧一发之际。从表面上来看,肯尼迪和赫鲁晓夫的态度都很强硬,双方剑拔弩张,在行动上却表现出相当的克制和谨慎。


执行委员会中的很多人因此次危机而担心、焦虑,精神几近崩溃,但肯尼迪却始终保持着冷静。


肯尼迪深知在战争中没有赢家,而且他也无意发动战争,“我不能重蹈覆辙,不能让人就这次事件写一本情节相仿的书——《十月导弹》。”所以在军事专家提议实施突袭策略时,他制止了大家,并说:“我关心的不是第一步,而是双方冲突升级的第四步第五步……我们走不到第六步,因为到时候没有人活着走这一步。我们必须提醒自己,我们踏上的是非常危险的道路。”肯尼迪反复的强调:我们必须理解第一步骤可能产生的后果。要预料对方会做出何种反应?对我们的后果是什么?要考虑采取的行动对别人会产生什么效果。


而作为对手,赫鲁晓夫也不愿承担事态扩大的后果。危机期间,肯尼迪和赫鲁晓夫每天都保持着紧密地联系,肯尼迪对自己的幕僚说:“我们为追求和平付出了所有努力,而且每一项努力都给对手留下了活动余地。我对苏联人施压,不会比恰到好处多用一分力气。”


危机和平解决后,肯尼迪在发表的声明中没有试图归功于他自己或他的政府。他还指示执行委员会和政府所有人员,不接受采访,不发表声明,不能声称取得了任何种类的胜利。在一次公开演讲时,肯尼迪解释道:“归根结底,在捍卫我们的核心利益时,核大国必须避免冲突,避免迫使对手在蒙受羞辱性的失败与发动核战争之间做出选择。”


从这次事件我们可以看出,在任何危机面前,时刻保持冷静是解决危机的关键所在,同时在博弈中,要为对手保有尊严,这是做人的涵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