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哈尔滨:鲜为人知的故事

 黑龙江波涛 2018-11-28

俄罗斯著名中国俄侨历史文化学者叶莲娜 ·塔斯金娜的著作

《哈尔滨:鲜为人知的故事》中文译本即将在中国出版。

[转载]哈尔滨:鲜为人知的故事

《哈尔滨:鲜为人知的故事》

 [转载]哈尔滨:鲜为人知的故事

                   

     叶莲娜·塔斯金娜,1927年出生于哈尔滨。曾就读于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中学,1954年返回苏联。先后出版《鲜为人知的哈尔滨》、《俄罗斯人心中的哈尔滨》、《重走俄侨路》、《俄罗斯人在满洲:生活的篇章》等著作,并发表研究中国俄侨历史文化方面的论文和文章60余篇。

《哈尔滨:鲜为人知的故事》

译者的话:

    《哈尔滨:鲜为人知的故事》讲述的是俄罗斯侨民在哈尔滨的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与故事。历史跨度从20世纪初的中东铁路建设、哈尔滨城市的兴起,到20年代成为远东俄罗斯侨民的文化中心乃至亚洲重要国际都市,30年代日本人占领东北,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批俄侨离开哈尔滨。作品从俄侨的视角,有直叙有转述,有史料有评论,值得俄侨历史研究人员阅读参考。当然,这本书也可以作为茶余饭后的消遣读物,帮助感兴趣的读者了解哈尔滨俄侨这个特殊历史时期造就的特殊群体。 

      现将«译者序»发布在这个平台上,意在抛砖引玉。本书的中译本目前已排版送印,待出版后再择书中的精彩片段与大家共享。

                                吉宇嘉

                                      2018.2.28

[转载]哈尔滨:鲜为人知的故事

译者序

吉宇嘉

    《哈尔滨记忆》丛书出自哈尔滨出版社策划编辑的总体设想,入选的书籍,既要单独成册,又要求主要内容为哈尔滨的历史回忆。丛书的作者既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特别是曾经在哈尔滨生活过的外国侨民,构成了哈尔滨记忆的一个重要主体。《哈尔滨:鲜为人知的故事》入选该丛书恰恰契合了其设计初衷。

      选择翻译《哈尔滨:鲜为人知的故事》这本书,首先是因为它不仅是中国俄侨历史文化研究方面最具广泛性和认知性的一本书,在哈尔滨俄侨中几乎人手一本;更主要的是在国内不容易读到,尤其是俄语原著的完整译本。虽然国内专家学者曾翻译和介绍过书中的个别篇章,但完整地译介尚属首次。其次,翻译是一种对作品的再创作。译文各异,能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作品,也是学术研究追求创新的体现。再者,中国俄侨历史文化研究仍处于深入挖掘阶段,哈尔滨俄侨的著述为我国这一领域的研究,尤其为研究哈尔滨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弥足珍贵的史料。

     本书讲述的是俄罗斯侨民在哈尔滨的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与故事。历史跨度从20世纪初的中东铁路建设、哈尔滨城市的兴起,到20年代成为远东俄罗斯侨民的文化中心乃至亚洲重要国际都市,30年代日本人占领东北,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50年代中期,大批俄侨离开哈尔滨。作者通过回忆思考并经查阅大量珍贵资料,分别从历史、文化、教育和艺术等领域,讲述了在世纪与文化相交的十字路口,成千上万的俄侨在异国他乡的真实生活。本书文笔流畅,语言朴实,文图并茂,时空交错,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被还原,并在作者的笔下变得鲜活起来,使阅读变成了一次记忆与逝去岁月的重逢,具有很强的故事感和画面感。书中收录的50幅珍贵历史老照片,都是作者和译者精心收集整理出来的,与文字叙述相得益彰,希望能为读者再现当年哈尔滨的历史场景。

