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教「张天师印」传给了谁?

 一叶一清香 2018-11-29

〈楔子〉

事实上,张天师传承的危机,在民国四十三年63代天师长子病逝、次子留滞大陆时已然產生。而随著五十八年年底63代病逝,此后正一道的种种风雨,总教人雾里看花,扑朔迷离,传闻漫天,并非寻常正一道道士,乃至一般社会大眾知悉……

幸而,63代对於新任天师及祖传印璽的传承意旨,已经藉由其生前好友,同时也是三十多年来张天师祖传印璽实际保管人--陈如平先生之口而保存下来。

虽然如今陈先生已然物故,但是他秉承63代遗志的发言,业已藉由吴铃娇〈夺印秘闻--道教「张天师印」传给了谁?〉此篇专访,留存於世。

吴铃娇此文,究其内容至少访问当时的道教会人士(如徐荣)、张欣政、张源先、陈如平四方意见。当然,愚意以陈如平先生所言,最接近63代的遗愿。

也就是,64代的位子应当传给他的次子张允康,不然也要传回给龙虎山张氏血脉。而在传位於新任天师之前,祖传印璽名义上是由63代继室陈月娟女士保管,但实际上则交由63代的至交好友陈如平保管,不过,两人均只有「保管」的责任,无法「掌用」、「施用」、「使用」,因为那是专属於张天师的职权。

道教「张天师印」传给了谁?

文/吴铃娇

传了一千八百多年的道教印璽,不在当今六十四代天师手里,也不在道教会,却深藏在银行的保险箱里。其中曲折和珍贵照片,为本刊编辑独家追踪採访和拍摄得来。(备:原图无)

一千八百多年前,东汉道教教主张道陵去世,将承自太上老君的「剑」与「印」,传给长子张衡,嘱之世代相传。过了近十九个世纪,张天师府的传家印--「阳平治都功印」,不仅不在当今六十四代天师的手中,反而还让外人冷藏在台湾银行的一个保险箱里。

传说,第一代天师张道陵,於东汉顺帝汉安元年,在鹤鸣山修行时,太上老君驾五白龙,乘紫云,率众而降,授予三清众经九百三十卷,符籙丹灶秘诀七十二卷,一千二百官章及斩邪雌雄二神剑,还有就是这颗「阳平治都功印」。

他遗命,印剑和符籙应世代相传,作为传物,而且「世世一子绍吾之位,非吾宗亲子孙不得传」。

想不到,传了千余年的世袭制度,却在六十四代时,演出一段曲折离奇的秘辛。

印剑世代相传

民国十三年,六十二代天师张元旭去世后,长子张恩溥便袭职就位。

据他堂姪张欣政表示,天师坐镇江西龙虎山时,至尊至荣,不易晋见,出府时,轿舆数乘,随从侍之,政府优礼有加。

民国三十八年四月天师带著长子张允贤,随身侍从,和少许细软,匆促避难离乡,经广州、澳门、香港等地,於民国三十八年岁末抵台。祖传的天师信物--「阳平治都功印」,随天师来到蓬莱仙岛,而盟威秘籙、斩邪雌雄二剑,却不幸遗留在天师府故居,不及带出。

六十三代天师擅於画符之术,能画百帧如一,不爽分毫。据持有者说,天师画的符很灵,而天师印璽「阳平治都功印」,就是专盖印於符上之用,有符无印,或有印无符,都不是完整的符令。就像现代的支票一样,写了面额,还要盖章,才能兑现,缺一都不可,印章是开票的证明,「都功印」就是天师画符的凭藉。

六十三代天师抵台后,曾居住在台北大龙峒的「觉修宫」并组织台湾省道教会,设立天师府驻台办公处,积极发展道教,先后开坛授籙,传度弟子。

民国五十七年,再出面组织「中华民国道教会」,并任第一届理事长。

传人出了问题

然而,天师的晚景,却不甚如意,随他来台的长子张允贤,不幸在民国四十三年病逝,继承人的去世,曾令天师哀伤不已,而次子张允康又沦陷大陆,生死未详,子嗣无传人。天师再娶陈月娟女士为继室,并领养陈氏与前夫所生之两男两女。

