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拾贝遐思

 蕙质兰心书院 2018-11-28

拾贝遐思

蕙质兰心

    在各种画册的图片上,在海洋展览錧里,我见过很多海洋贝

壳的样品与图片。尤其是有了互联网后,所要搜索的贝壳的花色

品种,应有尽有,还有详细的文字介绍,不仅可供审美欣赏,还

可以供研究之用。但毕竟那是纸上与柜台里的东西,纸上得来终

觉浅,仅只可满足视觉需求,需要获取亲身体验的乐趣,还是最

好亲身躬行实践。这次海南之行,环境、时间、机会等各方面条

件都很凑巧,于是我便来到这海边拾贝。


 

    这里的贝壳,种类很多,形态各异,颜色五彩缤纷,花样真多。有的像小葫芦,有的像小尖椒,有的像算盘珠,还有的像一把小小的扇子。颜色应有尽有,绚丽多彩,醒眼夺目。就说那虎斑贝么,它的花纹俨像一只老虎,正面看,更像,似乎它正在出山,嘴巴张开,还露出了牙齿,真是栩栩如生。如此繁多的贝壳又如此绚丽多彩,当然会招来数不清的游客,在此留连忘返。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拾贝可以说是最美之心的最佳体现。贝壳很美,捡拾起来又不怎么费力,看到了,只要俯身弯腰伸手,美丽的贝壳到手了。拾回去稍加修饰,或者根本就用不着修饰,摆放在客厅里恰好处的台面上,就是一件无与伦比的天然精妙工艺品。既然游览到此,旅游者们何乐而不为。你说呢?

 
 


很多文人墨客,写诗著文赞美讴歌贝壳,有的诗文写得十分优美,非常感人。记得有一位诗人,他与众不同没按以往的路数走,而是别开生面,没对贝壳大加赞美,反而说贝壳是大海扬弃的废物。我看到,颇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仔细一琢磨,可不是吧,他说得颇有几分道理。贝类在大海里走完了它的生命旅程,到头来只剩下一个壳了,有着阔大胸怀的大海,对它并不怜惜与同情,而是以它自己博大的情怀与远见的目光将它扬弃,抛出大海,抛到海岸边。当时我读到这首诗作,对大海,对作者,也对贝壳,有着很多的联想与遐思……

 

 

 也许是触景而生情罢,也许是人们所说的那种意识流罢,不知为什么,我的思维一下子蹓回我的孩提时代去了。向着孩提时代那模糊而又清晰的梦流去——

    我的老家在湘中农村。那里田里可种稻,圹里能养鱼,冬天种的白菜、萝卜长得蛮好,真可谓是鱼米之乡。我家门前不远处的地方有一条河,河不大,也不很小,也就是在湘中丘陵地带塅里沖里常见的那种河。下大雨了,河床汇聚着地面上的雨水,一路滔滔向前流去;干旱天,河水流注稻田,给禾苗送去甘露。只因为河流造福于人类,人们也就十分喜爱它,赐予河流最尊贵与亲切的称呼:母亲河! 

 
 

    我家乡的那条母亲河,那是我孩提时代常去的地方。河床上睡躺着很多很多大大小小的石头石块石子们,大的有扮桶大,小的也就是小拇指头儿那么大的个儿。它们都是从上游山地里流放下来的,想当初,激流勇进,一路浩浩荡荡;后来河水隐退,它们也就止步不前了,分散地躺睡在这河床上。


 

 那是在大雨暴雨的天气,山洪暴发,上游山地里的石头石块石子们,被冲动了,顺着洪水连滚带爬乱窜。它们之间,相互碰撞,彼此摩擦,一路倾轧,经过这番经历,大多失去了棱角,全身也变得光滑起来。那些个儿小一点的,人们们根据它们的形状,给他们取了一个形象的名字:鹅卵石。顾名思义,鹅卵石也就是鹅蛋般大小的石头石子。

 在河床的边沿,有的地方也有沙滩,只是那沙滩特别的小,一绺,而且短,与这大海边的沙滩没法比,不能同日而语,根本没有可比性。但是,那毕竟也是个沙滩,用现在的话说,叫微沙滩吧!

