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覃研:大浪淘沙后,真诚的公益人会留下来,好人必有好报

 AndLib 2018-11-28

受访者:覃研(瑷瑅空间联合创始人、主持人)


改革开放40年,值此节点,社会不同职业跨界人士如何认识和理解中国公益?

本期嘉宾是瑷瑅空间联合创始人、主持人覃研,她认为公益很大程度上是人对公平、正义、良知的维护,如果没有公益,道德的底线将非常模糊。另外,公益将经历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之后,真正做公益的人将留下来。

受访者的观点也许只代表个人,但是,越来越多的观点汇聚起来,就是公众的公益观。





对话动机

益态氮:在你看来,什么是公益?

覃研:公益就是每个人真诚地坚持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不必一开始就抱着宏大的目标,先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把自己身边的小公益做好,就算为社会做贡献了。


益态氮:公益距离我们远吗?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覃研:距离我们不远,就在我们身边。公益能推动社会的进步、民族的复兴,是很有意义的事业。


益态氮:坦诚地说,你喜欢参加公益活动吗?

覃研:嗯……(犹豫)。分两个角度说,我喜欢参加有诚意的公益活动,不喜欢虚伪、敷衍了事、存在作秀性质的公益活动

我参加或主持的公益活动很多,发现其中有一些活动虽然包装得很漂亮,但活动目的其实是让一些人出名或者推广商业产品,这些活动的发起人是没有诚意的,会给社会带来不好的影响。

比如卖保健品的进入社区,以公益之名开展的活动,这类活动很普遍。我觉得这类活动可以做,但不能把市场推广活动与公益活动的概念混淆,没有界限。开公司做产品就踏踏实实的卖东西,为了宣传促销可以发礼品,但不要用公益的名头去推销产品,企业的市场活动没必要过度的用公益包装,这会导致大家对公益产生误解

另外,比如卖保健品的假公益进入社区了,但真公益在哪里,为什么距离社区和居民那么远,让居民真假难辨,这值得公益组织反思。


益态氮:让你印象最深的一个公益活动是什么?

覃研:我觉得是我们自己发起主持的瑷瑅茶座沙龙活动,我们与社会组织共同发起了这个活动,为大家从历史视角解读各类人的社会角色,从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之风、传递正能量,这个活动免费,由瑷瑅空间这个商业机构提供场地、内容和费用的支持,我觉得这样的活动既有社会影响力,也很真诚;我们作为企业在通州梨园镇,还与公益机构合作组织了一个活动。让优秀的青年书法家教村里的妇女写书法,周期为半个月一次,通过书法来提高村民的审美和文化自信。上周我们要求她们每个人写了四个字—“斯文于此”,我们想用文化的力量改变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可能在其他机构看来,写个字没什么了不起,但我们愿意不计报酬把最优秀的老师资源投入在相对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村妇女中,就是我们推动社会进步的诚意。


益态氮:在你看来,目前我国的公益存在着什么问题。

覃研:我从一个企业管理者的角度看中国公益,这个行业不仅仅只是缺乏专业人才,更缺乏本应有的诚信和一种健康的运营模式对于某些公益机构或社会组织来说,他们连商业企业最基本的契约精神、诚信无欺的原则都失去了。为什么有些人一提到公益就会产生“贪”、“假”、“骗”的感觉,出现这种情绪肯定是有原因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部分公益机构缺乏真诚的态度与专业的素质影响了整个行业的社会形象,他们有钱也要占便宜的心态,让这个行业无法健康发展。在这里想说一些真话,虽然这会令一些人感到不舒服。

在谈一场活动合作,有些公益机构宣讲的时候会过度渲染情怀和自己的穷困潦倒,不实事求是。这种话一旦被合作者或参与者识破,我们就会产生对整个机构、整个行业的不信任。这个行业中有一部分人,他们当初以为做公益可以获得很多政府和企业的资金支持,比商业创业容易、投入成本也低。于是在缺乏专业能力、缺乏资源、缺乏资金的时候就把公益当成一个“好生意”来做。但进入这个领域后,又发现与想象差距甚远。于是就学会了各种通过贩卖情怀、压榨基层从业人员工资、占志愿者便宜的不健康盈利模式。

具体举几个例子:

能者多劳,赚取“剩余价值”。一个缺乏资源、资金和专业能力的公益领域“创业者”,他们现在主要收入来源是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这些项目的要求特别严格,比如项目中社工工资分摊比例、志愿者的费用、专家老师的费用等都有严格的标准。如果按照这个要求执行项目,机构的利润就非常低,对没有资源链接能力、没有运作经验的机构甚至做起来会赔钱。