民国五十八年,天师应菲律宾同道的邀请,前往访问,回国后卽一病不起,年底过世,享年七十五岁。

他一去世,便引来一场继承的纷争,而代代相传的天师印璽,也因纷争未了,而被锁进了台湾银行的保险箱。

据现任中华民国道教会秘书长徐荣表示,六十三代天师病重时,嘱其撰文,遗命由其继子张美良承袭天师职位,并将「阳平治都功印」交陈月娟女士保管。遗嘱全文由徐荣执笔,并加盖天师及陈月娟女士印章。天师并未亲笔签名。

但是张家宗族不承认这项遗嘱。

当时,天师在台的宗亲,还有一位族叔张景星、三个堂姪:张欣政、张润生和张源先。族叔居住在宜兰,三个堂姪则分别服务於军中。

而天师的继承原则是,传子不传弟,传弟不传嫡(按:「嫡」依上下文意应为「姪」),传姪不传叔,传叔不传族人,传族人不传族外人,亲疏分明,长幼有序,必须有血统关係者,始得传递,向无紊乱。例如,三十一代天师张时修、五十八代天师张起隆,都是以叔承袭,四十七代天师张天庆,五十代天师张国祥,则以族人嗣职。而以传弟之天师亦有多人,如十二代、廿八代、廿九代、三十七代等,皆因无子传弟。

为了印璽分家

张氏宗族认为,天师旣然还有三位堂姪,大可不必由他继子张美良来接,况且张美良原姓胡,与天师毫无血缘关係,这违背了一代天师张道陵的遗命。

当时,张氏宗族属意的天师继任人选是一直随侍天师的姪辈张欣政,但是道教会主要成员反对。最后经有关单位从中协调,才决定请囘在金门后勤指挥部任职的张源先,提早退役,就任六十四代天师。

据张氏族人表示,六十三代天师在世时,必有自撰之遗嘱,卽使病重不起时,也会交代后事。他在位四十余年,深知传袭家规,与印璽交递之重要,断不会将印璽留予继室,而堂姪张欣政亦是他所赏识的晚辈,后继不虞无人,何以会不按传统的遗命安排呢?因此,向地方法院控告撰写遗嘱的徐荣偽造文书。

这场官司,据陈荣说,他胜诉。但判决书一直留在法院中未取,无法证实。但从此,天师府和道教会也断绝了往来。

六十四代天师张源先,虽承袭了天师职务,但却无法掌印。

他说,民国五十九年八月廿八日袭职后,曾请内政部向陈家索囘「都功印」,陈家却来个相应不理,如今,他只好照著原印模,重新塑刻一方石印,以执行他的天师职务。

新天师无大印

这位曾在军中服役,「黄袍」加身后,才改行修道习法的天师说,当初,六十三代天师的遗命,必有蹊蹺,道教会之所以欲立张美良为天师,是想借辅佐之实而掌天师府之权。歷来天师府领导道教会,乃不争之事实,如今,为了天师继承与印璽之争,教、会分立,也是有目共睹的。

张源先很感慨地说:张氏宗族都知道「阳平治都功印」乃稀世国宝,价值连城,六十三代天师过世前,陈月娟卽识宝地私自收藏,并在一次购屋欠款时,以一、二十万之值,抵押给友人陈如平。陈月娟已於四年前病逝,陈如平也早将典押在手的「都功印」存入台湾银行的保险箱中。使「都功印」无法用於天师所画之符上,也无法印於天师所授之「万法宗坛」职牃上。

而且为了袭位,为了印璽,也为了许多「不便公开」的事,六十四代天师和中华民国道教会不但脱离了关係,甚至在民国六十五年时,还以「嗣汉天师府」名义登报警告道教会理事长,勿以天师府为名,印售符令、职牃……。

这种反目成仇的情景,岂是当年领导道教会的六十三代天师,所能料到?

道教会对於现任天师,也颇多微词,他们认为,老天师属意的传人,根本不是他!

张天师却理直气壮地说,当初袭位是经过政府有关单位协调选任的,如果他的天师职位有问题的话,内政部早可以停掉每个月一万元的「生活补助费」了:而倪文亚院长所题的「嗣汉天师府」匾额也轮不到他手里。

但是,无可否认的,张源先天师无法掌有「阳平治都功印」,却是当代天师最大的憾事!

