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斯洛文尼亚——皮兰小镇

 溜溜达达的晖姐 2018-11-28

今天最后的目标是去一个叫皮兰的小镇,关于这个小镇,导游用了2分钟就介绍完了:中世纪的小镇,不大,看一下海边,看一下小镇的街道,没有历史,又不像杜布罗夫尼克,杜城要不是拍过《权力的游戏》也不过就是中世纪航海的一个小镇。皮兰是当地的一个度假胜地。

OK,车到了皮兰小镇的边上停下,我们跟着导游走进去。

好吧,还是我说说皮兰小镇吧。 皮兰位于亚德里亚海岸边的一个狭窄的半岛上,据说有3000年的历史。在13-18世纪间,属于威尼斯共和国的管辖,在城中心广场的周边,保留有许多当时的哥特式样、文艺复兴式样、巴洛特式样的老建筑,城中的许多建筑都像极威尼斯。有人喜欢称它为小威尼斯

虽然皮兰非常小,常住居民只有四干多人,小城内还不充许外来车辆通行。但是石头铺就的小街小巷完好地保留了中世纪的风貌。何况它还拥有一座海事博物馆,一座水族馆和一座圣乔治大教堂。

走进皮兰,就来到了亚得里亚海边,皮兰湾很小,挤满小型游艇,桅杆林立。

 
 
 

 

山上的皮兰城墙最早建于7世纪,至今依然保存完好,朋友们要登上城墙俯瞰皮兰全景,穿过城区找上山的道路时,看到一条条狭窄的老街,墙面斑驳甚至是破损的老楼,这就是原汁原味。

 
 
 
 
 

 我没有勇气再爬山了,留在小镇上,看到一座小教堂,当然要进去看看,是座圣母教堂。
 
 
 
 

走着走着来到城市中心的广场,广场周围的建筑多带有意大利巴洛克风格。

 
 
 
 
 
 
 

 

人们三三两两地坐在广场中那圈石凳上卖呆,聊天,在凉棚下喝咖啡,最高兴的还是孩子们。我坐在石凳上,也享受一下古城风情,打量广场中间的那尊青铜塑像,这是谁呀?他手里好像拿着根细细的棍子,也许是指挥家?

 
 
 
 
 

 回来后,看到冯骥才的散文《离我太远了,皮兰》,他写道:“早在17世纪这里诞生了作曲家和小提琴家塔替尼(16921770)。塔替尼那部堪称小提琴“绝品”的《魔鬼的颤音》,其指法与弓法难度之高至今无人超越;作品诡异、超凡、变幻莫测与难以捉摸。塔替尼说他这部音乐来自一次梦中魔鬼的指点,他只不过梦醒之后,把依稀记得的音乐记了下来。这并不一定是故弄玄虚,至少他本人再没有写过与此类似的作品。

皮兰人在塔替尼去世二百年时,仍然怀念他,以他为荣,便制作一尊雕像放在广场的中心。雕塑家的想法很有创意,特意将雕像做得和真人一般大小,看上去好像他们的塔替尼又回来了——拿着小提琴跳在台子上正往前走。在宽阔的广场上,雕塑显得小,但他占满了皮兰人的心。从此皮兰人称这广场为塔替尼广场。”

原来他右手里拿着的是琴弓,左手拿着小提琴,瞧我这眼神。

塔替尼当年就出生于广场附近的一所房子里,而这座大理石铺砌的椭圆形广场是1894年填平皮兰内港后建成的。

广场边上,露出一座高大的钟楼,我目测了一下距离,不远,这是直线距离,真想要零距离,还要爬一大段台阶,咽下口水,还是放弃了。还有一个原因是导游给的时间不多了。钟楼是圣乔治大教堂的,是19世纪仿造威尼斯的圣马可钟楼所建。这座大教堂从16世纪以来就一直守护着皮兰。

 

 

圣乔治是罗马帝国时代生活在近东地区的一位基督徒。因为成功杀死一条利比亚地区的毒龙而深受爱戴。他的传说表达了保护弱者、直面侵略者、牺牲成就圣洁的精神。还有一个比较靠谱的传说,与罗马皇帝戴克里先有瓜葛,圣乔治殉教而死,后被封圣。等到了戴克里先宫时,我再讲这个传说。

 

 (网)

登山的朋友已经回来了,带回来了雄伟的城墙和俯瞰小镇全景的照片。皮兰就像插进大海里的一艘船头,涂满红色油漆,狭窄的街道与低矮的房屋交错,红色的屋顶与蓝色的大海相互加分。在海岬尖角有座古老的灯塔,那就是“皮兰之鼻”。多漂亮的皮兰小镇,多漂亮的亚得里亚海。

 
 
 
 
 
 
 
 
 
 

 

车驶离了皮兰,我们离开了斯洛文尼亚,过境到克罗地亚的奥帕提亚,这是奥匈帝国时期的度假胜地。晚上入住的亚得里亚海2号大酒店就在海边,因为天黑才到,没看到大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