 几年前,我曾回故乡去一趟。还特地去了那小河边看了看,寻找昔日留下的脚印。我脱去了鞋袜,在那布满沙石的河床上走了走,重温孩提时的感受。猛然间,我发现河床两厢的岸边,长满了野滕野草,刚下过雨,叶片上还沾着雨水,更显得青翠闪眼,赏心悦目。


 

​ 那种多年生木质藤本科植物我是很熟悉的,学名我叫不上,但它的小名我晓得,叫猫公刺。猫公刺四季常青,叶片上伸出几个犄角一样的刺耳,很尖,上面有小孔,小孔里还渗出气味,一阵淡淡的香。猫公刺对我的印象很深,因为小时候就听说,对不听话而又犯了家规的孩子,有时用这个东西当家法,打屁股。去年我从一本资料上看到,猫公刺还可作药用,可用于辅助癌症治疗,具有抑制癌细胞扩散的功效。当时我想,家乡应该开发这一资源。          

 
  
 
 猫公刺(学名两面针)


 

 

其他野花野草我就不说了,因为太多了,实在说不过来,多得可以写成一本厚厚的书。说我的家乡是个植物园,是个百花园,是个百草园,也不为过,只是这植物园百花园百草园都是天然的。我将目光从百草百花处收回,投放到布满河床上的沙石们身上,只觉得它们一个比一个可爱。

石头石块石子们经过山洪的洗礼,个个脱胎换骨,出落得出类拔萃。形态千姿百态,争奇斗胜,应有尽有。不难看出它们的质地优良,有的坚而致密,细腻滋润;有的晶莹玲珑,刚柔相间;有的温和润泽,似璞如玉。各俱千秋,各得其所。而色彩更是丰富,有翠兰、淡绿、乳白、米黄、桃红、嫣紫……更多的是过度色。形态标新,色彩立异,美不胜收。   

 
 

有道说:“园无石不秀,居无石不雅,人无石不贵。”生活水平达到了一定的层次,人们的审美水准也就水涨船高,会真正地品味到石能让花园增秀,叫居室变雅,使人品位显贵。我打量着面前的这些石头石块石子们,心想,随便俯身拾起一块,拿回去,都不愧为一件精美的工艺品。

我只觉得它们每一块都好看,每一块都可爱,每一块都带有灵性,有它们作引,生活中就能点石成金……

这种猛然发觉、悟彻,始于当天——我回家省亲来到这小河边在这河里的沙石上蹓跶的那天,更准确地说是那一刻。过去——孩提时代——我不知来到这小河边多少次,多少趟,为什么从前没有发现河边上的野花野草那么赏心悦目,河里的石头石块石子们如此逗人喜爱。这是为什么?

 

 

    这是为什么?

    我记起来了,小时候,我来到这小河边,不是打猪草,就是割牛草,或者拾狗糞,或者挑担路过,几乎每次都是又忙又急又苦又累,更是饿。没有一次不是饿着肚子的,经常饿得心里发慌,腿脚发软,眼前直冒金花。在那样的情况下,怎么还有心思来看这些花呀草呀石头们呢?还能发现它们的美?可以肯定地说,神仙也做不到!   

 

 

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在于缺少发现。”罗丹的话是对的,但是那是他站在他的位置上说的。他没有饿过肚子,是从吃饱了饭的人的立场上说的。只有吃饱了肚子的人,才有心思去谈美,去谈发现美。而我相信的只有一条:吃饱了肚子不饿。

吃饱了肚子不饿,我认为这是真理,一条颠簸不破的真理。这么一个简单的真理,很多人并不明白。要知道,任何美,任何美的发现,都只有在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基础上才可以开始谈。这是一个起码的基础,没有这个起码的基础,一切都是扯淡。

    我孩提时代农村穷,天天饿着肚子吃不饱饭。美与发现美,永远与和饿肚子的人无缘。我希望我们永远能吃饱肚子,在这个起码的基础上能不断地去发现美,就像发现大海边美丽的贝壳,就像发觉家乡那小河里那些小石子们的美。

经济是基础,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审美主体才会萌生出美的意识与感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