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指导——论述类文本阅读技巧

 老刘tdrhg 2018-11-28

培养良好心态 
·耐心细致 找准问题源
·准确理解 忌主观臆断
·心浮气躁时 由题带文
·试卷看似无情 却有情


具备能力即考查角度 
·提取、筛选、整合信息能力——需要细心
·知识迁移、理解揣悟能力——灵活应变
  
熟知题型类别 
·1、词句方面:关于“……”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段落方面:关于原文第……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主旨方面: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4、推理方面: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了解选项特征 
·选项信息表述类型:1.正确信息、2.错误或无中生有的信息、3.答非所问或与题干不同类的信息
·应对策略——1提取信息仔细对照、2准确理解文段和选项信息的异同、3审清题干要求
  
识记方法、技巧
  
·一、筛选文本对照选项找谬误:提取文本信息,筛选,整合,对照选项,找出异同点,判断各个选项是否准确提取、筛选信息(详细解说见后文题中)


【例子】

全国卷1

1、D. 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讲的过程。(文本信息提取错误)


全国卷1

A. 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提取信息错误)


C. “照着讲”内含“接着讲”,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不合逻辑)


D. “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

(整合文本信息错误)


全国卷11

1.B.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原因和程度有误)



C.“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太绝对)


D.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忆。(信息提取概括失误)



2D.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做出了全新论证。(时态有误)



3B、遗忘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判断绝对)


全国卷111

1A. 当前城市空间弹性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有机统一,这使得城市发展丧失了基础。(指代有误)


C. 城市的意义对不同的人群来说是不一样的,城市体需要一种抽象的意义共同性。(偷换概念)


D. 在诸多原因中,空间、制度及意义三者的弹性不足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断章取义,绝对)


二、结合文本联系实际灵活理解:文本中不能直接提取到,或者个别词句有变化,这样的选项未必是错的,需要学生学会灵活理解。灵活包括准确把握意思、准确分析语法结构

【例子】

全国卷111

2. C. 文章注重分析具体概念的正反两面及相应的动态发展过程,具有辩证意味



3.A. 当一个城市体有更好的空间弹性和制度弹性时,其意义弹性也会相应变好。(观点绝对无中生有)

D. 城市盛衰自有其规律,与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在总体上的和谐没有直接关系。(合理推断)


三、参照题干分层归纳找异类

·题干“下列对有关打造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文化是……
·B打造文化……
·C打造文化……
·D打造文化……
 答案 选A,陈述对象不属于题干“打造文化”的信息
  


常见方法 
全面仔细不可遗漏
联系生活借助常识
  
问题类型或敏感点
层次混乱

遗漏赘余

信息杂糅  

不合逻辑( 强加因果 颠倒顺序 )

有失分寸(无变有,少变多,小变大,远变近)

时态有误

属性出错 (特例成普遍、具体为概括、间接变直接)

指代偷换(概念、对象、主语)
  
注意概念和定义题
·如果信息提取没错,就看选项内容是否抓住了本质特征
注意审清题干中心词语(概念)

看是否答非所问和无中生有现象
 
·原因题
·要形成因为选项所以题干的关系(选项不能等于题干)
·文中没有的内容不一定属于无中生有,通过理解加以判断,若联系生活可以成立那么“这个可以有”。

关于推断题
·严格说此类题选项信息应该超越文段信息(在文本中一般找不到具体对应的信息源)但也有出题者把这类题混同于1、2两题,便可以运用提取文章信息的方法来看选项有无错误
·所以有些推断题根据作者观点判断
·有些推断题根据读者感悟来判断



运用方法技巧的障碍
1、文本信息属于作者个性认知,可能存在思想偏激(主观臆断)的信息,若题干问“根据原文下列理解不正确的项是”,则算正确。所以一定要厘清作者、出题者和读者(做题者)的关系
2、词语、句子、层意理解能力差的,有方法但未必能得分,所以通过阅读提升理解能力是前提、关键、基础、条件,迫在眉睫。
3、语法知识欠缺的影响方法运用,比如判断主体对象或概念是否偷换的,以及指代问题,都需要会找主语部分的能力
3、读进去还要出得来,咬文嚼字管中窥豹不能从宏观上把握主旨大意的障碍理解选项信息。
4、生活阅历少思想简单

