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医院信息化的故事(一)

 静思之 2018-11-29

随着国家级医疗行政部门的互联网医院要求,远程会诊系统成了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硬性要求,并且配套了“将远程会诊费用纳入医保范畴”的支持政策。促动我想起了二十多年前的一桩与此相关的陈年往事。

1990年初,301医院计算机室的任老(皆时的科室主任)给我分配一个院级科研的任务:远程会诊系统的研发,建立一套系统能够将301医院的专家资源用于支持外地医疗水平落后地区的疾病诊断治疗水平的提高。在接到这个任务后,很兴奋。迅速行动起来。

按我一贯的作风,先进行需求调研:1、访问各临床科室、医技科室的专家(访问对象副主任医师以上的老专家),听听他们的需求与意愿;2、找当时的邮电部数据通信局的专家进行调研,看看我国数字通道的带宽能力是否能够支撑远程会诊场景的要求,需要支付的费用是个什么情况;

以下是当时调研的结论(印象太深了,到现在我仍然记得):

1、放射科的结论:非常好,我们希望尽快看到系统开发出来并应用;

2、超声科:我可不敢用别人操作成像的的超声图像进行诊断,因为我操作探头的角度与力度不同,形成的影响也不同。我脑子里因为有探头的位置、角度、力度的判断(信息),所以我才能够正确判断当时屏幕中的图像情况,给出正确的报告。在脑子里没有了前者的信息情况下,我拒绝对结果图像进行读片并给出诊断(这也让我理解了,为什么放射科的成像操作由技师操作,而超声科由出报告的医师直接操作的原因)

3、内科(神经内科):内科是出诊断并进行内科治疗的科室。访谈的这个专家将在其专家出诊期间边看诊边给我讲解内科看诊的基本原理(真是怀念那时候的平易近人的大专家们呀)。临床诊断除了要看客观检查结果,更重要的是来自于各种由医生做的体格检查的反馈信息。例如:神经系统的疾病,很重要的四肢反应体检,大脑中同时需要加工触觉、听觉、视觉的反馈信息才能够得出诊断线索(进一步做其它检查检验方案的依据)。不知道你的远程会诊系统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我自己心里情况,我们的传感器技术目前还不支持这些信息的电子化要求。进一步,专家对远程会诊的有效性分了三个层次:1)、典型型疾病引起的症状,但由于当地医生从来没有见过。这种情况最简单,也最有效;2)、对于复杂疾病的诊断:医生携带患者的所有资料到上级医院或上传(如果你们系统可以做得到的话),会诊医生看患者资料并与当地医生讨论寻问情况,给出诊断建议;这种会诊形式经常会因为资料不全或可信度存疑导致质量导致质量并不高;3)、病人携带所有相关资料,到上级医院就诊。这种效果最好;

同时告知,会诊医生不会给出诊断,只会给出一些建议,建议是否被采纳,由当地医生负责(会诊医生不对最终临床诊断负责);

4、外科(普通外科):外科治疗以手术为主,远程会诊给给治疗建议。但最好的治疗效果还是让病人来大医院可靠。

看起来,只有放射科最需要远程会诊系统。但放射科动辄几百M的图像数据,在面临“国家通信网络只能支撑2000年电话家庭占有率目标5%及DDN专业月租达几万元”的情况下,转成一个“用时间换空间”的会诊系统技术支撑探索性系统试验。最终没能转变成一套实用的系统。

2000年由国家卫生部课题支撑推动的远程会诊应用推广(带有政策强制型推动色彩),采用了我当时同样的技术路线。不知道这些建成的系统现在的使用情况,但相关的公司却是倒闭关门了。

尽管没有达成当时任务目标,但留给了我的一个思考是:从医疗管理的角度,远程会诊的目标倒底是什么?我个人觉得,远程会诊更像一种带教行为,而不是诊断行为。患者是临床教学的案例,而不是会诊者的服务对象,会诊者的服务对象应该是下级医生(患者所在医院)所在的医院。患者应该为这种服务支付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