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博士为什么不会看病?

 dzlbs 2018-11-30

2014年,90岁高龄的中医泰斗李今庸入选国医大师,成为湖北省第一个获得此项殊荣的中医。获得这一中医界最高荣誉后,他向中医教育局建言:“如今国家培养的大批医学硕士生、博士生不会看病,我认为这不是学生出了问题,而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

干净利落,一语中的。

有人说,中国的教育界有一个怪现象:想做文学家,千万不要上中文系,否则一辈子写不出好文章;想做哲学家,千万不要上哲学系;想做教育家,千万不要读教育学院。虽说有点危言耸听,但有一定道理。这种现象在应用学科里,尤为常见。比如说传统武术。按理讲,体育学院应该卧虎藏龙,有很多武术高手。其实不然,懂行的人都知道,武术学院里的学生整天练的武术,是用来“表演”的,不是真功夫。真正会功夫的,都在民间。这个容易理解,毕竟现在是热兵器时代,传统武术用于舞台表演也正常。

但,几千年来孕育、拯救历代中国人的中医,能同武术一样,被用于舞台表演吗?当国家培养的大批中医博士只会埋头写论文、讲理论,却不会治病时,他们没有将中医发扬光大,反而在做中医的掘墓人。

01

在某中医药大学的课程表上,大一、大二的中医学科的课程设置与普通院校的课程设置无异,英语、政治、计算机这些与中医毫无关联的科目竟占据了大部分的学习时间。真正的中医学科从大三才开设。在中医学科里,西医的人体解剖学、化学实验课也赫然在列。

早上八点,学生拿起有机化学教材直奔实验室,对着各种化学器皿,在老师的指导下一遍遍地做实验。好不容易挨到下午,又是两节C语言程序设计课。除了这些,还有各种化学生物物理实验课、计算机程序课。

这样的日常,让很多中医药大学的学生很纳闷:我学的是中医吗?

有记者做了一个调查,某中医药大学的毕业班,关于未来就业方向,有百分之八十的学生表示很担忧,准备考研公务员。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都产生了怀疑,能学好吗?

一位中医博士读了8年中医,女儿发烧,下了几服药都不见效,最后还是到西医院去输了液。连他自己都承认,学了这么多年中医,基本上不会看病,因此也不太信中医。

其实,在中医院校毕业生中,很多人都掌握不了“望闻问切”,没学到中医看病的真功夫。正如《内经·灵枢》所云:“其未可治者,未得其术也。”这句话意思是,没治好病,是没掌握治病的方法,没掌握治病的要领。《思考中医》的作者刘力红感叹:“中国各中医大学五十年没有培养出一个像样的中医药人才。”

02

国医大师李今庸一一指出中医教育弊端:一、课程设置不合理,整个教学偏重通识教育,“学生学外语的时间比看医书的时间还多。”二、教材太乱太多,很多编者将不成熟的观点注入其中,让学生不知该相信谁。他以《伤寒论》举例,“这本书版本不下几十种,越编越厚,一家之言甚多。”三、中西医教育比例失调,中医学生学习西医的时间,远超学习中医,“本末倒置导致学生中医素养低下。”四、临床机会少,临床技能训练缺乏。

从前学中医是学徒制,跟师若干年,出师后学生水平一般不低,能达到小有名气的地步;现在的中医院校,读五年本科,不要说达到名医的水平,就连最基本的中药辨识都不熟练,开个方子治感冒都没有底气。这种现象太普遍了。

为什么呢?

其实很简单,中医理论从实践中提炼出来,学习时也要回到实践中去。如果只是单纯的在课堂上听一些理论,背一背药方,是不行的。

举个例子,体育老师讲足球,如果将主要时间放在大课堂上,讲如何踢出贝克汉姆那样的弧线,如何收缩肌肉,应该收缩哪几块肌肉,脚面与球接触需要多少度,球要以什么速度射出……老师讲得天花乱坠,力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全部用上了,学生也很努力,背得滚瓜烂熟。然后呢?

没有然后了。

不幸的是,现在的中医药大学,就是这样的教育模式。

中医教材方面,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各中医药大学的各种中医教材,全是由西医编写的。虽然表面上用的是中医的词汇和术语,但内里的思维方式以及理解,全是西医的。所以,想学中医的学生,从入门就学错了,似中非中,似西非西,只会讲一些中医的语言,却不理会其中的含义。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大病治不了,小病治不好。

所以,真正的中医教材应该是什么?根本无需按照西医的方式编排教材,古人留下的经典医术就是教材。学中医,必须从《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籍开始。这些医书,每一部都是作者总结一生、呕心沥血得来的,比那些“教材”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03

中医较西医而言,更注重医者的能力,而不在于理论的发展。中医的理论虽然比较成熟,但是因为中医理论之复杂,加上临床疾病的千变万化,更需要医生具备较高的素质才能成长为合格的医生。因此,如何引进优秀人才、提高人才待遇成为一个燃眉之急。

中医教育,终究要回归“师承”。

在中医界,跟某一个老师学,签协议,做公证,学制5年,然后参加考试;中国各大院校里,文史哲学科的硕士、博士教育,每周或两周到导师家上课,跟导师学习,写文章请老师批改,这也是师承。

学中医,需要自信。不断从实践中寻找经验,从经验中获得自信。而师承教育正好拥有最相配的特质——以实践为主。

现代教育让中医走了样,很多人认为学中医门槛高,中医难而高深。其实从古至今,学中医并不是一间很难的事。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40岁才学医,民国名中医恽铁樵38岁时弃文从医。现代中医名家岳美中25岁开始学中医,自学成才,曾9次受命为外国领导人治病,为中医赢得了声誉。

经过翻译的白话文,让医古文失去了韵味;经过现代逻辑梳理的知识体系,让中医的本质含义南辕北辙。只有读原著、勤实践、重师承,才能学到真正的中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