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间故宫:张谷英村

 听涛馆0730 2018-11-29

     在湘北的大山深处闺养着一座明清时期的大屋,它以精妙绝伦的建筑艺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孝友家风,吸引着国内外大批游客云集于此,被世人冠以“民间故宫”、“天下第一村”之美誉。

据张氏族谱考证,张谷英祖籍在江西南昌,当时他是明朝的一个指挥使,后来辞官来到岳阳渭洞山区,看到这里四面环山,环抱盆地,藏风聚气,龙形山蜿蜒而行,吸水纳珠,通晓地理和风水的他便选择了此地安家。从此,子子孙孙,繁衍生息,分家立户,加修扩建,历经600多年,形成了内涵丰富、风格独特的大型古建筑群。上世纪九十年代,藏在深闺的张谷英村被人发现。2001年,她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评为“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被公布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2013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深厚的文化底蕴

张谷英村在选址上独具匠心,充分体现了顺应天时、地利的风水观念。她的南面,笔架山巍峨挺拔,西南方向则有奴曼山婷婷玉立。盆地中央有一座小山丘,人称龙形山。山丘两侧各有一条小溪,在龙形山前方汇合。龙头正前方100米处有3块天然巨石,被称为龙珠。张谷英村古建筑群正是顺应龙形山的走势,沿着渭溪河环山而建。现在建筑群由“当大门”、“王家塅”、“上新屋”三大群体组成,三面包绕着龙形山,总面积51000平方米,房屋1732间。

张谷英村在历代的建设过程中,十分强调“寓情于景”、“寓道于形”,其情与道,无一不受儒学与道学的渗透。达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进则崇儒,退则佛道,以崇儒齐家治族,以佛道养性修身。在张谷英人的骨髓里,建功立业,耀祖光宗始终是其永恒的追求。

走进张谷英村,从当大门的天井往上走,步子跨度越来越大,由三步、四步到五步,喻意着对客人的真诚祝愿,步步高升;接官厅上方的梁柱层层累叠,喻意连连升迁;铺地方砖全是六寸方砖,意味着六六大顺……张谷英村就像一部书,让你永远读不完,看不够!

●精巧的建筑艺术

张谷英村具有明清时期古庄园建筑特色。从空中鸟瞰,屋宇绵亘,檐廊衔接,浑然一体,蔚为壮观。流连其中,又发现她的总体布局依地形呈“干枝式”结构,主堂与横堂皆以天井为单元,分则自成庭院,合则浑然一体,成功地将家庭建筑群体凝聚在一起,各个家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谓“天人合一”,宁静安逸。

张谷英的天井堪称一绝。全村共有天井206个,大小不一,功能却是一样,采光、通风、排水,历经数百年,大屋从未因积水受灾,至于雨水排向了哪里,一直是个未解之谜。

张谷英的巷道又是一绝。全村62条巷道,曲折迂回,四通八达,畅行无阻,户户相连。同时,每条巷道又都是防火隔离带,如遇火灾,只需揭开巷道屋顶瓦片,让火苗上窜,便能截断火源,以免火灾蔓延。

张谷英建筑艺术之精巧,更巧在其雕刻艺术。全村现存3000多处雕刻,或庄重凝练,或婉约清矍,或喜庆活泼,或禅意深沉,各得其妙,无一雷同。梁上枋上的花纹雕饰,屏门挂落,窗棂图案,无不精美生动;圆木全柱下均有雕刻精致的花岗石柱础;大梁与石门框下刻的阴阳太极图,代表天地一体,造化阴阳,平安吉祥,富贵绵长;柱与梁的转接处,雕有小鹿,欢快腾跃,充满灵性。

●古朴的孝友家风

凡是到过张谷英村的人,几乎都要想到一个问题,到底凭着什么魔力,使得张谷英的子孙们,6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聚族而居而又相亲相爱相得益彰呢?

答案并不难找。几千年的中国官场文化,徘徊于儒释道之间,进则崇儒,退则佛道。张氏祖先在显达高位上激流勇退,归隐山林,以崇儒齐家治族,以佛道养性修身,这是影响张谷英子子孙孙的深沉文化底蕴和耕读文化的教育理念。

张氏家庭向世人昭示的是,尊礼崇儒,孝友传家,将儒家的思想和伦理奉为自己家族精神内核的重要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支配下,才有了“兴门第不如兴学第,振书声然后振家声”的一代又一代张谷英村人的理性追求,也才有了他们凡事以忍为先的“百忍家风”。

张谷英村在当地可谓旺族、大族,但他们长期以来坚持“以和为贵”,从未发生过欺侮小姓小户的现象。时至今日,他们依然保留着夜不闭户,道不拾遗,一家有事,大家帮忙的良好风气,保留着尊老爱幼,共享天伦的好传统。张谷英村人得以强宗胜祖,长盛不衰,靠的就是这样的好传统。

张谷英村,以其巧夺天工的古建筑群,浓缩了古代建筑艺术的灼灼精华;以其物以载道的规划理念,承载了上下六百年的传统优秀文化;以其忠孝悌信的家训,诠释了齐家济世的伦理观念。张谷英村,是人们研究明清民俗文化和古代建筑艺术的活化石,是中国农耕文化的一座高大而华美的丰碑!

(本期供稿:市文广新局文物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