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年北京的轻工业

 老刘001 2018-11-29

解放前,北京作为一座靠近关外的城市,由于失去了首都的地位,所以从民国开始,发展一直都很滞后,赶不上南方,特别是一些诸如上海等的沿海城市的发展,即便是天津,那时的工业恐怕也比北京齐全一些。

那时候的北京,除了在石景山有一个炼铁厂和一座热电厂之外,在加上门头沟的几座煤矿,这恐怕就是当年北京的全部家当。据说,当年生活在北京的老北京人大约有八、九十万人,没有现代工业,没有现代商业,这么多北京人口是如何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的?我还真的说不清楚。

北京的大规模建设,特别是轻重工业的建设应该源自于解放之后。除了建设在城外的若干座“大院”之外,一些诸如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等的地标性建筑也孕育而生了。

工业性建筑的恢复和新建使得北京人有了底气,也加速了周边地区向北京移民潮的来到。北京开始有了自己的炼钢厂、汽车制造厂、棉纺厂和电子管厂等,但北京的轻工业依然是个空白,有许多轻工企业和服务型企业还是从上海等城市迁入的。比如,当年北京的名牌制衣企业蓝天、雷蒙等都是从上海迁入的。

那时北京就连一架简单的电子管电视机都生产不了,市面上销售的“北京牌”14英寸黑白电视机还是天津电视机厂生产,路上来往的自行车有上海生产的凤凰牌、永久牌你,天津生产的飞鸽牌,红旗牌,甚至连青岛都可以生产出一种倒轮闸的青岛牌自行车,而北京生产的连一辆都没有。照相机是上海和广州生产的,手表也是上海生产的,文革之前北京就连一座卷烟厂都没有。义利等知名的食品生产厂家也是上海搬迁来的。因此,当年的北京在许多方面还是空白,需要花大气力来填补。

经过几十年的不断积累,北京的轻工业慢慢的发生了变化,六十年代初生产出了“燕”牌缝纫机,七十年代初仿制成功了日产照相机(北京一型),稍晚一点时间又成功的制造出了手表、卷烟、和燕山牌自行车。但在家用电器方面仍然是个空白。上述空白一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前后才彻底的解决。

那时我父亲在北京市工作,先从事的工作是北京地区的军工生产以及民转军动员军工的布点生产工作,因为那时中苏、中美关系都紧张,要准备打仗。国际形势缓和了以后,他转到市委调整工业办公室开始抓调整北京市的工业布局等的工作,也就是将那些落后及过剩的产能调整至有市场需求的轻工等的生产行业,比如引进了两条电视机的生产线,开始试生产牡丹牌和昆仑牌9英寸黑白电视机,成为了当年北京市场上炙手可得的热门畅销商品,之后这两个厂家又过渡到生产12英寸黑白电视,14英寸彩色电视机,这在当年来说,就是在全国也应该是领先的。

电冰箱也是这样。当年北京只有个医疗电冰箱厂,每年生产几千台医用电冰箱,因为产量很小,根本就没有投放到民用市场,之后从意大利引进了压缩机生产线,开始成批量的生产雪花牌电冰箱,一下子便红遍了北京,成为了北京的热门商品,一票难求。

洗衣机的生产更奇特。生产白菊牌洗衣机的北京洗衣机总厂前身是一家北京农机制造厂,由于产品滞销,已经到了破产的边缘,经过引进和改造之后,开始生产单缸和双缸洗衣机,填补了北京轻工业的生产空白,也它的产品也热销了好多年。

随着上述家电产品的产能在全国范围内无限制的扩张,广东东莞、顺德、中山一带的家电生产行业迅速的发展了起来,将原本属于北京名牌的黑白电、小家电等畅销产品挤出了市场。现如今,在北京、在全国其他地方,已经难寻它们的身影,甚至有些生产厂也没有逃出破产的命运。但他们曾经风光过,给我们的爸爸、妈妈们及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便利,所以它们值得我们去怀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