但机构负责人也想赚钱怎么办呢?他可以通过疯狂接大大小小的政府购买项目,让机构里的社工为其赚钱。比如:有的机构里一个社工身上会背两到三个项目,但是社工只能拿到一个项目成本里的工资,其他项目中应该支出的大部分人员工资就变为了机构的盈利。大家一听起来,这有点像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我们外界很难想象这是一些公益机构习以为常的盈利模式。在企业里,如果有这种情况,员工会选择在商言商和老板讲价,但公益机构里,负责人哭穷,讲情怀,让基层社工认为牺牲个人利益,理所当然。

贩卖情怀、志愿者补贴成为机构的补贴很多参与过公益活动的志愿者不知道在政府购买服务经费中是有志愿者补贴这一笔费用的,一般一个志愿者是30—100,项目不同、标准不等。但我可以肯定的说,不少志愿者、特别是大学生志愿者参与了很多机构的公益活动,都没有拿到过这笔钱。这笔钱到底去了哪里?有人告诉你做公益、做志愿者就不该要求回报,但你放弃的报酬,却被机构负责人以志愿者补贴的形式提取出来,成为了机构盈利。这个过程,往往通过机构安排工作人员替志愿者签了费用领取回执来实现。志愿者不会在乎补贴的多少,但是在乎这种欺骗行为。

压缩项目执行资金、截留活动赞助物品在与一些公益机构合作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机构为了在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中盈利,除了人工成本的截留,还会有项目执行经费的截留。比如活动邀请的专家虽然费用不高,但为了鼓励专家参与,政府是做了费用考虑的,也有明确的标准。为了把钱省下来,有些公益机构就用机构社工、普通水平的大学生来执行项目中专家参与内容。而最后机构会找一些专家资质,通过内部签名的方式,把专家费提取为机构利润。这样的做法,让项目的质量严重下降,所以就有了那些让我们觉得缺乏诚意的活动!

这种方式也会用于和企业的合作,比如企业赞助一批物品支持某个公益活动,但个别有占便宜心态的机构会把物品不足额发放,截留一部分。截留的部分,放在其他项目当中,然后开个假发票,把项目中物料采购的钱又变成了利润。针对这一现象,目前政府项目的审计力度已经加大,购物除了发票还要明细,这使得这种盈利模式越来越困难。


益态氮:你认为应该用公益来赚钱吗?

覃研:首先得承认公益是一种事业,事业就要发展,而且要良性发展,发展必须赚钱。大众需要对公益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公益与慈善是不同的,公益从业人员是一个职业,一个专业从业人员就应该有合理的报酬,我认为公益从业人员应该获得更高的报酬,因为他们为社会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我必须强调,赚钱要取之有道,不能用我前面提到的几种不道德、不健康的方式赚钱。

如果创办公益机构可以理解为一种创业,那么我想说这样的创业其实比在商业市场创业更难因为公益机构创始人需要有专业的能力、丰富的社会资源和一定的资金积累。公益机构的成长与发展,需要耐得住寂寞,需要忍受前期不赚钱或者少赚钱。如果你以为这是门槛低的一个“好生意”,没有做好各方面准备就冒然进入这个领域,就难免陷入不健康、不道德的模式中。


益态氮:如果没有人做公益,你认为地球会转吗?

覃研:地球会转,但世界会乱。公益很大程度上是人对公平、正义、良知的维护,没有公益后道德的底线在哪里。地球还在转着,但地球上的人类没有道德后,肯定不会向好的方向良性发展了。


益态氮:你最想看到的公益愿景是什么?

覃研:我希望更多有资源、有专业、有资金、有情怀的社会精英进入公益圈,希望更多真诚的人在做公益。我希望公益机构的创始人和从业人员,秉承良知做事。我们不期待每个公益从业人员都有高尚,伟大的情怀,只要大家拿出一个企业人该有的职业道德,摆正初心、遵守契约精神,中国公益就会有很大的进步!

我希望为公益事业奉献的基层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都能够为自己的付出,得到应得的回报!也希望他们懂得争取原本属于自己的权益,让好人有好报,让公益事业健康发展!

