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国科学家:20年研究证实,手机辐射与癌症之间存在真实关联

 渐华 2018-11-28

自古典时代,科学作为一种知识,已紧密联系在一起。科学的方法奠定了基础,强调实验数据及其结果的重现性。在西方世界在近代早期的话:'科学'和'自然哲学'有时可以互换使用。在西方世界直到17世纪,自然哲学(后变成自然科学)被认为是哲学的一个独立的科学分支,与唯物同源。科学是一个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的知识的系统。在一个旧的,密切相关的意思,'科学'还指可合理解释,并可靠地应用型知识的主体本身。科学的专业从业者习惯上被称为科学家。我们通常提到的科学是指自然科学,即通常将自然科学简称科学,并不包括社会学和思维学的内容。包括我们平时所说的科学技术(简称科技)中的科学也指的是自然科学(仅包括自然科学)。现在让小编带大家走进科学的世界。

近五年来,智能手机走进我们生活,几乎成了每一个人生活的标配,甚至人手数部都不足为奇。随之产生的,是网络上充斥着的大量有关手机辐射与癌症相关联的信息,但又每每被权威媒体斥之为“谣言”。那么,手机辐射与癌症究竟有无关联?近日,一项由美国研究人员主导、历时20余年、规模最大且成本最高的研究给出了真正的答案…

过去几十年来,健康专家一直在努力试图确定手机是否会导致癌症的产生。最近,美国国家毒理学计划(NTP)正式公布了一份世界上规模最大、成本最高的相关实验最终结果,表明来自某些类型手机产生的无线电波可能会增加雄性大鼠患肿瘤的风险。

该研究起源于克林顿政府(任期1993-2001年),耗资3000万美元,实验涉及约3000只啮齿动物。研究人员将大鼠和小鼠暴露于高水平的射频辐射之下,每天9小时共持续两年时间。结果表明,5%至7%的雄性大鼠心脏中出现了恶性神经鞘瘤(一种神经肿瘤),而2%至3%的雄性大鼠体内出现恶性神经胶质瘤。恶性神经胶质瘤是一种致命的脑癌,而对照组中却没有啮齿动物发生这些病症。

研究人员表示,无线电频率辐射与雄性大鼠肿瘤之间的联系是真实存在的,手机使用与心脏神经鞘瘤以及脑肿瘤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

不过,老鼠对辐射的暴露并不完全可与人类手机用户相比。在研究中,老鼠全身都接受了射频辐射,而我们使用手机时大部分暴露在手机附近的特定局部组织(面部)中,同时研究中的辐射暴露水平和持续时间也大于人类经受的正常水平。

20世纪90年代首次设计实验时,研究人员将大鼠暴露于900兆赫兹(Hz)的辐射下,这是第二代手机的典型辐射特征。然而现在,手机进入了4G时代,5G手机更有望2020年左右首发,如今的手机辐射频率更高,显然实验所用的辐射频率已经过时,不再符合目前的状况。

美国科学家也坦诚地说道,“目前的挑战是如何推进实验,使实验量足够大且易于控制并缩短试验周期,可以追上快速发展的电子设备的步伐。”

目前,毒理学机构正在建造一种较小型的辐射暴露室,使其能够在几周或几个月而不是几年内评估实验结果。未来的研究将重点放在射频辐射潜在影响的可测量物理标志或生物标志物上,包括DNA损伤,这种影响可以比癌症更快地被探测并发现到。

科学家认为,鉴于如今数十亿人日日夜夜以手机为伴,即使是癌症风险的小幅上升也会产生广泛的影响。目前唯一的建议就是在长时间的通话中尽可能使用耳机或其他方式来“增加手机与身体之间的距离。”

看了上文的介绍是不是感觉科学的能量是巨大的呢?请大家多多关注小编,小编会为大家奉献更多更好的精彩科学世界,让我们一起去追寻去探究属于人类的科学研究与文化,在繁忙的生活之中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安静的尘土,静静的享受的科学带给我们的快感,谢谢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