那么,那颗无价之宝「阳平治都功印」,现在如何呢?

传印落入外人

据保管人陈如平先生说,锁入保险箱中的印璽,除了这次让本刊拍照外,只有在民国六十六年时提出过一次。

当时谣传,美国人出价七十五万美元要买,而且检举告到了中央党部和内政部,为此,当时行政院蒋院长和社工会主任委员邱创焕,特地召见,并检视印璽。

陈如平说,他当场就向院长保证,为了顾及老天师的交情与道义,他决定负责保管都功印,直到光復大陆捧囘龙虎山为止。外国人想要这颗印,不要说七十五万美元,就是七百万、七千万美元,他也不卖。

他道出了与六十三代天师关係的渊源。

一般传说,陈如平是老天师的「小舅子」,他否认。

陈先生说,民国五十五年的夏天,他在一位同乡的引见下,认识了天师,当初他对天师完全存著「好奇」之心,不料,和天师见面后一见如故,成了忘年交。

民国五十八年,天师在世时,因北投购屋不足款,曾向他借用了十余万元,这是他们之间仅有的财务来往。至於外传说,天师继室以「都功印」为借债的抵押,他说,根本不是那囘事!

为什么这颗印璽会在他手中呢?

陈如平说,天师在世时,卽非常忧虑职位和印璽的后事。天师长子虽在台病逝,但次子沦陷大陆,因此心存反攻大陆传袭次子之念,而对於印璽,天师担心年轻的太太,会改嫁而落入外人手中,而同道者,又都别有居心,不好委託,因此,交给与道家(按:「家」应为「教」)会毫无关係的陈如平保管。

天师遗命託印

民国五十八年十二月廿一日,老天师病逝前四天,立下了委託遗嘱:

「兹代保管张恩溥祖传印章大小共计八颗(如印鑑),经张恩溥亲自於民国五十八年十二月廿一日交代,并经恩溥之妻陈月娟女士当面同意,由亲友陈如平先生代为保管,嗣后如有对印章之运用权,均由恩溥妻子陈月娟自己作主,任何人不得阻碍,本件副本抄送各证人。」(以上均为打字)付託人张恩溥,继承人同意陈月娟,代保管人陈如平,证明人邱大慎、赵师董、平国藩、黄平西、郭海龙。(以上除陈月娟未签名外,均有签名和盖章,据陈如平谓陈月娟不识字,未能亲手签字。)

三天后,陈如平受天师之託,带走了张家的祖传印。第二天,天师卽撒手西归了。

到了民国六十五年初夏,天师继室陈月娟女士因癌病重时,又立遗嘱,再一次委託陈如平保管,遗嘱由其长女,师大毕业的张莉莉执笔,陈月娟女士印有指模。

因此,陈如平理直气壮地说,我完全是受朋友之託,并非因典押而佔有天师的玉璽,他每年要花两万余元的租赁费,委託银行保管,只是不负朋友的重託罢了。

十月十六日,正午十二时,本刊编辑在陈先生的办公室,目睹了这颗引起纷争的印璽。他在前一天曾沐浴斋戒,十六日一大早,盛装隆重地到银行,打开保险箱,捧出五颗印来。其中最重要的一颗「阳平治都功印」係灰绿色的卞和玉印,印把是只似龙又似虎的卧兽,印文为篆体之阳文,印面有十二公分见方大,需以朱砂调水刷上后,才能印盖,现代的印泥则无法使用。

另一颗大印是「天师」印,係木质印,质地坚硬而厚重,沉如金属,木色呈墨黑,还有三颗是玉质的小「都功印」、小「天师」印,和符文印。

这些印,用於天师所画的符上,也是天师执行教务的主要用印。

案子还要悬著

至於印史,是否如道教界所言,为东汉一代天师所传,需要进一步的考证,据六十四代天师,及张氏宗族们表示,由於天师印璽鲜少公开,况且又是传家之宝,因此,从未託人考据研究过,但从玉石刻路充满朱砂、天师印色泽墨黑来看,传袭年代的久远是不难看出的。

