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战结束100周年:俄国退出一战为何反而加速了同盟国的失败?

 花木考究 2018-11-30

今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0周年。一百年前的11月,德意志第一帝国的军队向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集团缴械,战争也告于终结。德国人投降了,悲观主义的气氛笼罩在德国的上上下下。但是,就在战争结束的前一年,他们的心境却是大不相同的,或者说,他们对于自己未来的战争结局显得有些自信满满。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曾经与德国阵营做对的沙皇俄国内部爆发了革命,新成立的布尔什维克俄国政府为了稳定局势,在同同盟国方面签署了《布列斯特和约》后,宣布退出战争,德国人因此少了一个颇为难缠的敌人。

(俄国革命)

俄国的中途退出,不仅让德国方面避免了两线作战的尴尬境地(要知道,在这之前,俄国一直是与西线英法联军共同牵制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力量的),还使得德国能够抽出自己原来用于阻击俄国的力量,去对付英法联军。

遭遇挫折

志得意满的德国军需总监鲁登道夫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并在1918年3月底发动了对索姆河英军阵地的进攻。无数德军不顾协约国方面密集的火网,拼命的扑向英国人的战壕纵深处。终于,英国人的防线崩溃了,英军掉头后撤,德国人似乎感到,这将会是己方书写胜利传奇的良好开端。

但是,德国人错了,就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方面的形势急转直下,德国的战争盟友纷纷败降,德国不堪重压,最终也选择了放下武器。那么是什么让德国走向失败呢?为什么俄国退出战争非但不能让德国赢得全胜,反而加速了他的崩溃?

高估自己的实力

其实,说到底还是德国人过分高估了自己的实力。在得知俄国人退出战争的意愿后,德国方面从其身上敲诈来了大量的土地。这些土地上蕴藏着丰富的矿产,可用于战争。

但是,此时这些地区的经济已经被战争折磨的残破不堪,许多工矿产业亟待恢复,而恢复是需要资金与时间投入的。德国人不愿意把自己有限的资金用于遥远的东欧,所以这些地方对于德国人来说,只不过具有一些象征意义。

德国人不愿意再在遥远的东线浪费时间,他们清楚的看到,打败英法才能通向胜利的终点。为此,德国参谋部主导了前文所述的军事行动。

英军如愿后撤了,可是,为了夺取英国人的阵地,德军付出了难以弥补的损失,有超过20万的德国军人不得不永远退出了这场闹剧一般的战争。

除此以外,由于战线的延伸,德国方面还不得不延长了补给线,为此,他们又不得不承受英法小部队的骚扰、炮击与空袭。对英国人的胜利不仅没能彻底击垮英法,反而让德国军队内部怨声载道。

(这样的景象,在一战战场比比皆是)

鲁登道夫有些着急了,眼看进攻英军前沿收效甚微,他连忙改令前沿大军扑向英法的补给线,试图借助这一招来促使英法救援,进而在运动中消灭协约国集团的主力。

可是他又一次错了,筋疲力尽的德军,根本无法实践鲁登道夫的计划。相反,当德国人一拳头打出去还没抽回来的时候,英法趁机按住德国人的铁拳,并回敬给他更大的威胁。

距德军的进攻中止不到两个月的功夫里,英法连续发动了多轮反冲锋。与防守的德军相比,英法不仅得到了美国方面的增援,还拥有更密集的压制火力。德国人兵败如山倒,虽然后方调来预备队勉强稳住战线,但德军高层,已没有更多的力量投入反攻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德国人的盟友相继于1918年里崩溃,更加剧了他们的颓势。保加利亚首先被英、法、塞尔维亚、希腊的联军击垮,狼狈签订城下之盟;奥斯曼帝国方面也被阿拉伯半岛的民族起义搞得焦头烂额,巴格达、阿勒颇、大马士革纷纷陷落,有心反扑,无力回天。

德国人已不愿再注意奥斯曼和保加利亚的失败,他们试图将希望寄托于自己的另一个铁杆盟友奥匈帝国。岂料,此时的奥匈帝国连意大利的攻势豆都压制不住,大1918年,意大利集中主力发动攻势,在维托里奥威尼托战役中击溃了奥匈帝国的军团,并造成其量的士兵倒戈,哈布斯堡家族的统治瓦顺势解了。

到现在,德国人才明白,俄国人的退出,不过给他们制造了一个胜利的幻象,这一幻象掩盖了英法的真实实力,也掩盖了自己盟友无能的事实。终于,德国方面选择了向协约国集团认输。但直到巴黎和会的前夜还有一些德国的政治精英希望能够坚守“不割地、不赔款”的前提来体面的结束这场战争,但事实真能如其所愿吗?我想,还是把这个问题,交给亲爱的读者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