     作者叶莲娜·塔斯金娜1927年出生于哈尔滨,曾就读于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中学,1954年返回苏联,在中国生活了27年之久。如今她已91岁高龄,仍笔耕不辍。作者广泛收集现存于俄罗斯及世界各地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研究机构和大学中的有关史料,还与多名健在的历史见证者及其后代进行了直接交流,如摄影师科布采夫的女儿、哈尔滨著名画家维拉·库兹尼措娃-奇基金和著名舞蹈家谢拉菲姆·奇斯托金娜等,从他们那里得到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和不可多得的口述史料。

     作为俄罗斯著名的中国俄侨历史文化研究专家,在俄罗斯出版了《哈尔滨:鲜为人知的故事》、《俄侨心中的哈尔滨》、《重走俄侨路》、《俄罗斯人在满洲:生活的篇章》等著作,并在中国、澳大利亚和美国等国家发表了研究中国俄侨历史文化方面的论文和文章60余篇。这些研究成果在俄罗斯及世界俄侨历史文化研究领域都占有一席之地,具有深远的影响。她的著作、随笔、论文和文章在世界俄侨中反响强烈,掀起了研究中国俄侨历史文化的热潮。

      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译者始终与作者保持密切的沟通,还曾两次与作者面对面交流,详细了解《哈尔滨:鲜为人知的故事》、《俄侨心中的哈尔滨》的成书过程,就书中的人物和事件听取了作者的看法和观点,核实了一些存在异议的概念和词语。此外,由于资料不足,还向散居于俄罗斯、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哈尔滨俄侨及其后代做了咨询,核实了书中的一些内容。

     译者力求忠实原文,保留了书中某些带有殖民色彩以及美化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内容,选择了直译。因此,在阅读本书时,希望读者能够用辩证和批判的眼光来看待这些问题。

      在本书的出版过程中,得到了国内外诸多人士的支持和帮助。特别感谢长期致力于传播中俄友谊,为中俄两国交流与合作做出卓越贡献的黑龙江省政协主席杜宇新先生。是他建议将本书出版,可以这么讲,没有他的鼓励和支持,就没有本书的面世。他是文史研究领域的耆宿,兼蓄历史眼界和文化胸襟,对书中所写的时代和家乡哈尔滨有着更为深刻的了解,因此能见人所未见。他通篇阅读了本书的译稿并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

     感谢哈尔滨出版社社长陈春林先生、主编颜楠女士对本书的出版给与的大力支持。在策划和编辑过程中得到了李金秋先生、马丽颖女士的热心帮助,他们为本书的设计、印制等工作付出辛劳,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尤其还要感谢作者叶莲娜·塔斯金娜女士,在此书译文已交稿后,她还认真地提出了修改意见。其严谨治学和勤勉务实的态度令人肃然起敬。在此,我也向远在俄罗斯、澳大利亚、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的国际友人、专家学者表示真诚的谢意,他们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给与了无私的帮助。

    翻译工作是一项永远也达不到尽善尽美的苦差事。由于译者自身学识所限,翻译过程中的误读、遗漏和错置都在所难免。恳切期望和真诚欢迎专家学者以及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玛拉·穆斯塔芬解密《哈尔滨档案》

再次听澳作家︱玛拉·穆斯塔芬解密《哈尔滨档案》

    2018年5月5日, 下午14:00【哈尔滨中央书店·签售】听玛拉·穆斯塔芬解密《哈尔滨档案》本次活动内容:1、《哈尔滨档案》精彩片断朗读2、作者、译者分享对谈3、互动提问环节4、新书签售《哈尔滨档案》实属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再次听澳作家︱玛拉·穆斯塔芬解密《哈尔滨档案》