小结常用方法:


a筛选文本对照选项找谬误:提取文本信息,筛选,整合,对照选项,找出异同点。


b结合文本联系实际灵活理解:文本中不能直接提取到,或者个别词句有变化,这样的选项未必是错的,需要学生学会灵活理解。灵活包括准确把握意思、准确分析语法结构


c参照题干分层归纳找异类


2018年全国一卷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真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于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

(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 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B. “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

C. “接着讲”主要指连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

D. 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讲的过程。


【分析】选项中“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处表述错。原文第二段:“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三段: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从两段文字看“新子学并未脱离既有的思想演讲过程,即也需要照着讲和接着讲,只不过有了新意,故选D。


【点评】这道题选项问题设置比较简单,若放在A选项应该没大问题。但出题者把错误信息放在了最后一项,算是刻意埋伏地深了些,稍微难为了一下考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B. 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C. 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

D. 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A.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分析】“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错误,手法并非对比,而是类比、对照写法。“新子学“和“诸子之学”演讲方法相同——照着讲和接着讲,只不过前者比后者更进一步。根据原文信息“‘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可知,文章并不是要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所以“选项中“差异”这一词语概括也是错的。故选A。


【点评】这选项比较多,而且考查学生论证方法和理解概括文本层次大意的能力,偏难。好在设置在A处,算是出题者对孩子的体贴和爱惜,可以节省一些排除干扰项的时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

B. 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

C. “照着讲”内含“接着讲”,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

D. “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


【分析】A.“互相隔膜”说法错误,两者之间,前者是后者基础。

C.“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的生成”说法错误,原文是“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

D“逐渐过渡”说法错误,是“互相渗入”。原文信息是“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故选B。

【点评】AC两个选项设置的问题非常简单,D稍微有些难度,一般也可以理解。



2018年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全国卷Ⅱ)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身体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


1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

B.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

C.“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

D.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忆。


2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的是(    )

A.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

B.通过讨论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入。

C.与重视个人隐私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证了大数据对个人权利的影响。

D.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做出了全新论证。


3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数据时代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

B、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

C、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的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

D、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辨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B.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


【解析】信息杂糅强加因果,逻辑关系不成立。


原文第四段说“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

第一段说: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

故选项内容不符合文意。


正确表述“因为大数据的出现,使得人的主体身份被数据化,以致个人信息选择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比记忆更高


【点评】不仅需要广泛提取文本信息,还需要准确理解文本信息,中等难度。



C.“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



【分析】

文本第一段:“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文本第二段: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并没有说“隐私权是对抗大数据”


联系生活尝试,隐私权应该是法律赋予的人权,是多方面的保护。


百度搜索: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而且权利主体对他人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对自己的隐私是否向他人公开以及公开的人群范围和程度等具有决定权。隐私权是一种基本人格权利。


据此推断“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中“都”于文无据,理解太绝对。


【点评】比较简单


D.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忆。


【链接文本信息】

第一段: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

“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第二段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


第四段:“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故选项内容不符合题意。


选项D;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忆。

应该表述为: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适度的、合理的遗忘,作为数据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有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


【点评】稍难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的是(  D  )



D.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做出了全新论证。


【链接文本】

第一段首尾都以所谓“被遗忘权”为重点。

第一段开头:“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

第一段结尾:“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只有第一段中间部分提到数字化记忆带来的问题: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



文章主体部分(略)分三点论述被遗忘权出现的意义。


所以D.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做出了全新论证。首先是对全文的理解有误。其次,“可能”一词时态判断错误,文中是已然,或者正在进行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B、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


【链接文本】

第三段:……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文本是说一定程度上如此,去掉修饰限制于不免绝对化。所以B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Ⅲ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


其三,意义弹性。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当一个城市体只允许一种、一个层面的意义存在时,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落。当一个城市体只能满足某一类人的意义追求、意义需要时,这个城市体也往往会丧失活力。当一个城市体被某一类型的意义体系固化时,这个城市体往往不具有综合吸纳力、发展潜力。启蒙主义的片面化,理性主义的片面化,世俗主义的片面化,神圣主义的片面化,都会导致城市意义弹性的减弱,都会从根基处危害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保持城市的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并以此为基础,把握城市的类型构成与历史,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对于城市社会的健康发展而言,是意义重大的。

