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淮本是书香地

 星河岁月 2018-11-29

雕版印刷术自晚唐普及开来以后,字纸得以化身千百,图书因而普惠士林,使得宋代以来,购书而读,藏书传家,很快成为民间耕读之家的一种文化追求。“耕田以养其亲,读书以修其身”(郑玉《鲍生耕读堂记》),“高堂榜之以耕读,寤寐千载学陶潜”(张在文《耕读堂为鲍伯原赋》),逐渐成为中国士人阶层所认同的重要价值观。

据天津图书馆研究馆员刘尚恒先生在《安徽藏书家传略》(刘尚恒、郑玲著,黄山书社2013年版)中考证,汉代淮安王刘安、河间王刘德,及广陵太守之子陈咸、汉廷太乐令之子桓谭,是在北宋初年雕版印书术大行于市之前,安徽历史上有名的藏书家。而北宋咸平年间(998—1003)以虞部员外郎致仕的郭延泽,能够成为安徽历史上第一个“万卷户”藏书家;闵景芬得以建成藏书万卷的“尊圣阁”;游宦四方,搜求入藏数万卷典籍的王莘;藏书至3万卷的杭州知府沈立等,显然都得益于雕版印刷术的普及。至于以“万卷堂”自命藏书处(室)的文化现象,都说明了民间藏书之多。他在此书首章《安徽私家藏书述略》中指出,“从汉、唐迄至近代,历史上可考的藏书家五百二十四人(包括明代藩府藏书及徽州旅外的藏书家),其中明、清两代四百人;以地区论,徽州为首,有二百二十四人(包括徽州旅外的藏书家),安庆地区次之。可见,安徽确实是历史上的文献之邦。”为此,他指出安徽私家藏书活动的五个特点为:一是“藏书与流通相结合”,二是“藏书与刻书相结合”,三是“藏书与著述相结合”,四是“藏书与校勘整理相结合”,五是“综合收藏与专藏相结合”。

《安徽藏书家传略》是一部由始创意作者刘尚恒先生三十余年苦心结撰的学术著述。全书分为三章,除上述总论安徽私家藏书概况、特点、散佚的《安徽私家藏书述略》一章外,第二章为先按时代、再分地域叙述自汉代以来524位藏书家事迹的传记部分;第三章为“渴于书籍,一代书宗”的鲍廷博、“买书哪管俸无支”的倪模,“书林巨擘,功在国家”的周叔弢等有全国性影响的安徽藏书名家的专论,以及阐释私家藏书楼(室)名的涵义,探析阜阳、徽州两地藏书活动昌盛的原因,从而既有“面”、又有“点”地揭示出了安徽私家藏书发展的基本面貌,填补了中国文化学术史上的一片重要空白。最后附录的是宋代向敏中所撰《闵氏尊圣阁》等27篇有关私家藏书楼(室)的记文和书目序跋,为读者深入了解安徽私人藏书史实提供了部分第一手资料。

有聚必有散,聚散无常态,这在中外古今,概莫能外。但西谚云“书比人长寿”,因此,开卷阅读藏书史,总是有关藏书主人一生苦心积聚的汗牛琳琅,藏书之家祖遗孙继的满目缥缃终归何处的字句,最摄人心魄。作者们在本书中,总结安徽藏书家散佚的原因,也无非是因为世乱兵燹,因为水灾火厄,因为子孙售卖,因为统治当局的禁毁,但终于令人眼前一亮的,是捐其所藏给予近现代图书馆的刘体智、周叔弢等安徽最后一代藏书家了。正如作者在本书第三章《书林巨擘,功在国家——记周叔弢先生的藏书事业》一节中所指出的:“周先生捐献藏书多达近六千种、四万册,其他零星捐赠尚未计及。这些珍贵的藏书归之于公,使民族文化得以妥善保存,同时大大丰富了国家藏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