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度阅读的苦,才是你去看世界的路

 星河岁月 2018-11-28





后台常常有读者问kaka君:为什么我看了那么多书,还是觉得自己没什么长进?


我想是因为:你在舒适区待得太久了!


避难就易是人的本性,困难和容易之间,我们总是习惯选择后者。可是,不逼自己跳出舒适区,你看再多的书,也难有长进。


依照舒适区理论,我们可以将阅读分为舒适区、伸长区和恐惧区三个等级:


在舒适区,阅读者阅读毫无难度的读物,虽处于心理舒适的状态,但进步缓慢;


在伸长区,阅读者阅读有一定难度的读物,感到某种程度的不适,但跳一跳还是够得着,理解力提升明显;


到了恐惧区,阅读者阅读难度过大的书,由于超越能力范围太多,感到严重不适,难以卒读。


理想的状态是待在伸长区,但很多人就是待在舒适区不肯出来。


2013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做了一个网络问卷,调查“死活读不下去的书排行榜”。


根据读者三千多条微信回复统计,排行榜前十名依次是:


1.《红楼梦》

2.《百年孤独》

3.《三国演义》

4.《追忆似水年华》

5.《瓦尔登湖》

6.《水浒传》

7.《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8.《西游记》

9.《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尤利西斯》


初读这些中外名著,确实很困难。


尤其是外国作品中陌生且拗口的人名地名,还有缺乏知识积累而对风土人情、时代背景的无所适从。但是,如果你真的能硬着头皮读完这些书,那么新世界的大门也会向你敞开。


为了让读者们长期培养深度阅读的习惯,途书将在不久后开辟“阅读经典”单元。


在此单元中,您可以毫不费力地找到各个类别的经典名作,每一本书都是经过几代读者的认可和岁月长河的淘洗萃取出的精华,能够极大拓展阅读者的视野和格局,让你从文字中获得思想的升华。





关于读书,“有用”和“无用”的争论向来不绝于耳。


中国传统应试教育培育出的工具理性,让人们在阅读之前就会对书籍进行效用性和时间性的对比考量。


如果这本书能提升我的考试成绩或职业技能,那它就是有用的。如果在短期内没有明显的现实价值,那它就是无用的、浪费时间的。


但君子不器,完善的人不是工具,体制要把我们变成工具,我们就应该有意识地对抗这种体制。对抗的方式就是不受专业限制的广泛阅读,谁也不能阻挡我们跟随好奇心,自由地探索和认知这个世界。


你可能正在接受专业教育,但你要知道大学教育不止专业教育一种答案,要明白专业教育的缺陷,有意识地去弥补这种缺陷。


工作以后,对职业有用是最大的阅读动机之一。当然,生有涯、知无涯,术业有专攻,以专业或者职业为轴心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可能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只看有用的书,未免无趣。


读书就像吃饭,营养要均衡,应该让自己尽可能地广泛涉猎、博览群书,唯有如此,才能培养起广阔的视野,唯有如此,才不容易把偏见当思想。人文社科看,自然科学读物也看;论说性的书籍看,虚构类的文学作品也看;有用的书看,有趣的书也要看!


在接下来的改版中,途书会在书籍类别方面进一步细化,从文学、少儿、经管等书籍大类中细分出更多子类目,并且还将开辟更多实用、有趣、有益的新分类,力求为读者创造多元化的阅读选项,帮助读者建立完整健全的阅读体系。






最后,关于阅读想给读者们一些谨慎的最低限度的建议。


第一,养成热爱阅读纸质书的习惯,养成沉浸式阅读的行为方式。每天戒网一两个小时静心读书,培育一生受用的孤独静思习性,虔诚地享受书中伟大思想的熏陶。


第二,养成独特的个人阅读文化。有自己的个人书单,有自己的个人阅读偏好,有自己的私人藏书,有若干本特别钟情并反复阅读的几本书,让它们伴随你一生。


第三,养成无功利目标读书的爱好。功利性读书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仅限于功利性的阅读,将“有用”或“无用”作为评价书籍价值的唯一标准,那一个人的阅读生活会非常狭隘,且拘泥于工具理性。为阅读而阅读,为兴趣而阅读,这就越出了为考试、为工作或事务的狭小目标,进入一个视野更加开阔的世界。




读书虽然很苦,但是不读书会更苦。


如果不试着逼自己一把,你永远不知道自己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