如果,天师印璽真如传言,已有千年以上的歷史,那么「阳平治都功印」的价值连城,自是不言而喻的,自然也是国家的瑰宝。

六十四代天师,为了这颗印,想尽办法,却掌印不成。

中华民国道教会,也处心积虑地想掌有这颗象徵「无上权威」的印璽。

但是,陈如平坚决地说,他不畏任何权势,也不会轻易交出保管权。陈先生说,民国五十八年十二月廿四日的清晨,他提囘天师印璽后,他晓得日后为了印璽的持有权,必有纷争,卽向警备总部报备。

陈如平说,我的任务,就是在光復大陆后将天师印璽,送囘江西龙虎山,届时,天师的传袭问题,自然会有圆满的解决。

他小心翼翼地收囘印璽,在好友的护送下,又送囘银行的保险箱里。

张天师的印璽传给谁?这个案子还要悬下去!

道教「张天师印」传给了谁?

作者:吴铃娇女士

(资料出处:吴铃娇,〈夺印秘闻〉,《时报周刊》,总139期,1980年,页94、97-98。)

〈絮语〉

*此文係转录自吴铃娇:〈夺印秘闻〉,《时报周刊》,总139期,1980年,页94、97-98。若对於原始图像仍有疑问者,可以自行参阅该期《时报周刊》。

*全文悉照原刊所使用文字字体缮打,不做更改;原文每句首字低一格,考虑现行排版格式并不会影响原意,因此不仿照低一格;又,按语及人名以蓝色标明,为笔者所加。

*而图像照片的来源,必须要感谢素昧平生的杨先生、不具名的善心人士以及清风明月前辈等人的拍摄、扫瞄。若有触及著作权,当由本人负责。

*本来此项资料数年前已然知悉,但迟迟未取以阅读。此番事因清风明月前辈首先公布部分图像,兴起笔者认真地想一覩全文的意念,后因不忍63代遗志泛黄蒙尘,也因清风明月前辈与笔者同样有整理此文献的想法,因此託嘱劝成,最后由笔者承揽此事。

*而〈夺印秘闻〉中所录63代託管印璽遗嘱原件图像,可参阅张美良的网站;至於陈月娟女士续託印璽的原件图像,或许也可由张美良先生提供。

*坊间有传闻63代携臺的诸印璽并非祖印,这中间恐须比对现今存放於「江西博物馆」、江西龙虎山「天师府」、张美良賡续代管及其他尚散落於张氏血脉手中者,才能得出个合理的结论。因此,目前一人、一方的个别发言,都仅止於参考而已。

*另,以笔者粗浅见解,所谓「祖印」只能专称太上老君所传予祖天师之「阳平治都功印」玉印者,其他各代续刻、朝廷餽赠者,只能以「祖传印璽」称之。

道教「张天师印」传给了谁?

天师玉印(图片来源于石狮日报数字报刊)

延伸阅读:道教张天师法印长啥样?

据说张天师有四大传法宝物,即斩邪雌雄剑、“阳平治都功印”法印、符篆和天蓬尺、玉笏、玉冠等法器。今天玩转和田玉带着大家了解两尊“阳平治都功印”,其中:

“阳平”是指四川省青林县阳平山,居道教“二十四治”管理中心之首;

“治”是道家从事法事活动的场所;

“都功”为治中职事,亦即道教的首领。

只有钤盖了此印章的文书,才被认为具有号令鬼神的能力。

道教渊源

道教为张道陵创立于东汉顺帝时期,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宗教,奉老子为道祖,奉老子的《道德经》为原始经典。南北朝时,其宗教教义和仪式已初步完善。

道教属多神教,崇拜诸多神明,其宗旨是追求修道成仙、长生久世、救济世人,要求教徒清静无为、修道积德。道教在近两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先后出现过许多派别,如正一道,全真道,灵宝道,清微道等。

正一道又称正一派,始祖即汉末张道陵及他开创的“正一盟威”之道,后称天师道。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张与材被嗣为第三十八代天师,袭掌江南道教,天师世系自此均以“正一教主”身份出现,并统领江南阁皂山、龙虎山、 茅山等三大符录道派。该派以《正一经》为主要经典,以符录斋醮、降神驱魔为主要宗教活动。正一道与金元出现的全真派并列为道教两大教派,至今仍存世传袭。