再次听澳作家︱玛拉·穆斯塔芬解密《哈尔滨档案》

再次听澳作家︱玛拉·穆斯塔芬解密《哈尔滨档案》

再次听澳作家︱玛拉·穆斯塔芬解密《哈尔滨档案》

再次听澳作家︱玛拉·穆斯塔芬解密《哈尔滨档案》

再次听澳作家︱玛拉·穆斯塔芬解密《哈尔滨档案》

再次听澳作家︱玛拉·穆斯塔芬解密《哈尔滨档案》


再次听澳作家︱玛拉·穆斯塔芬解密《哈尔滨档案》



再次听澳作家︱玛拉·穆斯塔芬解密《哈尔滨档案》

再次听澳作家︱玛拉·穆斯塔芬解密《哈尔滨档案》

再次听澳作家︱玛拉·穆斯塔芬解密《哈尔滨档案》


再次听澳作家︱玛拉·穆斯塔芬解密《哈尔滨档案》
2017年6月26日下午2:30时,在马迭尔宾馆二楼多功能厅,举办“世界原居哈尔滨人交流大会专家研讨会”。我市邀请十余位中外专家、学者,就哈尔滨独特的历史人文精神进行交流。玛拉·穆斯塔芬专程来参加“世界原居哈尔滨人交流大会”。首先,由大会主持人李述笑先生受大会组织委员会委托,主持今天的专家研讨会。

再次听澳作家︱玛拉·穆斯塔芬解密《哈尔滨档案》
澳大利亚获奖作家~玛拉·穆斯塔芬《从国际化的哈尔滨到多文化汇聚的澳大利亚——我的哈尔滨之旅》。
   玛拉出生于哈尔滨,她有一个融合了犹太、俄罗斯和鞑靼民族的家庭,一家四代人曾在哈尔滨居住过。玛拉的外公外婆是犹太人,祖父是信奉伊斯兰教的鞑靼人,祖母是信奉东正教的俄罗斯人。他们都是在上个世纪早期来到哈尔滨,并在这里相识。玛拉的父母都出生在哈尔滨,毕业于哈工大,并在学校相识相爱。1959年,5岁的玛拉随外祖父母、父母移居澳大利亚。此前,玛拉在哈尔滨的其他族人已分别迁到前苏联、以色列、加拿大等地——这是一个足迹遍布全球的国际家庭。

再次听澳作家︱玛拉·穆斯塔芬解密《哈尔滨档案》
    让玛拉萌生探寻家族史的念头源自外祖母珍藏的一张发黄照片,那是一个美丽的犹太女孩,有着梦幻般的眼神。她叫玛亚,是玛拉外祖母的妹妹。玛亚在哈尔滨出生、上学、恋爱,她是一名牙科医生,还去上海工作过。后来,玛亚回到前苏联,在1938年大清洗中因“日本间谍罪”被枪决,年仅26岁。直到1956年才获得平反。当玛拉得知自己的名字就是为了纪念这个从未谋面的姨姥时,她突然有一种冲动,去寻访玛亚的人生经历。

  以玛亚的故事为起点,玛拉开始了对整个家族大迁徙的寻访。2002年,玛拉创作了轰动一时的传记文学《哈尔滨档案》。“之所以叫这个书名,是因为哈尔滨是整个家族迁徙的中心。”玛拉说,“幼年时的哈尔滨已记不真切,我非常渴望一次故地重游。”

再次听澳作家︱玛拉·穆斯塔芬解密《哈尔滨档案》

再次听澳作家︱玛拉·穆斯塔芬解密《哈尔滨档案》

再次听澳作家︱玛拉·穆斯塔芬解密《哈尔滨档案》
    2000年,玛拉陪父母回到阔别41年的哈尔滨。他们一起寻访老建筑,看望一些生活在哈尔滨的老俄侨。玛拉发现,自己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座城市。

  父母对哈尔滨的追忆是玛拉童年最常听到的故事。“我家就在经纬街上,老房子已经不在了,但父母去过的教堂和就读过的中学还在,它们被保存得很好。”玛拉说,“走在中央大街上,我会突然想到外祖母、妈妈还有年轻的玛亚,穿着最漂亮的衣服在这里匆匆走过的样子。”

  玛拉已经7次踏上“远东故乡”的土地。今年2018年5月5日她再度来到【哈尔滨中央书店·签售】当她第一句话就说:”我是哈尔滨人,大家好“!玛拉·穆斯塔芬用不太纯正的中文说......台下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