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秫秫秫

 孝义方言词语 2021-05-10

“秫秫秫”在孝义话中可以读yùtāosǔ,即“玉米”。

1.我给你们带咾点儿秫秫秫面,粗粮面,你们持回的吃的罢。

2.哎也,福折的你也,这来好的嫩秫秫秫也吃不下啦?

3.你把住灯炉儿照一下,来我看看儿秫秫秫都苫住啦罢,不可教雨淋咾。

“秫秫”在孝义话中可以读tàosǔ,即“高粱”。

1.红面是秫秫面,窝窝面是秫秫秫面。

2.认甜甜咧?外得去秫秫地里认的咧么,怎的还能跑的秫秫秫地里认来啦咧!

○《说文解字》中,“秫”的解释为“食聿切,稷之黏者。从禾;术,象形”。

○《说文解字注》中,“秫”的解释有“稷,北方谓之高粱。或谓之红梁。其粘者黄白二种。所谓秫也。秫为黏稷。而不黏者亦通呼为秫秫”。

○《康熙字典》中,“秫”的解释有“北人用之酿酒,其茎秆似禾而粗大者是也”。

○《现汉》中,“秫”读shú,解释为“高粱(多指黏高粱):秫秸|秫米|秫面”。

○《汉语大词典》中,“秫秫”的解释有“北方称高粱之有黏性者”。

○《现汉》中,“秫秫”读shúshú,解释为“〈方〉(名)高粱”。

普通话的“sh”与孝义话的“y”之间存在对应关系。

1.绳子:yào子

2.生孩儿:yě孩儿

3.生孩儿:yuǒ孩儿

4.舒适:yuā适

5.玩玩耍耍:玩玩yǎya

6.丢袄儿失裤儿:丢袄儿yě裤儿

普通话的“u”与孝义话的“ü”之间也存在对应关系。

1.浓馥:浓yù

2.苦苦芽儿:苦jù芽儿

即“秫”是可能读yù的。

普通话的“sh”与孝义话的“t”之间也存在对应关系。

1.大傻的的二百五:大těng的的二百五

2.生育:tēi育

3.湿湿:tā湿

4.是非:tāng非

5.舒适:舒tiә(四声)

6.会客室:会客tīng

普通话的“u”与孝义话的“ao”之间也存在对应关系。

1.粗粗糙糙:māomao糙糙

2.负不动:nǎo不动

3.虚浮浮:虚pāopao

4.梏子:kào子

5.风刮的呼呼儿的:风刮的hāohaor的

6.虎虎:lǎo虎

7.头颅:头nǎo

8.豆腐乳:豆腐nǎo

9.酥酥:tāo酥

10.凸起来:ŋào起来

11.梧桐:pào桐

12.衣裳污啦:衣裳zāo啦

13.眼处里:眼dào里

14.舒适:hǎo适

15.叔叔:lǎolao

即“秫”是可能读tāo和tào的。

我的分析是,写作“秫秫秫,秫秫”是对的,下列写法值得商榷。

1.《胜溪俗语》中有“䵚黍面捏人——没啦泥(你)干不成”,对“䵚黍”的解释为“高粱”;还有“玉䵚黍面澥茶茶——咋也不咋”,对“玉䵚黍”的解释为“玉茭”。

2.《孝义方言研究》中有“玉陶秫”,解释为“玉米”;还有“陶秫棒子”,解释为“高粱秆”。

3.《山西孝义方言语法研究》中有“老是看见人家咩的玉稻黍比咱的长得好”。

4.《汾阳方言研究》中有“䵚黍”,解释为“高粱”;还有“玉䵚黍儿”,解释为“玉米”。

5.《介休市志(1996年版)》中有“玉䵚黍”,解释为“玉米”;还有“䵚黍”,解释为“高粱”。

6.《平遥方言民俗语汇》中有“䵚黍”,解释有“高粱”;还有“玉䵚黍”,解释为“玉米”;还有“䵚黍醋”,解释为“高粱米制的醋”。

7.《山西岚县方言》中有“玉䵚黍”,解释为“玉米”;还有“䵚黍”,解释为“高粱”。

8.《临县方言志》中有“䵚黍”,解释为“高粱”。

9.《汾西方言志》中有“玉䵚黍面”,解释为“玉米面”。

10.《盂县方言研究》中有“黍黍”,解释为“高粱”。

11.《万荣方言词典》中有“䵚秫”,解释为“高粱”。

12.《新绛方言志》中有“䄻黍”,解释为“高粱”;还有“玉䵚黍”,解释为“玉米”。

13.《蒲县方言志》中有“䄻黍面儿”,解释为“玉米面”。

14.《古县方言初探》中有“稻黍”,解释为“玉米”;还有“红稻黍”,解释为“高粱”。

15.《洛阳方言词典》中有“玉蜀黍儿”,解释为“即玉米”。

16.《康熙字典》中,“䵚”的解释为“土皓切,音讨。关西呼蜀黍曰䵚黍”。

17.《汉语大词典》中,“蜀黍”的解释为“一种高粱。一年生草本植物。秆高叶阔,夏月开花,实赤褐色,为谷类之一。晋张华《博物志》卷四:'《庄子》曰:地三年种蜀黍,其后七年多蛇。’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谷二·蜀黍》:'蜀黍……米性坚实,黄赤色,有二种,黏者可和糯秫酿酒作饵,不黏者可以作糕煮粥,可以济荒,可以养畜。’”。

18.《现汉》中有“䵚黍”,读tǎoshǔ,解释为“高粱”。

19.《现汉》中有“蜀黍”,读shǔshǔ,解释为“高粱”。

○《说文解字》中未收 “䵚”。

我的理解是,人们不知道“秫”曾读tao,于是新造了“黍表义+舀表音”的 “䵚”。

○《汉语大词典》中,“玉米”的解释为“玉蜀黍的俗名。孙锦标《通俗常言疏证·植物》:'《海门物志》……米之有甲者,一名蜀黍。蜀粟音近,《本草》谓之玉蜀黍,今俗称玉米。’郭沫若《洪波曲》第十章五:'午后政工大队送来煮玉米,大喜过望,分享之。”。

○《汉语大词典》中有“秫米”,解释为“(名)高粱米”。

我的理解是,“玉米”可能源自“秫米”。

是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