(摘编自陈忠《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当前城市空间弹性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有机统一,这使得城市发展丧失了基础。

B. 已发展的城市和崛起中的城市都面临着激活活力的问题,也都需要有制度弹性。

C. 城市的意义对不同的人群来说是不一样的,城市体需要一种抽象的意义共同性。

D. 在诸多原因中,空间、制度及意义三者的弹性不足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在理论论证的过程中提及空间被私人性固化的现状,有其现实的指向。

B. 文章区分了文明弹性的层面,也区分了城市体发展的阶段,论证结构清晰。

C. 文章注重分析具体概念的正反两面及相应的动态发展过程,具有辩证意味。

D. 文章借助“文明弹性”的概念,论证了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当一个城市体有更好的空间弹性和制度弹性时,其意义弹性也会相应变好。

B. 城市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时会有不同危机,制度的主要功能也会因此不同。

C. 要让一个城市体具有综合吸纳能力和发展潜力,就应平衡各种主义的关系。

D. 城市盛衰自有其规律,与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在总体上的和谐没有直接关系。

【答案】1. B    2. C    3. A


【解析】

1. A. 当前城市空间弹性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有机统一,这使得城市发展丧失了基础。

【解析】文本,当前城市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实现空间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而不是如该选项所说的“缺乏有机统一”。

原文第2段“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阙的公典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断章取义,应为“片面强调,会失去基础”。指示代词“这”的内容文本和选项不同,偷换了信息

【点评】简单至极,白送分的选项

【方法点拨】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对照筛选做题。解答此题,最关键的是在找出答题区间后,将文本内容同选项表述进行认真而仔细的比较。在这里,尤其要注意的是,找出命题者设置的各种陷阱,比如无中生有(把文本没有的内容悄悄加进去,比如题中C项)、偷梁换柱(部分改换文本说法,比如题中A项)、增删内容(把文本内容偷偷减少或增多,比如题中A项)等。


C. 城市的意义对不同的人群来说是不一样的,城市体需要一种抽象的意义共同性。


C项相关的内容在文本第三自然段,文本原文为“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不是如该项所说的“抽象的意义共同性”。


D. 在诸多原因中,空间、制度及意义三者的弹性不足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

【链接文本】

第二段:其一,空间弹性。……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段“制度弹性”部分: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


第四段“意义弹性”部分:当一个城市体被某一类型的意义体系固化时,这个城市体往往不具有综合吸纳力、发展潜力。启蒙主义的片面化,理性主义的片面化,世俗主义的片面化,神圣主义的片面化,都会导致城市意义弹性的减弱,都会从根基处危害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根据文本可知,空间弹性不足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意义弹性不足会从根基处危害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制度弹性并无此“根本原因”的表述。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文章注重分析具体概念的正反两面及相应的动态发展过程,具有辩证意味。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事例论证等多种论证方式的总称。

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综合判断的能力。这种综合判断是在掌握文意的基础上,判断文章某一论点立论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是否符合文意。

答题时,要在整体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文本具体内容对各选项表述进行认真比照,考查其表述正确与否。特别注意考查各项表述中对文本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和论证层次的分析是否正确。C项中,“文章注重分析具体概念的正反两面”的说法是正确的,在文章中有体现,但“相应的动态发展过程”则无明显依据,因此C项信息概括层次大意有误是本题的正确答案。另:辩证意味就是正反对比,与“发展”是平行并列关系,选项逻辑上也是行不通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当一个城市体有更好的空间弹性和制度弹性时,其意义弹性也会相应变好。



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三者之间,没有必然因果关系。所以A项判断绝对,属于无中生有



D. 城市盛衰自有其规律,与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在总体上的和谐没有直接关系。


当一个城市体只允许一种、一个层面的意义存在时,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落。当一个城市体只能满足某一类人的意义追求、意义需要时,这个城市体也往往会丧失活力。


D项的干扰性较强,相关内容在文本第四段从“可能”“往往”这些词语可见,城市的盛衰与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在总体上和谐有关系,但并不是一一对应的直接关系。所以此项说法“城市盛衰自有其规律,与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在总体上的和谐没有直接关系。”是正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