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上每个朝代造币都很讲究,其中一朝钱币存世不超十枚,很珍贵

 少东家86 2018-11-28


我国古代货币从最初的布币刀币等,到汉代五铢钱,再到唐武德四年始铸,开元通宝钱。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喜欢在钱面上铸造文字,即所谓的钱文。然而避讳现象在古代社会普遍存在,且与文字甚为相关,同时货币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触的物品,那么钱文与避讳现在发生关系,自然是必然的事情了。避讳是古代社会中一种常见的文化现象,它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其历史垂二千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礼法之一,并且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讳,又称名讳。即古代帝王或尊长者之名,《说文解字》讳忌也。古时,凡遇帝王或尊长之名,必须回避使用该字,即为避讳。例如秦始皇皇讳政,所以秦朝改为正月为端月,端月正月也,秦讳政,顾曰端。宋徽宗为北宋第八位皇帝,神宗之子哲宗之弟共在位25年。宋徽宗在其在位年间共有六个年号,建中靖国、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处建中靖国外,其余五个年号都铸造过年号钱。

宋徽宗第一个年号,建中靖国为四字,较为特殊,一般做法是截取建中或靖国二字,再加宝文组成钱文,但史料并未记载,建中靖国年间曾铸年号钱,二是另拟了新钱文,即圣宋元宝,为国号加宝文结构。据说,建国通宝极为珍稀,存世不超10枚,称其为北宋第一珍稀币也不为过,元末群雄竟起,各路起义军高举反元大旗。


后来朱元璋统一了天下,于洪武年间,明南京的宝源局及各省宝泉局铸行洪武通宝,其中并无元宝钱。其原因大致有二,首先是为了避朱元璋的讳,注云眀太祖讳元璋,故明代铸钱,自洪武后,无作元宝者。还有一个原因是为了避元朝的讳,如果一元宝为文,那岂不是成了元朝之宝,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载,明初贸易文契,如吴元年、洪武元年、俱以原字代元字,盖明见追恨元人,不欲书其国号也,当时的老百姓普遍不愿意用元字,所以洪武无元宝,则是可以理解的事了。


而事实上,从最初的大中、洪武至崇祯,再到南明的大明、弘光、隆武、永历等钱。其宝文皆为通宝,而无元宝。看来老祖宗的影响还是极其深远的,在钱文的避讳中,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主文中的字于宝文中的字相重,统治阶级为了避免这种尴尬而做了相应的避讳,咸通玄宝,因为宝文的罕见,再加上铸造时间短存世,量极少。被钱币届誉为“唐泉第一珍”。


到了宋代,这种避讳现象更加普遍,于是另拟钱文,改国号加宝结构,宝元年为“皇宋通宝”,宝庆年为“大宋元宝”。自开元通宝钱以后,钱文主要哦以四字为主,遵循主文加宝文的结构,宝文是钱文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古代所用宝文名称繁多,常见的有元宝、通宝等。而主文可分为多种情况,如唐代开元通宝中的开元属于吉语,宋代则盛行用年号,如宋太宗所铸的淳化元宝钱。

另外,也有以国号作为主文的情况,如宋太祖的宋同元宝等,所以钱币大概与文化有关,避讳是由儒家的礼制发展而来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渗透在汉文化的传统当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