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子曰“君子之交淡如水”,子又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该如何理解这两句话?

 金日九 2018-11-30

谢邀!

不好意思,先做一个纠正:“君子之交淡如水”不是孔子说的,而是出自《庄子·山木》。原文是:

子桑雽曰:“子独不闻假人之亡与?林回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或曰:‘为其布与?赤子而布寡矣;为其累与?赤子而累多矣;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何也?’林回曰:‘彼以利合,此以天属也。’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以天属者,迫穷祸患害收也。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

不过,庄子这一说也与孔子有点关联。

在孔子周游列国的某一天,孔子问子桑雽道:“我两次来到鲁国,都被他们赶了出去,在宋国还被罚砍树,来到了卫国想好好教书,可是走到哪儿,那里的地方官员就把我的脚印铲去,不让我有所成就。没有办法。流落到商和周,穷困潦倒,在陈国和蔡国甚至还受到围困。我遭遇这么多的灾祸,理应受到朋友和弟子们的安慰,可是却感觉原来的一些好朋友却越发疏远,弟子们也纷纷离我而去,这是为什么呢?”

子桑雽给孔子讲了一个故事:贾国有一个人叫林回,他在逃亡时抛弃了价值千金的玉璧,而舍不得把背着的孩子丢掉。有人对林回说:“从钱财的角度说,小孩子的价值小得很,从减少累赘的角度说,背小孩逃亡比带着玉璧的累赘要多得多,那你为什么要抛弃玉璧而背着小孩呢”?林回这样回答:“我与玉璧是利的结合,我和小孩是天性的联系。”

“道不同,不相为谋。”语出《论语·卫灵公》,是孔子说的。

从庄子的语句中,我们普遍的理解是人与人之间一种相互的信任,是生活中朋友交往的平淡、宁静与幸福,是像水一样的清澈透明的友谊,这是“君子之交”。所以,我们应与君子交往。当然,“淡如水”并非君子之间的感情淡得像水一样,是指君子间的交往,不含功利心,而是纯属友谊。

再有,子桑雽对孔子说这(林回)故事,他是在安慰孔子并告诉其和人(包括孔子的学生)以及有道义的人相交都不是“利的结合”,正因为这样,在困难灾祸降临时才不会互相抛弃。

然而,孔子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吗?以其聪明是应该明白的,但现实中,孔子有这样“淡如水”的朋友吗?除了他的学生之外。孤独的孔子最后还是通过冉求做通季氏工作后,他才又回到鲁国并渡过余生。冉求帮了孔子,是因为孔子是他的老师。季氏答应冉求,是因为冉求为季氏做了许多事。抛开利益关系,他们谁又可以算得上是君子呢?

与“君子之交淡如水”比,孔子在“道不同,不相为谋。”方面到是领悟颇深。

在齐国、卫国、楚国求官,都遇上“道不同者”,孔子就离开,在鲁国做了近五年官且有所成绩,但受到“三桓”排挤,也毅然辞官不干。

但孔子有时也犯糊涂啊!他不是曾经想去与“公山弗扰”和“佛肸”合作吗?

可见孔子在其人生的道路上,于“君子之交淡如水”和“道不同,不相为谋”也并没有吃透其中的真正含义。

最近听朋友说了余秋雨一件事。

大致是余先生曾经帮助了两家企业渡过了濒临破产的困境,余先生没有要任何利益。可这两家企事业后来都跟着别人后面说余先生的坏话,此时,余先生对“君子之交淡如水”有了体会,便在一次授课中将此作为例子与听众分享自己对“君子之交淡如水”亲身感受。

感受一,真不要与朋友发生利益关系;

感受二,对朋友不要单相思,想当然地认为朋友都是一样的重交情;

感受三,以后再不会做这种帮助“朋友”之事了。

听朋友说到这,我的第一反应是余先生还是没有参透什么是真正的“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含义。

理由如下:

一,余先生可以不说,更可以不在听众面前说;

二,余先生对此事后面的情况还存有不平心态;

三,当初余先生帮助那两家企事业渡过难关,用的就是自身的名利;

四,余先生不是没有想到回报,而只是没想到“以怨报德”的回报罢了;

五,“君子之交淡如水”更应该做到的是遇到利益与纯真关系时的舍取;

六,余先生出名后,随之而来的正面和负面评论都不少,甚至是,谣言都可能满天飞。要真正参透“君子之交淡如水”,那就要坦然处之,要相信“谣言止于智者”、“朋友一时糊涂,真有醒来之时”,要做到“安之若素”

最后,“君子之交淡如水”和“道不同,不相为谋”是一般人所做不到的,就是孔子都可以说是没做到,那余先生要做到也真有些难为他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