清 御赐白玉雕双龙钮“阳平治都功印”张天师法玺

“阳平治都功印”是道教正一派天师道的天师用印,在各种斋醮祈禳,驱鬼镇妖,祈晴求雨,祛灾纳福的作法仪式中,用于“上表”、“符箓”等重要的地方,只有钤盖了此印章的文书,才被认为具有号令鬼神的能力。

此印传为道教正一派祖天师张道陵所遗。为世传克制鬼神的主要法器,为正一宗坛的镇坛之宝,也是道教最主要的印章。陆修静天师 《道门科略》曰:“天师立治置职,犹阳官郡县城府,治理民物,奉道皆编户着籍,各有所属。”由此可知,此印为世代天师嗣教的法印。

道教「张天师印」传给了谁?

在道教千百年的传播过中,也曾有“乱法”的现象,本来由正一派天师独掌的“阳平治都功印”法印,在有的时期,一般的道士也随意铸刻,以便利于“作法”。此印成为了“都功”唯一的印章,究其个中原因正在于此印代表了道教正一派天师的最高权威。从目前存世的实物来看,自制的“阳平治都功印”与朝廷颁赐的玺印之间,制作精细程度差别明显,民间制作更不敢“僭越”使用龙钮,规制体量上,也与“官制”的区别很大,价值自然不可同日而语。而历代御赐的天师印信,历经战乱兵燹,时间销溶,已经是极其鲜见的。

道教「张天师印」传给了谁?

从印文布局风格来看,二者都是两行六字均布,笔画走势相似,承袭性显然,这就像清代颁给历世班禅、达赖的金印,形式完全统一,其主要的用意就在于显示清廷的宗主唯一性,即使对于道教,参照历朝旧制,也在于显现“天下唯一”的权力。从此印的形制来看,印面11公分见方,尺寸上与元代所制大同小异,而印台厚度、双龙雕钮,印文宽边等特征是典型的清代内廷制作风格。在清代,除皇帝颁赐以外,无论释道是没有双龙钮印章的。

历代行用“阳平治都功印”的缘由。

其印为张天师身分法力的象征,龙虎山天师道又称“五斗米道”,由张陵创建于东汉中叶的汉顺帝时期,张陵又名张道陵,后人称张天师,正一真人。史称其:“博通五经,潜心研道”,因蜀地民风淳朴,便入川布道,居阳平山,并以此为据点创立了天师道。

道教「张天师印」传给了谁?

因道信徒入道,只需交五斗米,故又名五斗米道。至东汉末年,战乱不绝,汉中相对安定,第三代天师张鲁率信众迁居,他采取宽惠的统治政策,“民夷便乐之”。影响力迅速扩大,张鲁在汉中经营二十多年,成为汉末一支颇有实力的割据势力。及魏晋年间,第四代天师张盛不受曹魏封侯,带着祖传的经书、印、剑、符箓,来到江西鹰潭龙虎山隐居,从此龙虎山成为正一派道教的祖庭。《老子变法无极论》说,“二十四治会阳平,凡二十四治,阳平治为最大者,今道士上章及奏符压,皆称阳平,重其本也”这就是历代行用“阳平治都功印”的缘由。

元代 阳平治都功印 (江西博物馆典藏)

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的元代青白玉螭龙钮“阳平治都功印”玉印,此印面边长12.3厘米,印文结构严谨,线条流畅,钮式为典型的元代风格,与现存于西藏拉萨寺院中的元代赐藏玺印相吻合。而明代洪武、成化、嘉靖都有朝廷赐印的记载,清康熙以来历代皇帝都有赐正一天师以官秩、诰封的记录。

道教「张天师印」传给了谁?

道教「张天师印」传给了谁?

这枚“阳平治都功印”为龙虎山天师府法物中极为重要的一枚法印,螭龙印纽显示出如皇家般的尊贵等级,历代天师袭用至今。元代(公元1271——1368年) 印面通高6.4、边长12.3厘米,重972克。 青白玉质,洁白莹润,印钮为一蹲踞触角螭龙,翻唇露齿,眉须后拂,腿关节部位毛发翻卷长飘,尾作分丫鱼尾状,雕琢精细,生动传神;印面为阳文九叠篆体“阳平治都功印”六字,印文线条流畅,结构严谨。此印为世代天师嗣教的法印,今道士上章及表奏符压皆用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