公益这个行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必定会面临洗牌,大浪淘沙之后,那些真诚而优秀的人会留下来,只有我们直面公益领域的真相和问题,才能推动它的进步,才有良币驱逐劣币。


益态氮:你认为身边的公益人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覃研:有些人是真的有情怀,做事情也真诚。我也接触到了一些草根组织的社工,他们压力很大,也很无奈。他们刚进这个行业的时候想象着这个行业很美好,但接触了各种不道德的盈利手段之后,他们会觉得自己参与了不道德的谋利行为,当本来应该投入经费做好的项目,因为领导想要从中盈利压缩成本导致项目质量差的时候,他们会感到纠结、感到失望。有些社工离开了,不是因为嫌钱少,是不想被贩卖情怀所绑架,放弃自己赢得的权益,不想成为不道德谋利的帮凶。


益态氮:你想对草根公益组织的创始人说些什么?

覃研:草根公益机构创始人有些是有爱心、但能力不足;有些是爱心能力都不足。我相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只要真诚的做事,即使一棵小草都可以迎风不倒,也会有站在巨人肩膀上成功的机会。而在欲望中迷失、急功近利的机构创始人,最终会离开这个本不属于你的赛道。


益态氮:关于公益,你还想说点什么?

覃研:我相信公益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与方向,弘道是每个人的责任,大家当然也希望社会更加美好。公益这个事情是需要每个人都参与进来的,优秀的人与优秀的组织共事,才会有更美好的未来。公益行业也是鱼龙混杂的行业,选择从业机构和合作机构都要慎重考察。真心希望公益领域从业人员把自己当企业人,你要明白贩卖情怀、占便宜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做好一个事业要童叟无欺、要诚信、要以感恩之心善待每一个为你提供服务、为你贡献才智的人。


改革益语


谢谢你。


从1978到2018,改革的40年,地球的一瞬间。


时代洪流中,我们见证了家国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的主导者,正是改革巨浪中一个个普通的你和我。


我们不经意间走入历史,不经意间续写历史。


历史的一页,必然与公益有关。带着祖祖辈辈血脉中留下的良善与质朴,我们参与到了社会问题的探索与破题。


大眼睛苏明娟及其背后的希望工程,汶川地震之后的社会组织的觉醒与崛起,互联网 公益所带来的链接世界的惊喜与可能,逐步渗透到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变革的时代,也逐步如空气和水一样,浸入到我们的生活。


公益,已逐渐成为公共话题,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新的生活方式。截止今年第一季度末,我国社会组织808479家,其中社会团体376236家,民办非企业单位425850家,基金会6393家。社会组织近年已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如翘板的力量,带动更多公众参与公益。如作为平台方的腾讯99公益日与阿里95公益周,已带动数千万甚至亿万人次参与其中。


不能不说,如果没有公众的参与,80万家社会组织将如无本之木,无法可持续解决社会问题,而公众对公益的态度如何,捐赠过程中最担心的是什么,参与公益过程中最想说的是什么,对公益有什么期待和诉求……恰恰是我们可能忽视的,或者急需了解的。


值此改革开放40年节点,我们选择了40个不同职业的非公益人参与到与公益有关的探讨中,试图通过普普通通的律师、记者、科学家、中学生、演员、金融人士、警察、企业家、心理咨询师、教师、网红等不同身份的多元视角,还原及呈现中国公益的一个样子。尽管是小样本,但是我们期望窥一斑而见全豹,期望这个样子能够给职业公益人以及公众带来启示。


访问中,我们准备了100个与公益相关的问题,然后逐步梳理,筛选出十多个重要问题,对这些跨界人士进行“闪电问答”,这些被访问者多是第一次接受采访,但通过他们质朴的语言,我们发现了一颗颗金子般的心——他们,不管是捐赠者,还是志愿者……是我国公益发展过程中不可少的力量。


访问中,我们也没有跳过对公益争议人士的交流与沟通;没有跳过倾听来自快递员、农民、以及富二代的心声;没有跳过对公益发展过程中,问题的呈现及探讨——也许这些元素,恰恰反窥出中国公益的样子。


访问中,我们尽可能保留被访问者的原汁原味的语料,以期在改革开放50年,80年,100年的过程中,通过回收到的一个个小数据,回望和比对不同时间节点的“小历史”,发现和观察处于时代洪流中的公益中国。


再次向被访问者表示感谢。

 

《40人的小历史——改革开放40年,40个社会行业代表的跨界公益观》,11月1日起,到改革开放40周年期间,每日全媒体矩阵发布部分受访者公益观,致敬公益。

   

内容|文成 

视觉|小隋

策划|申志民

合作|303608448@qq.com

出品|融爱传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