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乱石铺街”的王志平书法说起 文/罗大卫 编者按:拜读了王志平老师《题白莲图记》一文,有感于“乱石铺街”风格书法,故攒文如下,以示纪念曾经苦练汉隶的我,并期望未来某天能不被生存困扰,重拾书法…我在《题白莲图记》下的留言: “乱石铺街,浑然天成”是对“寓巧于拙”风格书法作品的高度概括和评价。 在书法界多用来形容崇尚“难得糊涂”的郑燮(郑板桥)的书法特点。有评论说:郑燮的书法“章法布局上,大小错落,上下左右互相响应,疏密相间,所谓“乱石铺街”,富有节奏韵律感。”。 而王老师的书法和郑板桥的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一个是硬笔,一个是软笔。就王志平老师的作品来说,我更喜欢《同年影展》前言,更内敛,复归平静,达到“看山还是山”的第三重境界。 王志平书法作品《同年影展》前言: ![]() 郑板桥书法赏析(摘自网络): 1. 郑板桥的书法特点。 他的书法,楷书学《瘗鹤铭》、黄山谷、二王,写得清新亮丽;后来参以隶书的波磔、篆书的结构、行草的用笔,创造了一种称“六分半书”的新书体,以楷、隶为主,把楷、草、隶、篆四体融为一体,并且用作画的方法去写,这是他在书法艺术上大胆独创。他的字用笔方法多样,线条类似他所画的竹子;在结体上进行夸张,使长窄的字更加长窄,宽的更宽,斜的更斜;章法布局上,大小错落,上下左右互相响应,疏密相间,所谓“乱石铺街”,富有节奏韵律感。郑板桥的书法出现在推崇帖学的清代书坛,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有众多对联、条幅、条屏等墨迹传世。 2. 郑板桥的书法代表作。 ![]() 《难得糊涂》 【摘自网络】说起“难得糊涂”,还有一段神奇的来历。郑板桥在山东任上,一次游览莱州的去峰山,本想观赏其山中郑文公碑,但因盘桓已晚,便借宿于山中一茅屋,茅屋主人是一儒雅老翁,自称“糊涂老人”。主人家中陈列一方桌般大小的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良。郑板桥大开眼界,赞叹不已。次日晨,老人请郑板桥题字:以便于刻于砚背。郑板桥即兴题写了“难得糊涂”四个字,后面盖上“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方印。因砚台大,尚有余地,板桥就请老人写上一段跋语。老人提笔写道:‘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门也。”他也用一块方印,字为“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郑板桥见之大惊,方知老人是一位隐居于此的高官。由于感慨于“糊涂老人”的命名,板桥又提笔补写道:“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两人如遇知音,相见恨晚,遂谈文说词,畅谈人生,结为挚友。 ![]() 《满江红》 郑板桥的《满江红》行书轴是行草代表作,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郑板桥因为善画半竹,笔致飘逸,超越当时流行的媚俗风气之上,再加上他的书法往往汇合了篆、隶、楷、行、草五体,从而开成了自己独特的个人风貌,自称“六分半书”。此幅是他晚年的作品,书写的是他的老师陆震(号种园)所作的《满江红》词一阙。全轴以行、草为主,兼参以篆、隶、楷的用笔、结体、行笔或拙实,或秀润,或凝厚,或飘逸,奔放阔达,堪称佳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